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洪萬生, 蘇惠玉, 蘇俊鴻, 郭慶章
- 出版社:開學文化
前言
洪萬生
本書編寫的規劃初衷,是針對一些具有數學意義的日常生活用語,說一點相關(而且或許也是有趣)的數學故事。至於我們的目的,無非是經由這些概念的沿革,指出數學與我們的歷史文化之密切關係。這種連結一方面見證數學是文化的產物,另一方面,也對我們啟示說,一旦掌握了初等數學的概念與方法,那麼,我們一定可以更深入了解歷史文化。
在本書總共31篇文章中,我所寫的18篇都是基於此一關懷,譬如〈零說從頭〉、〈分之為數〉、〈圓周「率」〉、〈「方面」的另一方面〉、〈乘「冪」之說〉、〈天「元」術〉、〈規矩: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以及〈以類推類〉等,都企圖在這些我們或許習焉而不察的用語中,說一點另類的故事,使其中相關的數學概念變得鮮活起來。溫故而知新!這在數學知識活動中永遠都值得嘗試,也一直可以帶給我們意想不到的啟發。
然而,由於我希望本書讀者不只從中得以接觸數學史,同時,也可以掌握相關的數學知識。因此,我們所選擇的單元或主題,就不僅出自傳統漢語,也包括如函數(function)、實數(real number)、虛數(imaginary number)、對數(logarithm)、無窮循環小數(infinite cyclic decimal number),以及導數(derivative)等西方數學的基本概念。這些單元就商請蘇惠玉、蘇俊鴻與郭慶章等三位老師撰寫,至於其主要關懷,則大多訴諸HPM的進路。
所謂HPM,是關連數學史與數學教學(History and Pedagogy of Mathematics)的一種學術研究與教育實作。這種知識活動的一個重要面向,便是企圖從歷史發展歷程中,尋找數學概念的根源(genesis),從而有助於我們從脈絡(context)中,領會數學的價值與意義。因此,HPM可以說是數學與歷史文化連結的最佳見證,從而本書納入HPM關懷的文章,尤其是高中數學教師的教學心得,當然也非常順理成章。事實上,在數學教育現場,數學史的素養有助於數學學習,是沒有太多爭論的議題,我們只要觀察國際數學教育學界對於HPM的重視,即可略知一二。我要特別感謝蘇惠玉、蘇俊鴻與郭慶章等三位老師的大力支持,他們所貢獻的13篇文章,使得本書除了展現數學的文化意義之外,也具體實現了數學教育的深度關懷。
另一方面,本書還收入兩篇或可定位為數學普及書寫的〈碎形維度怎麼算?〉及〈孿生質數:質數不再孤獨?〉。前者之書寫構想,是有鑑於一般人對於碎形(fractal)的興趣,似乎僅止於它的自我複製機制,而較少關注它的非整數維度(dimension)-- 譬如沒有面積的史賓斯基地毯之維度大約等於1.89 -- 之趣味與意義。至於後者,則是以最近撼動國際數學界的突破孿生質數猜想為主題,為可以譽之為「今之顏回」的美國華人數學家張益唐之傳奇,添加一點動人的故事。所謂孿生質數(twin primes),是指兩個彼此之間隔著一個偶數的質數,譬如11和13、17和19,以及41和43等,都是最淺近的例子。但是,由於質數的個數有無窮多,再加上質數定理(prime number theorem)對質數分布的進一步刻畫,孿生質數的個數是否有無窮多,近百年來也成為數論研究的一個非常著名的猜想(conjecture)。張益唐今年五月所突破的成果,是他成功地證明了:當自然數很大時,一定有兩個相鄰的質數,它們之間的距離不會超過70,000,000。這個「上界」在短短幾個月之間,已經被縮小到4680左右,有朝一日縮小到2,從而孿生質數猜想得證,或許不會那麼遙遠了。
在有關張益唐的傳奇成就之(普及性)報導中,大都順便提及《質數的孤獨》這本數學小說的敘事,如何利用孿生質數成為一個主要的文學比喻,而用以說明男女主角的孤獨處境。這種文學敘事為數學普及書寫注入全新的元素,非常值得我們注意。
總之,我們在本書中,企圖透過簡易的書寫,傳達數學的文化意涵、數學的歷史根源,以及數學的普及書寫意義等有關數學知識活動的三個風貌。事實上,如果讀者經常瀏覽一般的數學普及書籍,一定可以發現成功的書寫作品大都洋溢著這些特色。換句話說,科普作家多半有能力基於數學的歷史文化面向思考,並且利用深入淺出的普及手法,多方呈現數學知識活動的趣味與意義。這是我們心嚮往之的境界,本書的書寫或可視為一個實驗或嘗試,尤其需要讀者的鞭策與鼓勵。
2015年2月2日 星期一
數說新語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