- 作者: 林邦文/編著
- 出版社:開學文化公共性與共同體的具體展現 / ◎陳君山(國立聯合大學 資訊與社會研究所助理教授)在多年社區大學評鑑與審查的經驗中,每逢談到社區大學三大類課程(學術課程、社團活動課程、及生活藝能課程)內涵時,讓縣市政府社大業務承辦人員、社大行政人員、教師、甚或是評鑑或審查委員自身,深感最難以清晰掌握論述者,應屬社團活動課程為甚。最常聽到的疑問,例如「社大的社團活動課程指的是什麼?」、「社大社團活動跟一般民間或大學的社團活動有何不同?」、「社大該如何將社團活動導向公共性?」、「公共性自主社團對社大具有甚麼意義?」、以及「社大應如何協助公共性自主社團發展?」等,然而,上述種種疑問,在《來去社大玩社團》一書中,十所社區大學各自以具體的社團活動或公共參與之實務操作經驗,逐一地給予解答與回應。
南島社大將原住民文化重建作為社區營造的切入點與平台,透過「參與式發展」與自助的精神之灌注,引導部落住民參與社區發展及投入公共事務,再現部落文化中之巴拉冠精神,在此一過程中,部落居民「學到的不只是技藝,更深層的意義,在於傳承精深豐富的文化內涵。」;同樣地,南關社大則是藉由社大與社區之合作協力,重現社區宋江陣之打面藝術,以活化歷史的方法,發掘耆老人生經驗、智慧與轉化後的想法,開展臺灣終身學習之另類可能性。為了落實「社區支持型農業」與「地產地銷」之觀念,北投社大以社大為平台,,持續進行有機小農之推廣與社區支持型農業之扎根;無獨有偶地,三鶯社大則是以「社區協力農業」的精神及「食物里程」的觀念之實踐,藉由「無毒農產購物機制」之建構,鼓勵社區小農,以支持在地農業的發展。板橋社大以環境議題做為社團切入點,透過藝術形式展現對環境議題的關注,進而引領社區民眾對公共事務之關懷,同時連結對新移民女性共學之關切,發展「多元文化」的學習,讓「社區大學不僅作為學習的平台,同時也是地方知識的實踐中心」;而新竹市婦女社大則是將社大定位為社區資源平台及議題「產生器」,同時結合社大公共參與之社區營造與議題切入二種路線,利用有限資源改造公園,嘗試建立舊城區的新意象。永和社大則是將社大視為社區發展基地,透過社大小內社團的共學,推動社團與社區其他社群的互動,發展社區網絡,更藉由協助社區資源與基礎建設之調查,對地區的城市規劃、生態城市及空間規劃等議題提出願景計畫,讓社區居民與公部門得以進行更深入的討論。嘉義市社大則是透過與地方原有草根組織的合作,以老樹為主軸切入社區議題,進行老樹守護與古物及古亭畚調查,延續社區文化價值,喚起社區居民對土地的記憶及人文地理的重建。萬華社大將社大定位為社區服務與參與協力的平台,讓社團團員構成「實踐社群」之行動團體,透過在地書寫來激發公民自覺與行動力與擴大社區民眾的參與,為社區的文化深耕奠定深厚基礎。而松山社大則以社大作為建立「社會資本」的最佳平台,透過共同的價值與承諾,讓社團團員凝聚在一起,並與外界團體發展互惠或互助的社會網絡,進而匯集成一股社區服務的廣大能量,落實弱勢關懷與協助。在《來去社大玩社團》書中,十所社大在不同的在地條件與實踐脈絡之下,投身在不同的公共議題與社區關懷之中,雖面臨著各種不同的困境與阻礙,卻能勇於突破創新,而獲致豐碩的成果。尤其是十所社大在社團活動的實踐過程中,皆充分地表露了一種「推己及人、修己善群」的分享態度。而這種態度正是「公共性」與「共同體」的具體展現。本書不只讓我們看到了社大學員、教師、以及行政人員個人的學習轉化,更讓我們感受到個人因學習轉化後志願投身於公共議題與社會關懷所產生的龐大動能與感動。來去社大玩社團,不僅僅是「玩」社團而已,同時也是「投身」社大「催生公民社會」核心理念的實踐行列之中。在感佩十所社大的努力付出之餘,能有機會為文推薦,本人深感榮幸。
2015年2月1日 星期日
公共性與共同體的具體展現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