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窩分類

2014年12月31日 星期三

明顯的滑坡謬誤


覺察力:哈佛商學院教你察覺別人遺漏的訊息,掌握行動先機!

The Power of Noticing: What the Best Leaders see

  • 作者: 麥斯‧貝澤曼
  • 原文作者:Max H. Bazerman
  • 譯者:陳重亨
  • 出版社:聯經出版公司

    明顯的滑坡謬誤
     
    馬多夫在變成騙子之前,是一名投資顧問。但是他長期以來,並不是把客戶的錢拿去投資,而是支付給另一名客戶,也就是創造出一個「龐氏騙局」(Ponzi scheme)的老鼠會,並從中掏取資金供自己和家人花用。馬多夫之所以走上詐騙之路,說來有趣。一開始他是在幾筆交易上虧損,其實金額也不是很大,但他需要找點錢來彌補虧損。他對自己的能力相當有信心,相信自己日後可以弭平之前的損失,所以在財務報告上粉飾太平,隱瞞虧損。要是後來的投資能夠順利,馬多夫也許又會成為誠實的人。問題是他後來的投資表現令人失望,結果詐騙也跟著逐級升高到破紀錄的程度。
  • 由於馬多夫的詐騙規模實在驚人,因此獲得媒體大量關注。但媒體報導大都忽略兩件事:第一、馬多夫走下滑坡之際,有一大批厲害角色竟然沒注意到他在作弊;第二、這種逐步升級的敗德模式,是常見的欺詐行為,而且大家常常會忽略。

    事實證明,金融界的不法情事,包括許多惡劣交易和安隆醜聞,常常都是在滑坡上每況愈下,越來越嚴重才會爆發。這種模式大家都很熟悉,儘管絕大多數人跟它的利害關係並不大。大錯的鑄成往往是從不起眼的小錯開始,因為想要掩飾小錯,而犯下更大的錯誤。造成錯誤逐步升級,正是因為一開始努力想要掩飾錯誤才越陷越深。

    以財務會計的熱門話題「盈餘管理」來說,證券交易委員會前主席萊維特(Arthur Levitt)即指出:「財務報表反映出的,往往是管理階層的欲望,而不是公司實際財務表現。」1基本上,有些企業經理人也不在意財報是否忠實記錄企業的財務狀況,而是藉短期目標達陣獲取高額紅利,或者捏造財務資訊,操縱股價漲跌,從股票炒作中牟取私利。曾因盈餘管理不當而遭到有罪判決的企業,包括奇異電子(General Electric)、日光(Sunbeam)、勝騰(Cendant)、泰科(Tyco)、朗訊(Lucent)企業,還有最惡名昭彰的安隆。而這些盈餘操縱醜聞中,五大審計公司都是共犯(現在只剩四大,安達信跟著安隆一起破產)。

    為什麼會有這麼多組織涉及這種敗德行為?那些社會大眾所信賴,對那些企業進行審計監督的公司怎麼會沒注意到那些敗德行為呢?部分原因正是這些敗德行為都以「滑坡」(slippery slope)模式產生。

    最近有許多研究發現人類在判斷上有所偏差,所以才會造成類似錯誤,也因此難以察覺。在這一章中,我首先要介紹滑坡概念,再繼續討論盈餘管理問題。接著我會說明過度自信往往導致不誠實的行動,並探索企業經理人掩飾錯誤的傾向往往越來越嚴重。最後,我會介紹一些消除判斷偏差的方法,以避免疏忽一開始的錯誤及其後的惡化。

    忽略滑坡

    眼前的變化如果是逐步發生的,我們就經常會忽略。2我們之前介紹過,西蒙斯和查布利斯這兩位心理學家,曾製作大猩猩走進球員間傳球的影片,他們還製作過另一支影片,顯示人類對於逐步變化的疏忽。
  • 他們和同事做過一項實驗,是以問路為由,在路上隨意攔下過往行人。3當路人有回應時,兩名工作人員會抬著一扇大門,從實驗人員和民眾之間走過,這時原先問路的實驗人員,會躲在那扇門後方一起離開,改由另一名看起來完全不一樣的實驗人員替代上場,繼續面對路人。

    被問路的民眾往往沒發現對方已經換人了,還是繼續提供報路資訊。

    之後實驗人員會問那些不知情的民眾,剛剛他們在說話時是否注意到什麼變化。大約有一半的民眾完全沒注意到變化。西蒙斯、查布利斯及其同事做過許多實驗,顯示我們常常忽略眼前的變化,上述僅是其中之一。後來還有許多人複製過這些實驗,各位要是到視訊網站YouTube以「change blindness」(變化盲點)做搜尋,就會找到許多相關影片。

    為什麼我們會如此盲目?為什麼我們會一次又一次地忽略變化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