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窩分類

2014年7月23日 星期三

【閱讀書介】識人的基本原理

識人的基本原理〔九徵第一〕

1識人須從外在表象求內在質性

〔原典〕

蓋人物之本,出乎情性1〔性質稟之自然,情變由於染習,是以觀人察物當尋其性質也〕。情性之理,甚微而玄2,非聖人之察,其孰能究之哉〔知無形狀,故常人不能?,惟聖人目擊而照之〕?凡有血氣3者,莫不含元一4以為質〔質不至,則不能涉寒暑,歷四時〕,稟陰陽5以立性〔性資於陰陽,故剛柔之意別矣〕,體五行6而著形〔骨勁筋柔,皆稟精於金木〕,苟有形質,猶可即而求之〔由氣色外著,故相者得其情素也〕。


〔註釋〕

1情性。《漢書‧董仲舒傳》云:「性者,生之質也;情者,人之欲也。」性就是天賦的本質,而情乃是本性所發出之情慾。

2微而玄,指微妙而又玄奧。

3血氣,值得注意的是「氣」字。在中國傳統的人性論中,有順氣與逆氣兩大支。劉卲採順氣之說,謂人物稟氣而受之為性,此性稱之為質性、才性或氣性。

4元一。「元一」為漢儒氣化的宇宙論中的話語。漢儒用天道來解釋人道,認為「元一」乃宇宙之本體,主張天人合一。漢儒董仲舒說:「元者,太始也,為萬物之本。」劉卲論人物的思想體系,承襲此種說法。

5陰陽。「陰陽」亦為漢儒氣化的宇宙論中的話語。班固的《白虎通德論》云:「情性也者,何謂也,性者陽之施,情者陰之化也。人稟陰陽氣而生,故內懷五性、六情。」因此,質性之理,必資於陰陽,以見其剛或柔,拘或抗。

6五行。「五行」亦為漢儒氣化的宇宙論中的話語。《白虎通德論》云:「五行者,何謂也?謂金木水火土也。言行者,欲言為天行氣之義也。地之承天,猶妻之事夫,臣之事君也。」五行,即金木水火土。

〔解說〕

人物的根本,就在天賦的本質與本性所發出之情慾。

何謂情性呢?性是天賦的本質、質性;情來自性,乃是後天染習得來的慾望。因此劉?說:「性質稟之自然,情變由於染習。」

人物的根本,可求之於情性之理,然而情性之理既微妙又玄奧,假如沒有聖人的智慧,一般人是難以瞭解的。

情性之理可求之於表象,換言之,要知道一個人內心的情慾與質性,可從外在的聲音、形貌、舉動等求而得之。整個識人的途徑,是從外表而知內心,從顯處而研判隱處。也就是說,觀人察物,必須由外而內尋其質性。

表象的形質來自何處呢?劉卲認為形質與五行、陰陽、元一有密切的關係。因為含元一以為質,所以有其混同;因為稟陰陽以立性,所以有其剛柔;因為體五行而著形,所以有其如水如火如木如金如土之形狀。形狀千變萬化,性有其剛柔,質有其混同,因此才能成其形質。

經由元一、陰陽、五行以論情性,為氣性論(或稱才性論、質性論)之形上根據。東漢王充提出「用氣為性」的主張,為氣性論之集大成者,他認為「元一之氣」乃「性」之根源。王充說:「人稟氣於天,氣成而形立。」又說:「人之善惡,共一元氣,氣有多少,故性有賢愚。」

人之材質,稟元一之氣而化生,由於所稟之氣有多寡、厚薄、清濁之分,所以人的質性自然就有善惡、智愚、才不才、賢不肖之別了。稟氣多、厚、清者為上智;稟氣寡、薄、濁者為下愚。用氣為性,性成命定,因此上品之極善與下品之極惡,都不是教化所能改變,只有中品的善惡之人才能經教化而成;而能經教化而改變的是人的情慾而不是人的質性。人天生的質性是不可變的。

東漢盛行陰陽五行學說,凡氣之來者,稱之為陽氣;氣之往者,稱之為陰氣。陰陽二氣來自天地元一之氣,天地間有陰陽氣之分,人自然有陰陽之兩面,因此董仲舒說:「身之有性情也,若天之有陰陽也。」

人的陰陽兩面指的是貪與仁。董仲舒說:「人之誠,有貪有仁,仁貪之氣兩在於身。身之名取諸天。天兩,有陰陽之施;身亦兩,有貪仁之性。」貪之氣可以為惡,仁之氣可以為善。性表現出之貪仁,乃由染習而成,所以性並非全惡,亦非全善,實有待教化而成。

綜觀《人物志》的理論體系,是從元一的質到陰陽的性,再到五行的形。單由元一之氣,還不足以論個體之質性,因此必須資於陰陽,憑藉五行,才能見其剛柔與拘抗(拘是不及,抗是過之)。


內容簡介

  劉卲撰寫《人物志》,為東漢的量材授官建立了客觀標準,同時也將識人之學系統化、理論化;只可惜一千七百多年來都遭到忽略。

  郭泰破除《人物志》原書的深奧難讀,以當代的眼光和企管知識,用自己的智慧經驗,重新詮釋這部識人經典,寫成體用兼備的《識人學》,足為識人善用的最佳典範。

  本書初版至今二十多年,此次大幅修訂,除增補部分內容,原文部分更加上注音,方便讀者誦讀吟詠、領略其深蘊。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郭泰


  政大新聞系畢業。曾任中國時報記者、世新大學講師、哈佛企管顧問公司副總經理等職。39歲時因閱讀吳靜吉博士所寫的《青年的四個大夢》,其中明朝醫學大家李時珍的事蹟讓他深受感動,毅然離開工作15年的職場,開始追逐夢想,選擇寫書為終身志業,以李時珍為師,希望能夠寫出一部與《本草綱目》一樣的經典傳世。深入淺出、擅用故事為其一貫的寫作風格。曾榮獲76年與81年之「金鼎獎」,以及89年的「金書獎」。其中他自己最滿意的作品是:《王永慶經營理念研究》、《企劃案教戰範例》、《推銷魂》、《識人學》等四部;他希望其中能有傳世之作。

識人學:《人物志》白話版(增修版)
  • 作者: 劉卲
  • 譯者:郭泰
  • 出版社:遠流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