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窩分類

2015年2月1日 星期日

創造力的極論:村上隆在藝術現場談「覺悟」與「繼續」


創造力的極論:村上隆在藝術現場談「覺悟」與「繼續」

創造力なき日本 アートの現場で蘇る「覚悟」と「継続」

  • 作者: 村上隆
  • 譯者:楊明綺
  • 出版社:商周出版
前言

本書的日文書名《失去創造力的日本》,反映當前日本令人憂心的現況。

倒也不是說「日本已經不行了」、「日本的製造業已經走到盡頭」,但不可否認,現今日本的創造力確實不斷衰退中。為什麼呢?我的回答是:因為人們徹底迷思在戰後興起的「Dreams come true」=「夢想總有一天會實現」這種思維。

我之所以用這如此聳動的書名,基本上是希望喚醒大家,落實行動,也就是重視創造力這件事。

由我一手打造的藝術複合式企業「kaikai kiki」成立於二○○一年,前身是創立於一九九六年的藝術團體「Philopon Factory」,也就是說,目前這種經營模式歷經了十六年。

十六年來,我強烈感受到「技術力與集中力不斷衰退」,換句話說,就是「勞動力衰退。」


我試著探究原因,以自己找到的答案為題:「是否能建立一個讓勞資雙方都能朝著更好的方向發展的機制?」寫了這本書。

我想應該有不少人認為藝術是一項孤軍奮戰的作業,對於將藝術與組織方法論結合一事,深感狐疑。

但我的工作一直以來就是結集學習藝術的年輕學子,統合他們的創造力,完成一件件共同創作的作品,而這些作品也贏得世人的好評。

在藝術界打滾二十年的我,從率領經營團隊這十六年來,悟出一個「管理模式」。

那就是以與大企業、熱門企業的管理機制完全相反的發想為基礎,架構而成的「極端言論式管理」。畢竟要是一直採用一般日式管理論的話,根本無法在國際舞台上競爭。

正因為跳脫傳統,才有征戰全球的實力。

藝術絕對不單是一項孤軍奮戰的作業。

只要善用每個人擁有的潛能,分工合作,便能讓每個人發揮所長,而且絕對能發揮到極致。

造成現今年輕世代勞動力衰退的眾多因素之一,就是抱持著「沒有特色才是王道」的心態。

戰後日本奉行的西方民主主義,是在強調眾人平等的制約下,排除競爭這字眼。不抱獨立心的日本,為了打造合群的社會,打造出這種思維模式。

個人的思維模式包含了各種想法,企業的思維模式則是囊括組織架構與策略等,唯有打破傳統思維模式,才能孕育出站上國際舞台的實力。

我的教育方式是深入啟發每個人最擅長的領域,也就是徹底瓦解他們那種耽溺於戰後和平時代的刻板思維,花時間栽培他們創造個人新特色。

我想,唯有耐心、有毅力地培育人才,才能啟發他們的競爭力。前言

本書的日文書名《失去創造力的日本》,反映當前日本令人憂心的現況。

倒也不是說「日本已經不行了」、「日本的製造業已經走到盡頭」,但不可否認,現今日本的創造力確實不斷衰退中。為什麼呢?我的回答是:因為人們徹底迷思在戰後興起的「Dreams come true」=「夢想總有一天會實現」這種思維。

我之所以用這如此聳動的書名,基本上是希望喚醒大家,落實行動,也就是重視創造力這件事。

由我一手打造的藝術複合式企業「kaikai kiki」成立於二○○一年,前身是創立於一九九六年的藝術團體「Philopon Factory」,也就是說,目前這種經營模式歷經了十六年。

十六年來,我強烈感受到「技術力與集中力不斷衰退」,換句話說,就是「勞動力衰退。」

我試著探究原因,以自己找到的答案為題:「是否能建立一個讓勞資雙方都能朝著更好的方向發展的機制?」寫了這本書。

我想應該有不少人認為藝術是一項孤軍奮戰的作業,對於將藝術與組織方法論結合一事,深感狐疑。

但我的工作一直以來就是結集學習藝術的年輕學子,統合他們的創造力,完成一件件共同創作的作品,而這些作品也贏得世人的好評。

在藝術界打滾二十年的我,從率領經營團隊這十六年來,悟出一個「管理模式」。

那就是以與大企業、熱門企業的管理機制完全相反的發想為基礎,架構而成的「極端言論式管理」。畢竟要是一直採用一般日式管理論的話,根本無法在國際舞台上競爭。

正因為跳脫傳統,才有征戰全球的實力。

藝術絕對不單是一項孤軍奮戰的作業。

只要善用每個人擁有的潛能,分工合作,便能讓每個人發揮所長,而且絕對能發揮到極致。

造成現今年輕世代勞動力衰退的眾多因素之一,就是抱持著「沒有特色才是王道」的心態。

戰後日本奉行的西方民主主義,是在強調眾人平等的制約下,排除競爭這字眼。不抱獨立心的日本,為了打造合群的社會,打造出這種思維模式。

個人的思維模式包含了各種想法,企業的思維模式則是囊括組織架構與策略等,唯有打破傳統思維模式,才能孕育出站上國際舞台的實力。

我的教育方式是深入啟發每個人最擅長的領域,也就是徹底瓦解他們那種耽溺於戰後和平時代的刻板思維,花時間栽培他們創造個人新特色。

我想,唯有耐心、有毅力地培育人才,才能啟發他們的競爭力。
這種作法與當前日本社會風氣全然不符,是吧?但唯有改變,才能讓新一代不會喪失征戰國際舞台的競爭力。

日本商界摒除「競爭」這字眼的同時,也意味著求勝心日趨薄弱。

雖然藝術界也是如此,但大多數人都是在「想畫什麼就畫什麼」這種框架下持續創作,最後卻因為無法脫離「興趣」這個緊箍咒,只能黯然結束創作活動。

若想在藝術界生存,就必須完全掌握這業界的生態,確實擬定目標,然後「朝目標射擊」,唯有如此才能致勝。

現今日本的思考模式還停留在「有出手就好」這種亂槍打鳥的心態,要是無法審視這一點,無論個人還是組織都沒有將來可言。

身為藝術家,最該追求的不是設計力與品味等技術層面的東西,而是「執著」。只要擁有「非比尋常的執著力」,無論遇到任何事都有決心做到底,也才會成功。要是沒有這股決心,何來成功可言,我想這一點無庸置疑。

我認為藝術界與商業界有著不少共通點,但藝術界還是有其獨特性,所以需要更強韌的決心。

本書第一章就是在探討這部分,或許有些人對於內容不太茍同。再加上我提及一些業界內情,多少有點吐苦水的成分。然而,對於深為不知如何帶領年輕世代,而煩惱不已的中小企業老闆及管理階層來說,或許能為如何管理生在太平世代的年輕族群這難題,指點一些迷津。

對於因為看到「商業論」、「組織論」等字眼,而買這本書的讀者,我建議依「第四章→第二章→書末對談」的順序閱讀;對於想一窺藝術界內幕的讀者來說,也許依「第一章→第三章→第五章」這種順序閱讀也不錯。

我為何要苦心培育人才呢?

若我說是出於一顆惜才、愛才的心,肯定備受世人肯定,蔚為佳話,但事實並非如此,我只是抱著明知不可為而為的決心。

譬如,你問馴犬師:「你喜歡狗嗎?」相信沒有人會回答:「不喜歡」吧。

但這行業只靠「喜歡」兩字是無法堅持下去的,所以基於愛狗心態而從事這分工作的動機,實在欠缺說服力。

當然也有人因緣際會到愛犬訓練中心之類的機構打工,從中瞭解到自己很適合這分工作,決定以此為終身職的例子也有。

現在的我好比馴犬師,指導年輕世代如何激發他們的潛力。

雖然我關愛那些以藝術創作為志向的年輕人,但絕對不是以提拔他們作為我的人生唯一課題,只能說是無心插柳,柳成蔭罷了。
我年輕時,常想著要是自己有宮崎駿 、大友克洋 先生那樣的畫功,肯定能活躍於大眾藝術界,自信滿滿展現自己的才能。

可惜我的畫功並不好,即便如此,還是在當代藝術這塊領域找到屬於自己的一片天。我想世上一定有不少人和我有一樣的煩惱,「喜歡畫畫,但畫功不怎麼樣」、「即便如此,還是想待在這業界,該怎麼辦才好呢?」。我想對他們說:「既然想待,就待下去吧!」同時也想對他們說:「必須要有一定的覺悟才行。」

我之所以想這麼說,並非要潑和過去的我面臨同樣困境之人的冷水,只是有種同病相憐的感覺。也許因為我也是一路被評論家、御宅族們臭罵過來的,所以非常能夠瞭解徘徊在十字路口之人的心情。

當代藝術界並非以畫功了得為目標,而是一處好比二手拍賣會的領域。希望自己能以前輩身分,為想好好認識這塊領域的人,指點迷津。

無論是想了解組織力為何,還是以成為藝術家為目標的人,若這本書能助其一臂之力的話,就是我莫大的榮幸。

村上 隆:以成為藝術家為目標的你,一定要明白的處世之道……

「藝術家是位於社會最底層的位置,要是沒有這種自覺,就無法在這業界生存。」

若你以成為藝術家為目標,必須先了解一件事。

本書除了點出如何在藝術界生存的方法之外,也會對照商業界情況,探討方法論的可行性。因此,我在第一階段想傳達的就是這件事。

二○○一年,前身是「Philopon Factory」的「kaikai kiki」成立。kaikai kiki是一家藝術複合式企業,包括正職員工、工讀生等,一共約二百人。若加上配合的外製單位,約四百人參與各種企劃。kaikai kiki這名稱取自狩野永德 提及的一句批判字眼「恠恠奇奇」 ,希望這家公司給人「當代狩野派」印象。  

接手後的首要任務就是讓企業正常運作,培育人才遂成了一大方針。

近來每當有新人加入團隊時,我都會告訴他們開頭提到的那句話,然後問他們是否有此自覺,以及堅持下去的覺悟。

也會介紹一下歷史學家網野善彥(1928~2004,日本歷史學家)的著作《中世紀的賤民與妓女》(明石書店出版)。

以往藝能民和商工民、職能民一樣,都是天皇和神佛的直屬民。但隨著社會結構變遷,卻成了「被輕賤的存在」。我會邊說明由來,邊告訴他們:「自古以來,藝能民就是位於社會的最底層,直到現在還是如此。」
立志成為藝術家為的人,往往容易自我膨脹:「藝術家是與眾不同的存在,比一般人還了不起。」其實,必須拋開這種誤解才行。

「就算你在藝術界多麼成功,還是無法擺脫位於社會最底層的事實。」

要是無法理解這道理,沒有這番覺悟的話,一定無法在這業界堅持下去。

藝界潮流會隨著時代趨勢改變,我想光是看偶像明星的起起落落就能明白,當代美術的藝術家們也是如此。這業界說穿了就是瞬間爆紅後,過了一、兩年就過氣,也是理所當然的事。但在這業界打滾二十年的我,至少十年來都是站在第一線。

為什麼呢?因為我清楚認知自己位於社會最底層,而且不會逃避這種事實。

村上 隆:逐漸衰退的「勞動力」

我除了告訴加入kaikai kiki的新人們,藝術家絕對無法擺脫位於最底層的事實之外,也提醒他們要是沒有「身為組織一分子的自覺」,絕對無法在工房待下去。

不僅藝術界,缺乏職場常識,不夠主動積極是現今職場新人的通病。許多年輕世代竟然連根本不需要特別說明的職場常識也不懂。

像是尊敬上司、遵守公司內部規定、按照上頭指示行事等。

這些理所當然的事,竟成了理所不當然的事。

曾在工地現場打過工的人,應該很清楚業主與承包商、工頭與領班、設計師與作業員之間的各種關係,學習到所謂的社會階層關係。其他像是餐廳廚房等類似打工經驗也可以學習到這種關係。

但想在藝術界打拚的年輕人,卻極度缺乏這樣的經驗。

加上藝術大學學生在學習期間不斷被灌輸「只要創作自己想要的東西就行了」這種觀念,以至於不少年輕人過度膨脹自我,自以為無所不能,反而無法適應現實社會。

一旦進入組織,完全無所適從。

關於這一點,我一開始就會嚴格提醒,醜話先說前頭:

「也許我會在某一天、某個時間點,突然暴怒起來。或許這是你們至今生存的世界無法理解的事,但這就是藝術界。所以當你們惹誰生氣時,請先想一想對方為何生氣。」

當我暴怒時,經常會情緒失控地摔東西,為什麼呢?因為現在的年輕人,常讓我有一種不知從何教起的無力感,即便再三耳提面命,還是沒有確實聽進去,逼得我只能勃然大怒,以摔東西取代諄諄教誨。
雖然他們面對眼前景況,非但無法理解,還會心想:「這老頭怎麼突然發飆啊?!」但至少他們已經察覺事情非同小可,而且原因就出在自己身上。所以為了讓他們至少有此體認,我選擇以發怒的方式表現,這種作法就像以往掌櫃對待下人的態度。

村上 隆:別將「工作」與「夢想」混為一談!

kaikai kiki曾經進行一項共三百人參與,長達一百公尺,名為「五百羅漢圖」的大作。

這件浩大工程當然是採分工合作方式進行,然而作業期間遇到不少狀況,像是有工作人員突然以「做自己想做的事」為由,中途退出。

不管你多麼成功,只要待在當代藝術界一天,就不會有能自由做任何事的日子到來。就算真的有那麼一天,也必須經過一關關嚴苛的考驗。而且考驗期間,就算你對將來再怎麼焦慮不安也無計可施。獨處之時,隨你怎麼煩惱「往後該怎麼辦?」都行,但若是將這種焦躁情緒帶進職場,就是完全不了解藝術界的不專業表現。

立志成為藝術家的人,心想:「明明我是個將來會登上國際舞台的人,幹嘛要待在這裡幹些雜事,還要忍受別人的鳥氣啊!」比起迫在眉睫的完工日,更擔心自己的將來。

若無論如何都無法捨棄夢想,我也不好多說什麼。但只要我待在kaikai kiki一天,就會將進來這裡的新人視為以奧運為目標的選手,給予他們最紮實的訓練。

在當代藝術界打滾二十年的我,十分清楚「如何才能在這業界存活」、「該怎麼做才有效率」,至少比剛從藝大畢業,加入kaikai kiki團隊的新人,累積更多的經驗與技巧。

所以不先向我學習,不是很奇怪嗎?失了當初進來kaikai kiki的意義,不是嗎?

我想說的是,暫且不提將來的事,既然已經加入kaikai kiki這團隊,就該好好咀嚼村上隆說過的話,想想能從他的身上學到什麼。

村上 隆:一般企業界也適用的「成功術」

二○一一年開始,只要有新血加入,我都會訓誡關於社會階層一事。

唯有讓他們一開始就有此認知,才能培育出真正的人才。

因為我想將 kaikai kiki打造成縱使我死了,還能繼續屹立不搖三百年的集團。

日本名畫當中,真正具有國際知名度的只有葛飾北齋 的「富嶽三十六景」──其中那看得到大波浪彼端的富士山構圖就是「神奈川沖浪裡」。

雖然也有其他備受肯定的日本畫家名作,但留在世界美術史上的只有這一幅。

所以我希望 kaikai kiki 能像這幅名畫一樣留存百年。
我的理念就是培育人才,創造一幅能名留世界美術史的名畫。

雖然我有這種理念,但我要求新人一進來要學習的不是繪畫技法,而是如何待人接物。

不知如何待人接物的人,不但無法融入組織,也無法在藝術界生存。

我想這部分與「企業經營理念」有許多共通點。

其實藝術界比一般企業更看重這部分。

要是覺得藝術界是個不需要看別人臉色的業界,可就大錯特錯了。應該說:「這是個講求如何取悅別人的業界」。

下一章會詳細說明。總之,取悅的對象除了特定人士之外,還有客戶。

在這業界要想成功是有方法的。

第一步就是有所覺悟,懂得待人接物。

這不單是道德教育,也是「邁向成功的捷徑」。

想成為藝術家,想在國際舞台闖出一番名聲。

不少人都是抱持這種理想,相信自己能實現夢想而進入藝大就讀。我只能說,這些人沒有美好的未來可以期待。

怎麼說呢?最好別奢望在藝大就讀的四年,能了解何謂藝術的本質,學到如何靠藝術創作成功的方法論。

也許你以為只要有才華,進入知名藝大,將來就有保障,這只是幻想。相反的,就算畫功不怎麼樣,只要懂得待人接物,反而更有前途。

這就是藝術界。

我希望想在藝術界生存的人看這本書,首先要了解這一點。

這本書接下來的內容,有些應該對於非藝術界的人也有所啟發、可供參考的部分。

kaikai kiki有越來越多需要許多人一起參與的案子,我想一般企業的工作模式也是如此。

許多人一起參與作業,作品就更多樣化。當然每個人針對既定的主題,都有自己必須扮演的角色,但還是會將自己的想法與感性投射在作品上,呈現出「當下」的模樣。

製作大規模的作品不僅要投入龐大人力,過程中還會發生意料之外的化學反應,而且這種化學反應不只發生在藝術創作上,也會成為作品的力量、商業的力量。

村上 隆:社會底層之人的生存之道

所謂自由民主主義就像宗教,「Dreams come true」(美夢成真)就是自由民主主義的教義,也是給予身處不平等環境的人們,一個能立足社會的妄想。

然而,在由美國興起的自由經濟形體崩壞,教義不再具有威信的現在,老是抓著這種妄想、幻想也不是辦法。

即便是藝術,也是基於附加在自由民主主義下的資本主義而成立的。正因為如此,更要清楚了解當代藝術在日本社會階層,或是全球經濟階層中,究竟占著什麼樣的位子。
我明白懷抱夢想進入藝術界的人,突然聽到這番話:「絕對無法擺脫位於金字塔結構最底層的宿命」,肯定無法理解,也不能接受。但若停滯不前,便無法往前走。

當代藝術的現況更是如此。

藝術分為「大眾藝術」與「純藝術」,當代藝術屬於純藝術。一提到純藝術,或許會聯想到金字塔頂端的上流社會,其實不然。簡單來說,客戶就是金主。

藝術作品不是為了滿足自己而創作,而是一筆生意,必須想辦法賣出去的東西。因此,必須克服價值觀的差異,求得能讓對方、客戶理解的「客觀性」。

這部分正是立志成為藝術家的日本人,最欠缺的認知。

當代藝術的客源比純藝術更小眾。

再回到現實面的話題吧。完成長達一百公尺的「五百羅漢圖」,光是特別訂製的絹布製板就要花費約一億五千萬日圓,所以必須找到願意贊助的金主。要是沒有這種認知,就無法創作當代藝術。

一切從籌措資金開始,這一點和企業經營理念相通。

至於與客戶之間的關係,身為藝術家的我們必須隨時提醒自己:「我們是看別人的臉色行事」。

要是一味抱著「等待伯樂」的心態,絕對等不到這一天。

唯有主動出擊,才能讓別人理解你的想法。

這才是位於最底層之人的生存之道。

捨棄等待別人賞識的心態,就是成為成功藝術家的第一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