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窩分類

2015年2月1日 星期日

日式教養不一樣

日式教養不一樣

  • 作者: 蔡慶玉
  • 出版社:商周出版

    冬天不穿襪子
     
    我家的然然哥哥在二月出生,在日本是接近零下的寒冬,對於從小生長在四季如春的台灣媽媽我來說,是一大挑戰。小嬰兒時被我包得一層又一層,圓滾滾的像球一樣,掉下去應該也不會痛。我出生在北海道的先生看到不敢直接說,就趁我不注意時,「來,把拔抱抱。」趁機脫掉一件衣服,不然就裝作若無其事地把小手套拿起來,或是不動聲色地幫然然脫掉一隻襪子。
     
    我發現時非常生氣,接近零下的嚴冬,一定會感冒的,到時怎麼辦?怎麼可以自己不覺得冷,就把小嬰兒的襪子脫掉。
     
    我先生委婉客氣地說,給予嬰兒溫度上適當的刺激,可以提高身體調節溫度的功能。我請教在日本小兒科當護士的小祝太太,真的是這樣嗎?

    她解釋:

    第一,小嬰兒的腳是散熱的地方,假如把熱氣包起來,身體會因為濕氣反而會變冷,極端的例子還有被凍傷的。
     
    第二,足部是人的第二個心臟,末梢神經感覺敏銳的地方,刺激腳底也會刺激到腦部。這個理由對於深信腳底按摩的我,非常有說服力。
     
    第三,穿襪子也可能會影響到腳趾頭的動作,甚至連帶到腿部的發展。但是外出時,還是要穿襪子來保暖。不過,不可以太小太緊,以免影響到腳的形
    狀。
     
    我恍然大悟,在美國看到娃娃車裡的小寶寶,常看到他們穿著可愛的「小腿護襪」,像芭蕾舞者套在鞋上方那種襪套。歐美品牌像Gap的嬰幼兒童裝常常有賣,原本以為只是穿漂亮好看的,想不到這是個讓小寶寶不穿襪子,但又可以保暖的折衷好辦法。難怪我嫁給美國人的同學Alyssa跟我說,很多美國寶寶都只穿Leg warmer(襪套),尤其她生的是雙胞胎,換尿布時超方便的,比起小長褲穿穿脫脫,既簡單又不怕換尿布耗時太久,寶寶容易著涼。
     
    我雖然對不穿襪子這件事比較不排斥了,知道好處多多,可是究竟還是狠不下心。直到送然然哥哥去上幼稚園,我親眼證實,果然每個小朋友都是光腳丫,才真正被說服。日本冬天早上將近0度,然然哥哥一進門,脫完鞋子之後,掛好大衣外套時,園長老師們便請他脫掉襪子。木頭地板一塵不染,早晨的陽光透過斜上方一大排的玻璃屋頂,投射到這一群光著腳丫,健康活蹦亂跳的孩子身上,大家開心地在寬敞開放的大長廊玩遊戲。
  • 因為沒穿襪子,比較不會滑腳,跑來跑去也沒人跌倒。我回頭看看窗外,細細白雪,輕輕地飄落了下來。

    冬天穿短褲

    下雪不穿襪不神奇,有時冬天還會穿短褲;跟我印象中,日本小男孩冬天時,穿深藍色短褲,長筒襪,雙頰像蘋果一樣紅通通的,幾乎一模一樣。日本人教養的基本觀念,小朋友是「風の子」,應該是不怕風,不怕雨的。要培養強壯的身體和堅強的意志,才有能力面對豐富的人生挑戰。

    兒童文學家宮沢賢治,有一首廣為人知的詩,描寫不懼風雨的精神,常被刻在小學的校門口:
    「雨にもまけず,
    風にもまけず,
    雪にも夏の暑さにもまけぬ,
    丈夫なからだをもち。」

    (不畏風,不懼雨,不怕冰雪,不怕酷暑,練就一身強健的身體)

    我的朋友 Hiro 從小在日本長大,他說每當冬天回台灣時,一定會被長輩關心,「為什麼穿這麼少,多加件衣服啦。」我不禁會心一笑,想起自己其實也有同樣的經驗,帶孩子坐捷運時,被不認識的人好心地說:「哎呀,怎麼讓小孩穿短袖!」

    北海道的歐記醬歐巴醬家

    在台灣出生的我,以前怕熱又怕冷,在日本住了十幾年後,身體也漸漸適應了當地的氣候,不用穿很多也不覺得冷。冬天放寒假,到北海道歐記醬歐巴醬家時,白雪靄靄,氣溫零下十度,我跟悅生寶寶穿著長靴,一邊玩雪,一邊走路去對面書店買東西。我身上穿的跟我在台灣一模一樣,一件保暖衣加上套頭毛衣,外出時再穿上一件輕羽絨外套,只多了一雙手套和帽子,一點也不覺得冷,只覺得下雪天的空氣冰涼又舒服。我到北海道時,除了禦寒之外,更在意的是防曬。北方雪地裡的UV紫外線指數很強,我一曬馬上滿臉雀斑,可別小看冬天的太陽喔。

    我先生認為穿太多,身體的抵抗力會變弱,反而容易感冒,而且難以痊癒。我根據自己的實際經驗,也漸漸相信身體禦寒力和意志力都是可以訓練的。在台灣,「草莓」這麼豐收,不知道是不是小時候,沒讓他們穿短褲抵抗風寒呢?

  • 小孩天生愛玩沙

    育兒的文化衝突

    我在結婚之前,在東京的外商廣告公司工作了快十年,對於日本企業文化、工作模式,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很少有不適應的地方。但是嫁給日本人,生了寶寶之後,這才面臨到所謂的文化衝擊(culture shock)。我先生出生在北海道,大學研究所在京都大學,工作在東京近郊。等於待過日本國土的北邊、西邊、東邊,又娶了國境之南的我,接觸過各地的風土民情,因此我一廂情願地相信,他的觀念應該很正確,想法比較中肯,不會有偏頗。

    我的婆婆是大學的經濟和家政老師,對育兒教養和保健衛生有專業性的見解和醫療級的標準。在這樣的環境下,我這個做媽媽的,總是叫自己放下心,也不要有太多的意見,盡量遵照「日方作法」。雖然有時會不以為然,但是表面上還是輕描淡寫地︵學日本人的︶說,「そうですか。這樣呀。」

    直到然然哥哥快一歲的時候,發生了一件事讓我震驚不已的事。我去超市買菜,回程經過家附近的公園,竟然看到我兒子坐在「沙堆」裡;歐巴醬在一旁,面露慈祥和藹的微笑看著她的金孫。天啊!那不是海邊沙灘浪漫的白沙,是類似工地那種黑黑的沙。我看了都快昏倒了。一個箭步衝過去,抱起黑頭土臉的然然,快速地拍掉他身上的沙子,用輕功飛奔回家,直達浴室,將他全身從頭到腳沖洗了好幾遍,再用除菌消毒紙巾一直擦,直到確定他的指甲及身上一粒沙都沒有。

    我實在是不懂,我婆婆為什麼要讓小寶寶玩沙?因為對於在台灣大都市長大,從小被灌輸不要亂摸東西的我,當時對我來說,沙子等於不乾淨的東西,實在是很難理解。在我那個年代,玩沙只有所謂不乖的孩子才會做的事。

    等我先生下班回家,吃飯時,我馬上用近似「告狀」的態度說,「你媽帶小孩去玩沙耶。」頓時,他臉馬上從飯碗抬起來,問說,「有照片嗎?」我心想,什麼?要證據?你不相信我說的?

    沒想到,他滿臉笑容的說:「哇!我兒子開始玩沙啦,真是歷史性感動的一刻。」我先生對我解釋說,玩沙對日本小朋友來說,是最稀鬆平常的事了,雖然他可以了解我的心情(他真的了解嗎?)但是沙子真的很好玩,他小時候也常玩到不想回家。
  • 我告狀不成,有點不服氣。那天晚上,我趕緊上網,想要找資料說服他們這一家人:玩沙是不好的事。沒想到,卻看到一堆關於玩沙好處的文章。

    教育專家贊成玩沙,觸覺可刺激腦部

    北海道教育大學的笠間浩幸教授(Kasama Hiroyuki)在一份幼兒研究報告中指出,玩沙有許多益處。

    一、藉由手腳的觸感,直接刺激大腦的發展。
    二、發揮想像力和創造性。
    三、激發科學性和具體化數學的基本概念。
    四、發展語言,像是擬聲擬態語。
    五、建立人際關係和社會性。

    手被認定為是第二大腦,用手實際地感受沙子的溫度變化,像是夏天時溫熱,冬天時冰冷,天氣晴朗的疏鬆,或是下過雨後的濕潤;不同的觸覺經驗,可以刺激腦部的發達。

    玩沙注意事項

    小朋友雖然很喜歡玩沙,不過日本學校的老師說,管理沙堆其實很麻煩,除了要定期消毒清理換沙,還要注意有沒有小貓咪的尿尿,或是會割傷小朋友的東西。基本上,日本人都很有公德心,才能讓所有的小朋友玩得開心安心。最重要的是,玩完之後,一定要洗手跟漱口。把每根手指頭洗得乾乾淨淨的,檢查指甲內有沒有黑漬或細沙。

    然然哥哥和悅生寶寶一回到家,第一件事就是洗手和漱口。日本各級學校,尤其是幼稚園和小學,都非常注重宣導漱口。二○○五年京都大學的一份醫學論文中證實,正確的漱口可以積極有效地防止細菌病從口入,減少40%的感冒發生率。所以只要玩沙之後記得洗手漱口,就可以無後顧之憂了。玩沙不僅小孩子開心,有時候我童心未泯一起玩,真的還滿好玩。

    一年級的新鮮人

    重視體育課

    日本學校的功課表和台灣差不多,國語(日語)、算數、體育、圖工(畫圖和勞作)、生活、音樂、書寫、道德、學活(班級活動)。不一樣的是,體育課佔的比例很重,一周有三節課。基本的五十公尺賽跑、接力之外,還要會吊單槓。因為之前有聽說,所以在幼稚園時,然然就常常和爸爸練習。

    室內地板運動要會前滾翻、後滾翻,還有然然最喜歡的跳箱子。

    夏天的游泳課更是重點教學,不過然然班上一年級的小朋友,幾乎有一半已經會游自由式二十五公尺。

    六∼十月之間,然然每周上三次游泳課,低年級的同學都一起上課,依程度分四組,程度好的同學開始學蝶式。
  • 上游泳課那天早上,我必須要在家裡幫然然量好體溫,登記在游泳卡上;若無異常,蓋上家長同意章,這樣他當天才可以上游泳課。校方非常堅持,即使孩子體溫正常,健康情形良好,家長沒蓋同意章,也不能上游泳課,而且沒有通融的餘地。

    游泳課雖然很密集,並不會強迫或給孩子壓力,只是要讓小朋友不怕水,喜歡游泳。學校在安全上考量周嚴,每次上課不到五十個小朋友,但有包括護士等六位老師在現場指導,陣仗很大,讓家長們也都很安心。

    幾乎每個日本人都會游泳

    日本從很早以前,就很重視游泳技能,所以很多日本同事聽到我游泳不會換氣都嚇一跳,「你們台灣不是島國,四面環海嗎?」他們認為每個台灣人都是游泳高手。

    光復國小的校長告訴我,台灣的小學,只要校園裡有游泳池的,應該就是日據時代日本人蓋的小學。我先生小時候念的小學在北海道旭川,冬天零下四十度,夏天只有短短的一、二個月而已,校園裡也是有一個標準二十五公尺的游泳池。

    攸關性命的「着衣水泳」

    然然的游泳課還會學「着衣水泳」,照字面的意思,就是穿長袖、長褲游泳。最近NHK等日本節目都特別介紹,因為真正不幸溺水的時候,一般衣服落水是很重往下沉的感覺,和游泳衣不一樣。所以上課老師會叮囑,不可以脫掉鞋子,因為鞋子有像浮板一樣的功用。溺水時最好的辦法,就是保持鎮靜,讓自己浮著,等救援就好,不要浪費無謂的體力游回去。

    台灣似乎很少上「着衣水泳」,其實這是攸關生命,相當重要的體驗和知識。在歐美國家,像英國、荷蘭等有很多河川,家長都訓練小朋友「穿衣服游泳」,比會游自由式二十五公尺還重視。

    重視「食育」的日本教育

    什麼是「食育」?

    近幾年,日本中小學學校裡加強推廣「食育」,就是飲食的教育。被定位與德育、智育、體育同等重要,透過實際的飲食經驗,學習與食物有關的知識,知道如何正確選擇對自己健康有益的飲食習慣。

    上幼稚園第一句要學會的話

    然然上幼稚園學會的第一句話就是:「いただきます。」

    團體生活吃飯時,要等大家都準備好了,雙手合十,齊口同聲說「いただきます。」吃飽後,不可以馬上站起來,要先說:「ご馳走樣でした。」
  • 然然叫我猜猜看這兩句話含有什麼意思?中文是「我要開動了」和「我吃飽了」。老師告訴他,兩句話都含有「ありがとう」,謝謝大家的意思。

    要謝謝、感恩大自然,謝謝種植稻米蔬菜的農夫,謝謝料理做菜的阿姨,謝謝幫忙分菜的同學;類似基督徒會在飯前禱告,感謝天父。日本飯前和飯後感恩,跨越了宗教,單純的感謝人事物,讓我不禁想起陳之藩先生說的,「因為需要感謝的人太多了,就感謝天罷。」

    從小在家裡我規定悅氏兩兄弟,吃飯前一定要說:「いただきます(我要開動了)。」回家進門的時候,要說:「ただいま(我回來了)。」 這兩句日語很相似,悅生寶寶三歲時,常進家門口齒不清的就說,「いただきます。」

    我開玩笑的問他說,「這位小朋友,請問你現在在玄關,要準備開動吃什麼東西呢,鞋鞋嗎? 」

    早餐一定要吃

    早上我先帶然然去保育所上學,綁著俏麗馬尾的大島老師都會笑咪咪地問:「歐哈優,有沒有吃飽飽來上學呀?」然後我到任教的國中時,一進校門,皮膚黝黑、年輕的陽光男老師問的也是:「歐嗨優, XX君,有沒有吃早餐呀?」

    日本除了講求餐桌上的規矩和禮貌,還有正確的飲食習慣。日本人非常重視早餐,認為早上沒有吃早餐,一天就沒有活力。據說,吃早餐能活化腦細胞、增強記憶力,會使人變聰明。學校教室的牆壁,甚至洗手間,都貼滿了各式各樣的「食育」宣導海報,強調早餐的重要性。

    和食的智慧,豐盛的早餐

    常常有人很好奇問我,日本人早餐都吃些什麼?

    我第一次到我婆婆家過夜的時候,一早睡醒,桌上已經擺好一份日本傳統的早餐;主要是白飯、烤鮭魚、豆腐味噌湯、番茄生菜沙拉、綜合脆瓜,海苔、納豆、夕張哈密瓜。我公公婆婆非常重視早餐,幾十年如一日,每天幾乎都擺上滿桌豐盛的早餐。

    日本的味噌湯比較鹹,料也很少,通常是一兩塊小小的豆腐和一小撮蔥花兒,頂多再飄著一兩片小小海帶,用漆碗或木碗盛。我剛結婚時,想表現一下,放了很多料,用康寧摔不破大碗公裝給我老公喝時,什麼都吞下肚不敢多說的他,委婉地表示他想用味噌湯碗喝,比較有FU,有意境。
  • 我婆婆會自己醃一種脆瓜叫「ぬか漬け」,是用乳酸菌去發酵小黃瓜、紅蘿蔔、白蘿蔔、茄子等,醫學報導說對身體很有益處。口感脆脆的很清爽,我很喜歡吃,但是常常醃失敗。

    味付海苔很下飯,吃了頭髮會黑溜溜。臭臭黏黏的納豆,很多人可能不敢吃,但是這發酵過的黃豆,有豐富的植物性蛋白質,完全不輸牛肉。日本人是世界上長壽的民族之一,其中的祕訣可能來自每天早上豐富的傳統日式早餐。

    放下

    然然是我的第一個孩子,所以我凡事緊張兮兮,保護得很嚴密,一天二十四小時幾乎都處於精神警戒狀態,弄得自己疲憊不已。我從小一位很熟的男同學在法鼓山出家,法師聽到我因為帶孩子壓力很大,情緒起起伏伏,好心地告訴我要「放下」當時,我一點都聽不下去,還很不客氣地說,「你又沒當過媽媽,你不會了解當媽媽的心情和苦處,你一點都不懂啦,才會說好聽的風涼話。」

    法師也很幽默平靜地回答我,「對呀,我沒當過媽媽,這輩子是一定沒辦法的。」

    悅生出生之後,我漸漸學會放心、放手。老實說,因為事情太多太繁瑣,現實狀況讓我不得不放手時,結果反而很多事情水到渠成,一切都很順利順心,一點都不費力也不費心。「老大照書養,老二照豬養」這句話真是經典。

    我們家的豬小弟悅生,很早就會自己拿湯匙吃優酪乳,而且也不會把桌子弄得黏黏髒髒。可能因為媽媽忙,若是自己不餵自己,他大概就要等(餓)很久。不知不覺,有一天,我發現悅生開始在家裡走來走去了。突然有一天,就看到悅生自己拿筷子把一碗白飯吃光光。他整天笑咪咪的,很得人緣,是個開心的孩子。

    因為悅生的關係,我突然領悟到,好像不是什麼事都那麼嚴重,他像是天公伯派來的小天使,告訴我,我需要放下,沒有必要樣樣都爭第一。什麼事情不一定要做到最好最完美,不完美也可以很快樂。孩子比我們想像的堅強。

    自己的心情放鬆了,周圍的氣氛也變緩和,孩子學習過程反而更順利。也許我們當媽媽的真的需要「放下」,不僅是為了孩子,更是為自己好,干涉太多或過度操心,有時會帶來反效果。
  • 推動孩子的力量是信心,不是擔心

    日本家附近有一個平衡木,然然三歲的時候,每次我和他散步經過時,他就想要嘗試走一走。我很怕他會跌下來,一直用擔心的眼神,「小心,小心,不要跌倒喔。」結果,一說完,他馬上失去平衡就跌倒了。

    後來有個星期天,我去超市買東西,然然跟爸爸兩個人去走平衡木。他一個人小心翼翼地踩著不穩的步伐往前走,我遠遠地從超市門口看得心驚膽跳,而我老公竟然在一旁低頭滑手機,我跑過去正準備要發火,「你有沒有在看小孩呀?」

    然然剛好走完最後一步,很得意地「蹦的」一聲從平衡木跳下來,跑過來跟我說,「媽媽我成功了!我終於成功了!」

    我彷彿受到一記當頭棒喝般,把要罵的話吞回去,推動孩子的力量是相信,而不是擔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