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窩分類

2014年9月15日 星期一

【閱讀書摘】新市場的成功法則:縝密規畫、大膽創新、高度執行力



他是玩真的!:「鋼鐵人」伊隆‧馬斯克改變未來的10種能力

  • 作者: 楊士範, 吳居叡, 鄭緯筌
  • 出版社:先覺



企業文化:要創新就不能輕易妥協

馬斯克是個拒絕妥協的人。他所創立的企業,都以不輕易和現實妥協聞名。好比特斯拉引以為傲的自動感應車門把手,就是不妥協之下的產物。以最富盛名的S型車為例,只要有人靠近汽車的特定位置時,車門把手就會自動彈出,汽車開動時又會自動縮合。

這個設計的確很人性化,又符合S型車的流線造型,還可有效降低汽車高速行駛時的風阻,大家都認為這是很棒的一項設計。但是馬斯克剛開始提出這個構想的時候,旗下的工程師們並不買單。


「這大概是有史以來最糟糕的設計。」負責設計的工程師在會議上砲火四射,主要認為自動感應車門把手的點子聽起來雖然很酷,但需要考慮的環節、因素實在很多。不只是車門面板的空間很有限,也需要考慮到當天氣惡劣、甚至結冰的時候,車門把手能否順利彈出?還有,這個自動感應的機制要設計到何等靈敏的程度?會不會不小心誤夾孩童的手指?

但馬斯克認為,要創新就不能太過保守或輕易妥協。他深信自動感應車門把手的設計,可以有效增加特斯拉電動車的價值與美感,也有助於提升駕駛與乘客的使用體驗。因此,歷經多次的反覆溝通、實驗,再加上對於理念的無比堅持,才讓自動感應車門把手的夢想成真,從此成為S型車的標準配備之一。

企業文化聽起來有點虛無縹渺,卻是整個公司內部影響創新與變革的重要因素。我們可以說,企業文化是把企業凝聚起來的膠水,而從馬斯克身上,特別容易看到堅韌的特性,以及拒絕向現實、瓶頸低頭的價值觀。

以國內知名的裕隆汽車公司來說,他們的企業文化就是創新(Innovation)、速度(Speed)和團隊(Team),也就是所謂的IST。而日本的本田汽車公司,則是倡導由創辦人本田宗一郎所主張的「獨立行事、快速行動」。

回過頭來看看,特斯拉電動車的企業文化,則是更傾向盛行於美國矽谷的「設計思考」(Design Thinking)。

IDEO設計公司總裁提姆.布朗(Tim Brown)曾在《哈佛商業評論》提及:「設計思考,是一種以人為本的設計精神與方法,必須考慮人的需求、行為,也考量科技或商業的可行性。」

一位在矽谷從業多年的科技公司高階主管,便給予特斯拉和馬斯克高度的評價,「這家企業的思維模式和企業文化,其實更接近蘋果和谷歌兩家大公司,而非傳統的汽車製造廠。」而這段話彷彿呼應了成功的關鍵就在於創新。
學習能力:從失敗中咀嚼事物的本質

至於學習能力,這又是另外一段值得書寫的過程。創新和學習,其實本來就是一體兩面,也是相輔相成的。對於從小就開始自學程式設計的馬斯克來說,他的學習能力自不待多言,但值得一提的是十二歲的時候,他就賣出了第一個太空遊戲軟體Blastar,也從撰寫程式語言的過程中賺進了五百美元。

靠著自學,馬斯克摸索出程式語言的邏輯,十二歲那年賺進人生的第一桶金,不過只是一個開端,也讓他領略了創業的快感與樂趣。長大之後,馬斯克從南非來到加拿大,然後又輾轉進入美國這個心目中的夢想國度。他拿獎學金進賓州大學就讀,一舉獲得管理和物理雙學位。

大學畢業之後,馬斯克曾打算就讀史丹佛大學的應用物理與材料科學研究所,然而卻在入學兩天後就決定輟學了。他是個天生的生意人,市場上有比課業更吸引他的事物,這不令人意外,因為對於一些成功的創業家來說,學歷顯然並非最重要的事。

就好像沒有人會在乎王永慶、郭台銘或祖克伯是否擁有大學文憑,馬斯克憑藉豐沛的好奇心與強大的學習能力,屢屢在一般人所無法企及的領域(好比電動車、火箭或太陽能產業)做出成績,誠屬不易。
一九九九年的時候,馬斯克把他和弟弟共同創立的公司Zip2賣給康柏電腦,也一舉賺進了兩千兩百萬美元。相比於童年時的五百美元,兩千兩百萬美元無疑是天文數字,但更重要的是,馬斯克能夠巧妙地將自學過程所獲得的知識予以變現,這才是他最大的資產之一。

他不但很懂得如何為自己的企業找到正確的定位,更重要的是透過學習和反省,隨時檢核、校正前進的方向與進度。這一點,可以從他接手特斯拉電動車的前後,看出極大的差異。

他原本只是一個投資者,但後來無法坐視特斯拉一直虧損,終於忍不住自己跳下來管理,短短幾年的光景便把這家公司經營得有聲有色,甚至順利股票上市。

「失敗並不可怕,重要的是我們能夠從失敗學到什麼?如何把這些經驗運用到未來的嘗試中,這才是我所關注的。」對馬斯克來說,人生的歷程中總是伴隨著無數次的成功與失敗。但就像他自己所說的,既然選擇創業的道路,就不能畏懼失敗,而要從每次的失敗中去咀嚼事物的本質。透過不斷地學習,終能邁向成功。

合作精神:偉大的產品必然來自有默契的團隊

馬斯克曾自詡為具有創新精神的工程師,他也時常和公司的部屬打成一片,只為了解決某個小問題。談到自己與其他工程師的最大差別,他想了半天,才說出「瘋狂」這個答案。
在這個瘋狂工程師的帶領下,無論是特斯拉或太空X,這幾家企業的共同點就是都非常重視員工創新能力的培育,還有團隊合作精神的養成。

誠然,任何人都可以說出類似「細節決定成敗,一定要堅持把關產品的細節」的話語,但是看在馬斯克的眼底,唯有透過團隊的合作才能打造出真正偉大的產品,就好像一般人覺得遙不可及的電動車或是火箭,到了他手中卻實現不可能的夢想。

「面對問題,你得設法解決。如果你做不到,那就得加油,趕緊找到打破僵局的方法。」馬斯克無疑是一個嚴厲的老闆,曾有部屬指出,和他開會最好有備而來,否則就等著被他痛斥吧。

馬斯克不只是自學能力強,他對自己與部屬的標準也很高。在鞭策員工努力工作的過程中,更多次強調持續學習和團隊合作的重要性。不管是在特斯拉或太空X,他都能夠善用各種數位工具或新穎的學理來指導、協助部屬,並鼓勵大家毫無保留地抒發己見,並進行腦力激盪。

有人把馬斯克比喻為「黑洞型CEO」,意思是他很少主動對外發言、爭取曝光,而行銷策略也偏向保守。但是對於如何爭取用戶的關注與好奇心,以及在技術與產品的創新上,卻又展現出極為深具企圖心的一面。

「黑洞型CEO」未必個個都口若懸河,卻更注重事物的本質。以創業來說,他們更聚焦在創業的初始階段,擅長選擇、創造具有強大吸附力的全新品項。如果從這個角度來檢視,馬斯克毫無疑問是箇中的翹楚。他不但很懂得如何為自己的企業找到正確的定位,更重要的是透過團隊合作凝聚共識,隨時調整前進的步伐與方向。

雖然馬斯克很嚴厲,也曾開除過表現不佳的員工,但他也很重視部屬的多元興趣發展,支持部屬用一○%到二○%的時間去做自己喜歡的事情。

「如果我們的同仁連二○%的時間都無法有效利用,那也遑論在剩下的時間內做出什麼正確的決定了!」他的管理理念,和其他汽車製造業的老闆不盡相同,有趣的是這個想法,卻和谷歌聞名業界的「二○%創新時間」制度即為類似。

耐人尋味的是馬斯克雖然偏執、瘋狂,對員工也相當嚴格,但卻從不亂發脾氣,或是提出不合理的要求。更難能可貴的是員工們也都願意百分百的信任他,甚至打從心底支持他所提出的各種決策,而這自然也是合作精神的高度體現。

新市場的成功法則:縝密規畫、大膽創新、高度執行力

從領導風格、企業文化、學習能力和合作精神等層面來剖析馬斯克,可以發現他狂人的一面,但也有助於貼近更真實的個性,進而了解這個年輕的企業家,是如何看待創新?創新的作用主要有三點:首先,滿足人類生存與發展的客觀需要。其次,深化人類對客觀世界的認知。最後,提高人類對客觀世界的駕馭能力。

對於創新,馬斯克始終認為,這裡頭的範圍很大,大家既可以對一項新服務進行破壞式的創新,卻也可以只是改善商品產製的流程,讓人們可以用低廉的價格取得。但凡能夠為消費大眾帶來好處,便值得不計代價去嘗試!從生產電動車到登陸火星,光有鴻鵠之志還不夠,更需要有縝密的規畫、大膽的創新,以及高度的執行能力。

美國福特汽車的創辦人亨利.福特曾說過:「不創新,就滅亡!」這番話聽在整整晚了一百零八年才出生的馬斯克耳中,想必有更深刻的體會。因為,「創新」不再只是企管課本中的理論或廣告行銷業界的術語,而是迎接全球化浪潮來臨的過程中,各國企業界人士至關緊要的經營課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