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窩分類

2014年9月26日 星期五

【閱讀書摘】行銷3.0:與消費者心靈共鳴

行銷3.0:與消費者心靈共鳴

Marketing 3.0: From Products to Customers to the Human Spirit

  • 作者: 菲利浦.科特勒、陳就學、伊萬.塞提亞宛
  • 原文作者:Philip Kotler、Hermawan Kartajaya、Iwan Setiawan
  • 譯者:顏和正
  • 出版社:天下雜誌

搶灘行銷3.0新大陸

全球化的弔詭現象,特別在社會文化方面,不僅影響國家與企業,也深深影響個人。一般人已經開始感受到同時身為世界公民與在地公民的壓力。很多人因此感到焦慮,心中充滿許多相互衝突的價值。特別是在經濟情勢動盪不安之際,焦慮只會愈來愈深。許多人因此將全球化視為這波全球經濟危機的罪魁禍首。



英國管理大師韓第(Charles Handy)建議人們不應試圖解決這些弔詭現象,而該試圖去管理這些現象。要達到這種境界,就要追求一種生活中的延續感來應對這種狀況,並尋求與其他人連結在一起,開始融入在地社區與社會。但是,在這樣弔詭的年代中,隨著人們開始攜手聯心支持像「人道居所」(Habitat for Humanity)或是山巒協會(Sierra Club)這種慈善活動,方向感也益發顯得重要。在這個例子中,全球化對我們的生活有著正面的影響。弔詭現象讓人們對於貧窮、社會不公、環境永續保育、社群責任與社會目的等議題,有更高的意識與關懷。

全球化弔詭所造成的一個主要效應是,企業現在競逐的目標,是希望被消費者認為可以提供延續感、連結感與方向感。根據英國品牌策略研究專家霍特(Douglas B. Holt)的理論,文化品牌的目標在於解決社會中的這些弔詭現象。文化品牌可以解決社會中的社會、經濟與環境問題。由於文化品牌能解決人民的集體焦慮並滿足其需求,品牌價值往往很高。

文化品牌必須是動態的,因為通常要在社會存在明顯矛盾衝突的特定年代中,才會讓消費者覺得至關重要。因此,文化品牌應該一直關注那些會隨時間改變的新興弔詭現象。在1970年代,可口可樂廣告搭配的歌曲是「我想教世界歌唱」(I’d Like to Teach the World to Sing)。這種做法跟社會發展息息相關,因為當時的美國社會為了是否支持越戰而分裂。儘管今天人們仍然記得這樣的文化行銷活動,但是這樣的做法對消費者已經沒有意義。

若想推出在文化上與人們息息相關的行銷活動,行銷人員必須對社會學與人類學有一定的了解。他們必須能辨識出尚不明顯的文化弔詭現象。這並不容易,因為文化弔詭現象並非一般人會討論的話題。受到文化行銷活動影響的消費者佔了大多數,但他們卻是一群沉默的多數。他們就算感覺到文化弔詭現象,但是在文化品牌開始接觸這個議題前,他們通常不會主動面對。

有時候,文化品牌可以替全球化運動指點迷津。高貝(Marc Gobe)在《公民品牌,感性行銷》(Citizen Brand)一書中表示,一般人覺得自己無力對抗那些不尊重本土社群與環境的跨國公司。這種無力感對抵制這些跨國企業的反消費主義運動,形成推波助瀾的力道。這也顯示人們要的是會回應消費者心聲、並努力讓世界更美好的負責品牌。這些品牌就是公民品牌,公民品牌的行銷手法會權衡利弊,來滿足公眾利益。

文化品牌有時也會變成國家品牌(national brand),因為這類品牌試圖滿足本土消費者的需求,來抵抗跨國品牌帶來的全球化負面影響,或是滿足那些追求另類品牌的消費者。文化品牌扮演好人的角色,對抗國際品牌這些壞蛋。文化品牌尋求成為本土社會的文化圖騰,因此推動了愛國運動與保護主義。
文化行銷實例:美體小舖推動社會平等

文化品牌往往只在特定社會中才有意義,但是這並不表示跨國品牌不能成為文化品牌。有些知名國際品牌一直都在建立自己的文化品牌地位。例如,麥當勞就將自己定位成全球化的圖騰,試圖讓大家將全球化視為和平與協力合作的象徵。幾乎全世界的每個人都可以吃到麥當勞。在《了解全球化:凌志汽車與橄欖樹》一書中,佛里曼提出了「預防衝突的金色拱門理論」(Golden Arches Theory of Conflict Prevention)。根據這個理論,有麥當勞的國家彼此將不會打仗。在他的另一本書《世界是平的》之中,佛里曼將這個理論改成「預防衝突的戴爾電腦理論」(The Dell Theory of Conflict Prevention),表示只要有戴爾電腦供應鏈的國家,彼此之間就不會交戰。相反地,這些國家會彼此合作,組成一個串連全球的供應鏈。因此,戴爾已經逐漸取代麥當勞的地位,成為全球化的象徵圖騰。

另一個例證是被譽為社會公義典範的美體小舖(The Body Shop)。社會公義通常不會是全球化策略中的一個要素,全球化推崇的是以成本與能力取勝的贏家。少數的強者鴻圖大展,但是多數的弱者卻得奮力求生。這造成一種社會不公的感受,也是美體小舖關切的主要問題。消費者會注意到美體小舖努力推動社會平等──在全球化的世界中,這是經常被忽略的一點。事實上,儘管有時候美體小舖會被視為反資本主義或反全球化,其哲學卻是擁護全球化的市場機制,因為美體小舖深信唯有透過全球貿易,才可能達到社會公平。

文化行銷是行銷3.0的第二塊基石。行銷3.0即是解決全球公民的關切與欲望的方式。從事行銷3.0的企業,勢必要了解與其業務相關的社區議題。

還好,美國行銷協會(AMA)在2008年全新的行銷定義中,就預先揭示了公眾利益的概念。它寫到:「行銷就是創造、溝通、傳遞與交換對消費者、客戶、合作夥伴與整體社會有價值的活動、架構與流程。」這個全新的定義中加入了「社會」,說明它承認行銷的影響力,遠超過個人與企業間私下交易所產生的一切。這也表示行銷現在已經摩拳擦掌,準備因應全球化的文化意涵。

行銷3.0就是指將文化議題放在公司商業模式核心中的行銷方式。在接下來的章節,我們會更仔細地說明從事行銷3.0的企業,如何證明對周遭社群的關切,包括消費者、員工、通路夥伴與股東。

創意者得天下,人道者擁人心

推動行銷3.0的第三股力量就是創意社會的興起。創意社會的消費者是用右腦思考的人,在以創意為導向的領域工作,例如科學、藝術與專業服務領域。在《未來在等待的人才》(A Whole New Mind)一書中,作者品克(Daniel H. Pink)認為這種型態的社會是人類文明中,社會發展的最高層次。品克所描繪的人類演進史,是由仰仗勞力的原始獵人、農夫進展到藍領工人,接著才演進到用左腦思考的白領專業人士,最終發展成利用右腦思考的藝術家。科技再次成為這個演進過程的幕後推手。

研究顯示儘管創意人才的數量遠少於工人階級,卻逐漸扮演起主導社會的要角。他們大多數都是懂得開創並利用新科技與新概念的創新者,在深受新一波科技影響的協力式世界中,更是串連消費者的中樞。他們是善於表達且願意與他人合作的消費者,也是最懂得利用社群媒體的人。他們的生活型態與態度影響了整個社會,他們對全球化弔詭現象與社會議題的意見,也往往左右他人的想法。身為社會中最先進的組成分子,他們偏好協同合作與文化品牌。身為實事求是者,他們也會批判那些為人們的生活帶來社會、經濟與環境上負面影響的品牌。

創意社會在全球各地日漸茁壯。在《創意新貴:啟動新新經濟的菁英勢力》(The Rise of the Creative Class)一書中,作者佛羅里達(Richard Florida)指出美國人們的生活與工作,已經開始變得像有創意的科學家與藝術家;其研究顯示在過去數十年間,美國創意部門的投資、產出與從業人力皆已大幅增加。佛羅里達在後續著作《創造型人才的流失》(The Flight of the Creative Class)一書中,描述他如何將研究拓展到世界其他地方,並發現歐洲國家的創意指數也很高。這個創意指數衡量的是一個國家在科技進步、人才與包容度等面向上的創意發展程度。先進國家中的創意族群乃是經濟的後盾。歷史上,創意人才群聚的區域往往成長較快。

佛羅里達的論點並不表示創意僅專屬於先進國家。策略大師普哈拉在其著作《金字塔底層大商機》(The Fortune at the Bottom of the Pyramid)中,說明創意也能在較為貧窮的社會中滋長,並利用幾個案例來說明創意如何在鄉村地區的社會問題中應運而生。

哈特(Stuart L.Hart)與克里斯汀生(Clayton M. Christensen)也提出類似的論點,說明破壞式創新經常都誕生於低收入的市場。貧窮國家需要解決某些問題,往往因此催生出具有創意的低成本科技。長期為貧窮所困的印度,就運用豐沛的創意狂熱科技人才,成為全球的後勤辦公室。

根據左哈(Danah Zohar)的理論,創意是讓人類與地球上其他生物不同的原因。人類用創意形塑出他們的世界。創意新貴永遠都在自我提升並改善世界。創意會表達在人性、道德與精神層面上。

隨著已開發與開發中國家裡的創意新貴增加,人類文明愈來愈接近顛峰。先進創意社會的主要特徵之一,就是在滿足生存的基本需求之外,人們還相信能夠自我實現。這些人是善於表達且協力合作的共同創意家。雖然他們也有複雜的人性,但深信著人性精神,並聆聽自我最深處的欲望。

顛倒馬斯洛的需求金字塔

讓我們來看看馬斯洛(Abraham Maslow)經典的人性需求金字塔理論。根據此理論,人類必須滿足不同層次的欲望,從生存(基本需求層次)、安全與安全感、歸屬感與社會的尊敬(自我層次)、一直到自我實現(意義層次)。在下層的需求尚未滿足之前,上層的欲望將無法實現。這個需求金字塔種下了資本主義的根源。然而,左哈在其《心靈資本學》(Spiritual Capital)一書中,揭露本身就是創意工作者的馬斯洛在過世之前,曾懊悔早年發表了這個理論,並且認為這個金字塔其實應該上下顛倒才對。在顛倒的金字塔中,自我實現的完成變成了所有人最基本的需求。

事實上,創意新貴正是顛倒的馬斯洛金字塔最堅強的擁護者。「生活中非物質面的價值與長期現實的意涵」這個對精神性(spirituality)的定義,切實地展現出它在創意社會中的意義。

科學家與藝術家經常為了追尋自我實現,放棄物質上的滿足。他們追尋金錢無法買到的東西。他們尋找的是意義、快樂與精神上的自我實現。他們通常到了最後才會享受到物質上的滿足,彷彿是為了犒賞他們的成就。

卡麥隆(Julia Cameron)在其著作《十二週開發創意潛能法》(The Artist’s Way)中詳細描述一個創意工作者的生活,像是創意與精神性的結合過程。精神性與創意在藝術家心中是類似的,後者可以激發前者。精神需求是人類最大的動力,能激發出個人更深層的創意。

因此,創意科學家與藝術家的興起,改變了人們看待其需求與欲望的方式。祖卡夫(Gary Zukav)在《靈魂之心》(The Heart of the Soul)一書中說道,精神需求已經漸漸取代生存,成為人類的主要需求。諾貝爾經濟學家得主福格爾(Robert W. Fogel)也宣稱,今日的社會在追求物質滿足之外,愈來愈多人在尋找滋潤心靈的養分。

受到這股日益高漲的社會趨勢影響,消費者現在不僅尋找可滿足其需求的產品與服務,還有能感動其心靈深處的體驗與商業模式。對行銷來說,未來的價值主張就是提供意義給消費者。在行銷3.0中,價值導向的商業模式乃是全新的殺手級應用。Next集團CEO戴維斯(Melinda Davis)在著作《欲望計劃》(Human Desire Project)中的發現,證明了這個論點。她發現精神層面確實是消費者最根本的需求,也許這正是行銷人員可創造出的終極差異化。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