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窩分類

2015年1月9日 星期五

對於經濟的無知,是許多問題的肇因



為 1% 的人服務的經濟學:主流經濟學如何向少數靠攏,排除多數人的幸福

Economics of the 1%

  • 作者: 約翰‧偉克斯
  • 原文作者:John F. Weeks
  • 譯者:張嘉文
  • 出版社:商周出版


    對於經濟的無知,是許多問題的肇因
     
    任何智力上的笨蛋都能將事情弄得更大更複雜;需要一點聰明才智—以及很大的勇氣—才能朝相反的方向移動1。—愛因斯坦
     
    評論家抱怨經濟學家狂妄地假裝自己懂得遠比知道的還要多。這種評論實在過於委婉了。主流經濟學聲稱懂得經濟的深奧理論,卻幾乎什麼也不了解,更蒙蔽了幾乎所有的一切。講得這麼斬釘截鐵,也許會讓讀者覺得震驚,抑或毀謗中傷(或兩者皆有),很像是指控工程師對於機械裝置什麼也不懂似的。
     
    然而,事情就是這樣,而且一點都不難證明。
     
    困難之處在於解釋為什麼在這麼多國家裡有這麼多人,將經濟學家視同上師尊敬。部分原因可能是因為偽經濟學家在自己的小圈圈裡使用專業術語,而這些術語的意義對於外行人來說模糊而且難以參透。我將花上一些篇幅來解釋這種崇敬對象錯置的狀況,因為這呈現了某個被認為是林肯(Abraham Lincoln)所述假說的強化版本:大多數人不只是有時候被騙,而是多數時候都被騙了(特別是媒體被那些從主流經濟學意識型態中獲利的人們所操控時)。也許描述社會廣泛接受經濟學家反動的老調最適切的說法,會是「每分鐘都會有混蛋出生」(此句來源極有爭議)。
     
    經濟學家獲得了不應得的信賴,很大原因與過去三十年中系統性的無知養成有關。了解任何一個社會的經濟都不是件簡單的事情,不過也沒有比充分了解政治系統如何投票來得困難。人們通常會來到投票亭,然後在候選人之中做出選擇,或是將他們全都給否決掉。然而,同樣的一群人,卻聲稱自己對於經濟是某種程度的無知,是故無法評估這些相互競爭、關於經濟情況的論述。
     
    經濟
     
    經濟學家中的歧視(BOX
     
    如果你遇見一位經濟學家,幾乎可以肯定他或她是來自「新古典學派」。在會面中所產生的任何討論,幾乎都會是平凡無奇、反動而且單調乏味的,而這還是經過大幅度簡化後的說法。
  • 從十八世紀晚期到十九世紀中期,針對經濟議題寫作的人,通常會被認定是「政治經濟學家」,他們的領域被稱為「政治經濟學」。這門專業包含了各式思想家,包括:革命家卡爾‧馬克思(Karl Marx)、改革者彌爾(John Stuart Mill),以及橫跨至右翼的國家主義者。十九世晚期,學界主流重新自我定義,將此科學且「無價值判斷」的學科命名為「經濟學」。

    當此中立科學的偽裝,成為保守和可敬主流的特徵時,許多異議的聲音便會在外部發作。接著,凱因斯出現了,這位二十世紀最偉大的經濟學家。藉由創見及強大的個人魅力,從一九三五年到一九七五年間,重塑了這門學問幾近四十年。在他之前,這門學問只有一個領域:個體經濟學(研究家戶和公司)。

    從凱因斯以降,則出現了第二個領域:總體經濟學,這是將社會經濟活動加總研究的學科,也成為公共政策的基礎。此一學門為全世界的政府包括:社會民主黨、基督教民主黨、保守黨(英國)和民主黨及共和黨(美國)提供了指引方針。在那三十年間,有關「經濟學家」的共通性可能很少。經濟學的主流是「凱因斯學派」,而學術界則廣納百川,接受馬克思主義者(有限度的)以及在芝加哥大學領地中的前凱因斯信徒(多少帶點困惑)。不過,這門專業並沒有讓這種情況延續太久。上個世紀最後二十年,展開了一波抹煞凱因斯和受他啟發的信徒們貢獻的舉動。新世紀開始時,「經濟學」又再度成了研究家戶和公司的學問,加上一點裝飾用的總體經濟學,不同意的人則被排擠至經濟學門的邊緣,等待接踵而至的驅逐。

    將「經濟學」和「經濟學家」這些詞奉送給反動的主流,污辱了那些多數不知名且不被承認的非正統基進分子,這些人在拒絕承認他們存在的專業中掙扎。我不會選擇投降。這些主流分子不是經濟學家,他們是社會科學的煉金術師,他們是偽經濟學家。
  • 偽經濟學家幻想世界的基石是個優雅的假設:「完全競爭」,在這種狀態下,所有購買和銷售都發生在對未來全知的情況,沒有任何市場力量的干預,而且處于充分就業的狀態。他們的慣用手法是數學。身為兩個偉大的經濟學破舊者(iconoclast)之一,約翰‧肯尼斯‧高伯瑞(John  KennethGalbraith)(另一位是托斯丹‧范伯倫〔Thorstein Veblen〕),指出「完全競爭」和「數學」之間的共生關係:「在真實世界中,完全競爭的理論截至目前為止,帶領著我們前往一個益發神祕難解的國度,如果這個地方真實存在的話。我們不需要任何評估,便知道數學是此理論設法生存的掩護,並以極度複雜的形式呈現。2」(BOX END)

    在成年人口中,有相當高比例的人認為經濟和經濟學是某種只有專家才能了解的事物,這很不尋常。舉例而言,當人們被問及財政政策是否該採取更為擴張的手段時,通常會這麼說:「雖然我不是經濟學家;」或「身為非經濟學家;」不過,如果問到國家的醫療衛生系統該是私人或是公有,同一群人可能就不會說:「我不是醫生,我無法評論。」然而,至少就技術上來說,醫療衛生系統和經濟學一樣複雜。

    不知為何,由於受到完全不具批判能力和易於輕信的媒體支持,主流經濟學成功地讓人相信,不論你的教育程度或政治傾向為何,經濟學是門複雜且神祕難懂的學科,不是專家根本無法了解。如果人們對經濟議題提出大膽的建議,通常都是基於令人吃驚的平凡論述與陳腔濫調的基礎之上。常見的空泛論述諸如:「嗯,那是供給和需求運作的結果。」;老調重談則是:「太多的錢追逐少量商品造成通貨膨脹」;以及我個人的最愛:「政府不該入不敷出。」媒體無恥地重複播放這些陳腔濫調。

    更糟的是,這些陳腐的話語是由那些媒體推上螢幕的「專家們」連同他們慣有的無知一起傳授給我們。舉個例子,當失業率高時,為削減社會服務以減少政府預算赤字這種說法辯護的典型理由是:「政府必須考慮金融市場的反應。」這種平庸論述所代表的見解,就等同於看到二○一一年九月十一日人們從世貿大樓向下跳的可怕照片後卻評論道:「喔,那是萬有引力。」
  • 即使是號稱中間偏左的媒體,我們還是會見到一些反動的無知論述。舉例來說,二○一二年十一月二十五日,毫無警覺的讀者會在英國《衛報》上讀到下面針對美國財政赤字的「解釋」:「美國有大約二‧三兆美金流入,而它花費大約三‧六兆美金。想像一下,你一年賺兩萬三千美元,而花了三萬六千美元。會發生什麼樣的情況呢?你會處於負債,而你必須要減少花費。美國正處於同樣的困境。而且,它不是要削減個幾千塊,它要削減一‧三兆美金。3」

    上述文字在當時是胡言亂語,現在則是絕對的不知所云,從頭錯到尾,而其中出現的事實錯誤,還是他們阻礙清楚思維中罪過最輕微的(第一句話正確的數字是二‧七兆美金和三‧七兆美金)。在本書結束前,讀者將會知道這段論述根本沒有道理,以及他們這麼說的理由是什麼。

    近幾十年來,在大多數已開發世界,商業利益(以及出現頻率和它一樣的政府利益)已然在社會的各個層面培養出「選擇」此一教條。人們應該有為子女選擇學校的機會,因此我們應該分發就學券而不是資助公立中小學教育;提供公共醫療服務限制了人們選擇醫生的權利;社會安全(SocialSecurity)應該私人化,這樣人們便能夠選擇他們想要的退休計畫。這些以及其他對於「選擇」的論述,是從人們擁有資訊和專門的分析知識,能夠於複雜選項中挑選的先決推論上衍生出來的,而這也是主流經濟學固定的偏執概念。

    我們先思考最後這幾項所謂的選擇:社會安全和退休。為了要在多個退休計畫中做出明智的決定,每個人可能需要評估與個人相關的市場風險。進行這項估量,需要了解大批財務基金過去的表現。即使運用這麼有限的專門技術及時間去研究這些令人困惑的可能選項,客觀、可信且無偏見的資訊還是必要的。這類資訊必須與眩惑人心的宣傳加以區隔。宣稱這個問題能夠透過雇用「專業顧問」解決,根本是痴人夢話。
  • 有哪個專業顧問是可以相信的呢?

    媒體、政府和企業的利益使公眾確信,人民擁有做這些決定的知識。然而,在實務上,大多數人認為他們對於經濟學是如此地無知,以至於無法貿然發表富有見地的意見。這是主流經濟學公共無知的一般法則:除了經濟政策之外,個人能夠在所有領域中做出明智的選擇。至於經濟政策,人們則必須留給專家處理。一般法則要求人們相信並且順從由主流經濟學認證的特定法則。這些法則包含了(這只是多數法則中的一部分):一、供給和需求;二、公部門赤字會引發通貨膨脹;三、稅賦是種負擔;以及四、較高的工資和較佳的工作環境會減少就業,以上僅列出幾個較常聽到的說法。人類的聰慧和好奇心告訴我們,獲得知識遠比維持無知來得容易。

    一般法則卻透過專業的欺騙、智力的恫嚇及為有錢人或有權力者的利益服務等多項因素的綜合,克服了這道障礙。這項專業詐欺包含了創造一個專供解釋之用的想像經濟體,用以取代人類生存其中的這一個。對此,我會以大量但必要的細節加以剖析。在這個詐欺的基礎上,主流經濟學家提出類似《伊索寓言》的簡化論比喻,然而卻沒什麼洞見在裡面。這些類比,例如稅對個人來說是個負擔,要不是建立在不證自明的基礎上,便是建立在一個複雜到使外行人無法了解,只有傻瓜和瘋子才會抗議的理論上。

    用此陳腐的簡要說法加以闡明:接受主流的比喻是因為這是如此明顯。如果對你來說不明顯,那是因為這個比喻根據的理論,超過你的專業知識。如果你堅持不接受他們,你的反對意見也是愚蠢而無關緊要的。不過,難道這些比喻連一丁點真實之處都沒有嗎?難道稅賦不是負擔嗎?通貨膨脹不是政府花了太多錢的結果嗎?當工資上漲,雇用人員得花更多錢,所以雇用會減少,這難道不夠明顯嗎?上述這些問題的答案(依序)是:否、否以及否。
  • 也許多少有點嫉妒的意味,本書的目的是要了解,為何且如何除了少數人之外,所有人會接受這些虛假的比喻,以及為何這些比喻是錯誤的。自由市場的宣傳已然如此地成功,以至於重新教育不可能以零碎片段的方式去處理此一議題,還期待能夠獲得成功。讀者毫無選擇,必須從第一個原則開始檢視主流經濟學家為自己創造,隨後成功推銷給我們的世界。

    主流經濟學的最大謊言:市場競爭是件好事

    在我揭示主流經濟學家所兜售的自由市場教條基模( building blocks)多麼荒謬之後,我便能對付由這些荒謬原理所產生的特定陳述。我由所有謊言中最大且最無所不至的開始:市場競爭是件好事。

    競爭是高尚的這個魔咒,提供了市場的本性被錯誤呈現為良善的基礎,並且從此處延伸,由所有競爭市場所組成的資本主義,其本性也是善的。預藏潛伏其中的指控是,不接受市場美善的懷疑者,就是社會主義者中央計畫的支持者。

    在成功銷售良性競爭的大謊言後,便能將此說法延伸至家戶的層級,而且將良性資本主義會把提供給有錢人的機會提供給每個人這種荒唐不可信的教條四處傳布。如同女巫身旁的精靈,伴隨著個人財富虛假承諾的是「消費者」。不論你有錢或貧窮,你就是資本主義皇親國戚的一部分,因為「顧客為王」。

    一旦人們接受良性市場能賜給他們財富,並且賦予些許主權,那麼指引政府政策、更為嚴重的謊言便緊接而來:公共干預市場是不好的。國與國間自由貿易能夠帶來便宜商品和工作。經濟問題的來源是政府,它用蠻橫的規則、管制和稅收壓迫你。引領你深入到此,下一步,儘管這個理論本身極不可信,但要把它推銷出去卻很容易。自由而無管制的市場的結果是自由且不受限制的人們,在自由市場土地上的人們是快樂的。

    真相卻不是如此。如同在二次世界大戰末期跨政治光譜所廣泛承認的情況,無限制的資本家競爭所導致的結果,並不是自由的人們,而是一條通往法西斯主義的黑暗道路。
  • 一旦自由市場光明且閃耀的保證被揭示為謊言,建構一個適合人類生活的資本主義就會變得可能。設計這樣的資本主義,並不需要重新發明什麼,只需要常識、對於公義社會的承諾、以及調整並更新我們所知。要達成這個目標,需要政治權力的徹底改變,我將在最後一章處理這個議題。

    這本書不是反市場的論證。我並沒有傳遞一項右翼人士在其追求社會和經濟改革的每個合理且進步的提議中,所見到的權威且中央計畫的經濟體議程。如果且只有如果他們被基於集體利益(collective good)的民主過程所管制,而非放任「自由」集中財富在少數人的手中時,我會將市場視為一個有效的社會機制。我在最後一章,對於這一點會有更多著墨。不過,首先我得揭露謊言和迷思。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