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窩分類

2014年10月9日 星期四

【閱讀書介】再也沒有難談的事:哈佛法學院教你如何開口,解決切身的大小事


再也沒有難談的事:哈佛法學院教你如何開口,解決切身的大小事

DIFFICULT CONVERSATIONS: HOW TO DISCUSS WHAT MATTERS MOST

  • 作者: 道格拉斯.史東, 布魯斯.巴頓, 席拉.西恩
  • 原文作者:Douglas Stone,Bruce Patton,Sheila Heen
  • 譯者:歐陽鳳
  • 出版社:遠流


    向老闆要求加薪。想要結束已經變調的感情。必須打出攸關他人前途的考績。回絕有需要協助的人予以。要求對方不要繼續對我們不敬或傷害我們。在團體中反對大多數人的意見。向他人道歉或請求原諒……

      不論是上班、在家還是跟左鄰右舍打交道,我們每天總是在思索著如何進行或如何逃避以上的這類「高難度對話」。

      ★所謂「高難度對話」,就是你覺得不好開口或很難討論的事。

      若我們與人交談時,覺得自己會受到傷害或自尊受損,或如果正在討論的是自己非常關切的話題,或是和自己非常關切的人討論這些話題,那麼我們就可說是正在面臨一場「高難度」或「令人不舒服」的對話了。

      大家都曾經有過讓自己害怕或不舒服的談話。對於這種談話,我們能逃就逃,逃不掉的才會像吞苦藥一般去面對。舉例來說:

      公司有位老工程師已經不中用了,他是你多年老友。可是管理階層要你去開除他。

      妳無意間聽到婆婆跟鄰居抱怨,說妳把孩子都寵壞了,一點規矩也沒有。而此時妳們正準備去她家渡假,妳怕和她吵起來。

      這些狀況,為什麼永遠是這麼難以面對呢?那是因為我們害怕這些事情的後果--不論是主動提出這些問題之後必須面對的後果,或者是逃避這些問題會帶來的後果。

      ★這本書可以幫助你解決這些問題

      其實,前述的情況是有辦法可以解決的!在「哈佛談判專案中心」的課程裡,我們幫助過成千上萬的人,協助他們面對各種高難度的、令人不舒服的對話。我們也找到了方法,可以降低這類談話的壓力,並且讓這類談話更有效果。運用我們的方法,你既可以真誠、友善待人,同時又能以更具創意的方式,解決棘手的人際問題。不論對方願不願意配合,你都可以平心靜氣的面對問題,處理問題。
        
      本書中,我們將協助你跳脫困境。其實,只要能超越傳遞訊息、接受訊息的模式,便可以將毀滅性的訊息大戰,轉變成建設性的談話,也就是我們稱之為「學習型」的談話(Learning Conversation)。

      ★結果會讓你滿意的
        
      只要遵循本書的步驟,你就會發現,所有的高難度對話變簡單了,再也不會引起焦慮了。你的談話會更有效率,結果會更令你滿意。當焦慮程度降低,而滿意度提升的時候,你就會發現,再也沒有你不敢面對的話題了。
       
      ★真的這麼好嗎?

      如果你還在懷疑是否真的會有這麼好的方法,我們也可以理解。這類問題可能已經困擾了你好幾個星期、好幾個月,甚至好幾年了。人世之間的問題永遠是千頭萬緒,牽涉的人形形色色,牛鬼蛇神,怎麼可能光靠讀一本書就想搞定?
        
      一本書可以告訴你的人際互動技巧的確有限。我們並不知道你的實際狀況,也不知道你面對的困難,更不知道你擁有的優點及缺點。但是我們發現,不論內容如何,所有的「高難度對話」背後都有相同的原因;而人類面對「高難度對話」之際,無論在思考及行為上所犯的錯誤,也都是類似的。不論你遇到的是什麼事或什麼人,這本書一定能幫助你。

      當然,你可能還沒有準備好要面對困難的狀況或關係,可能正在自怨自嘆或自我療傷,可能只是需要一點時間來自我調適;你也可能是氣炸了,或是一時搞不清楚自己的目標在哪裡。就算你現在不打算做任何實質的對談,這本書仍有助於理清你自己的感受,讓你朝著更好的處境前進。

      ★眼光要放遠

      你自己都還沒有想到、但我們卻可以建議的事情,可能還不少。因為,問題並不在於你有沒有努力去尋找「高難度對話」的答案,而在於你有沒有正確的觀點。其實,問題不在於你的行動,而是你的想法。如果你只想用不同的行動去解決「高難度對話」,那是沒有用的。

      本書針對「高難度對話」提供了許多建議,但最重要的是,本書可以幫助你你瞭解真正的問題在哪裡,以及為什麼必須從「傳遞訊息的立場」轉變成「學習的立場」。唯有如此,才能瞭解並朝著「學習型對話」的方向前進。

      ★每一天都是「高難度對話」的練習

      不論你的成就有多高,仍然會不斷遇到高難度、令人不舒服的對話。本書的作者群在這方面有許多親身經驗。我們知道,那種感覺就像是:我們不想傷害別人,但也不願委曲自己;我們深怕自己的行為打擾到別人,但也不甘心總是壓抑自己。即使我們心存善念,人際關係仍有可能惡化或糾纏不清;更何況,我們也會有私心,人總有軟弱自私的時候。

      因此,我們的目標應該要實際一點。想要「完全消除恐懼及焦慮」,似乎不太實際。比較可能達到的目標是「降低恐懼及焦慮,並且學會管理這些恐懼與焦慮」。完美而沒有風險的結果可遇不可求,但在合理的風險下尋求改善則是合理的期待。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