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窩分類

2014年10月21日 星期二

【閱讀書摘】改變成真:柯文哲的城市進化論

白色的力量2—改變成真:柯文哲的城市進化論

  • 作者: 柯文哲
  • 出版社:三采


    城市行腳,聽見真實的需要

    毅然脫下醫師白袍、換上選舉戰袍的我,也等於是放下過去所有醫學上的榮耀,將自己歸零、重新回到一個城市居住者的眼光,來重新探索我們生活的這座城市,用更嚴格的標準去審視這座城市,現在的樣貌,真的是城市居民需要的嗎?於是,我開始了「城市小旅行」,這也是我和一般候選人最大的不同之處。

    聽見居民的聲音,感受在地的需要

    我常說,「城市小旅行」讓我能更深入了解一座城市的各個區塊。就像打仗一樣,為什麼司令官要親臨前線?我認為司令官要親臨前線,才能知道問題出在哪裡,戰爭當中,司令官絕對不能只是坐在辦公室,吹著冷氣指揮部隊。

    於是,我從二月十七日開始向台大醫院請長假、投入選戰,同一週,我就啟程、開始了「城市小旅行」。對我而言,這也是一段全新的旅程,走出台大醫院的我,第一次能夠這麼深入到台北的各個小地方。

    每趟的城市小旅行,我都會花三個小時,去實際踏在這座城市的土地上,坐下來和里長、當地居民說說話。這與坐車呼嘯而過不一樣,實際走到城市角落,撫摸每一面牆壁,感受它的老舊,聽見住在這片土地上居民的每一句話,去看去感受,接著思考,有沒有任何變得更好的可能?過去的政策執行是錯是對?優點與缺點在哪裡?如何擷取好的地方、改善不好的地方?

    而城市小旅行,我的足跡是以台北為主,但也會到台北以外的城市去考察、請益,不同的城市經驗都可以成為台北參考的借鏡。除了台灣的城市之外,我也規劃要到日本、韓國的大城市去看看,取經城市建設,觀察這些亞洲大城市的成功之道。

    這是我的城市學習之旅,也是我向庶民請益的旅程,對我來講,就是這場選戰最大的特色。因為距離夠近,才能聽見微弱的吶喊。接下來的篇章,我將寫下在這些行腳過程中,最令我印象深刻、或是啟發我最多的地方。
  • 【3】
    大稻埕,台灣文化啟蒙運動的繼承


    我以前很少看電影,參加了選舉之後,在行程中陸續看了《大稻埕》、《KANO》,每一部都帶給我不同的感動。而在看完《大稻埕》不久後,我也將城市小旅行的腳步延伸到大稻埕,實際走訪蔣渭水與台灣文化啟蒙運動的發生地。

    大稻埕的故事,就是蔣渭水

    大稻埕,在清朝、日治時代都是台灣最繁華的地區。世界上很多名勝古蹟之所以會有名,主要是因為有故事,而大稻埕的故事,就是「蔣渭水」。走訪大稻埕,彷彿回到一九二○年代,九十年前的台灣歷史連結。

    想要更認識大稻埕及蔣渭水,現在蔣渭水的孫子蔣朝根有固定在大稻埕進行「大稻埕台灣新文化運動史蹟導覽」,帶領體驗祖父在一九二○到一九三○年間的主要活動根據地及範圍,穿街過巷導覽祖父一手創立的大安醫院、《台灣民報》發行所及發電報的郵局,對著我敘述當年祖父如何向國際聯盟控告日本殖民政府販賣鴉片。在這裡,能深刻地感覺歷史、咀嚼故事,就如印度泰姬瑪哈陵,皇帝為了紀念愛妻以白色大理石興建陵墓,證明再偉大的建築如果沒有故事,都將黯然失色。

    對我來說,空間的改造應該考慮歷史因素,這也是我在西區復興觀點上的不一樣之處,比方說歐洲對待兩百年、三百年房子,並不是剷掉、改建摩天大樓,而是稍加修飾、提供現代化設備,做到讓房子舒適一點,但還是保留古建築的特色與歷史,讓曾經發生在此地的故事,繼續流傳下去。

    看著這些曾經在台灣在地發生的故事,大稻埕是個歷史現場,如果沒有保存下來,再有一些有心人去維護、去傳頌,這些歷史會只剩下書本上的鉛字印刷,而台灣會變成一個沒有歷史、沒有文化的國家,台北亦然。所以,政見絕對不是坐在辦公室裡就能想出來的,會提出軸線翻轉、振興西區這種政見,顯然是把西區當成信義計畫區。

    以醫生角度,對當時台灣社會之診斷

    我正式跟台大醫院請假、投入選戰的第一天,第一個行程就是去看電影《大稻埕》,原以為要看喜劇片,沒想到大受感動,哭了好幾次!尤其是蔣渭水說的一句話:「我可以一個一個救,但是救不了所有的人,救得了永樂町,救不了全台灣。」
  • 蔣渭水有「台灣的孫中山」的稱號,他一生才短短四十載,不到四十一歲就死了;四十年是他的一生,卻開創了四個影響全台灣的事業。第一是在一九二一年創立第一個全台性的文化組織「台灣文化協會」:再來是一九二三年創立第一份台灣人的白話文報紙《台灣民報》;第三是,於一九二一年成立第一個現代意義的政黨「台灣民眾黨」;最後是一九二八年成立第一個全台性的工會組織「台灣工友總聯盟」。

    這四個影響全台灣的事業中,我認為最重要的是「台灣文化協會」。當年,蔣渭水寫了一篇文章「臨床講義」,蔣渭水以醫生的角度,對當時台灣社會提出的診斷書,我節錄精華如下。

    病人姓名:台灣島
    診斷:世界文化低能兒
    病因:智識營養不良症
    經過:慢性疾病,時日頗長。
    處方:正規學校教育、補習教育、幼稚園、圖書館、讀報社(上述皆皆最大量)。

    沒改變台灣人的思想與文化,公民運動不算成功

    我寫書的此刻是二○一四年、是甲午年,一提起甲午年,一定會想到一八九四年發生的「甲午戰爭」。甲午戰爭清廷與日本交戰,結果戰敗,那場戰爭對台灣的影響很大,因為就此台灣被割讓給日本,開啟了日治時代。而甲午戰爭在歷史上給了我們什麼樣的啟示?我們要在歷史中尋找答案。

    時間再往回推,一八四二年鴉片戰爭中國戰敗,簽訂中英南京條約;一八五三年,漆成黑色的美國軍艦開進日本,日本人稱「黑船來航」,打破了德川幕府時代的鎖國政策。面對西方列強的挑戰,中國和日本都開始自強改革運動。中日同樣進行改革,但以中日交戰的甲午戰爭為結果來看,日本成功了,但中國卻失敗了。

    為什麼日本的「明治維新」會成功,中國的「同治維新」卻失敗,不同點在哪?因為中國「同治維新」講究的是物質文明,認為只要追上、並擁有洋槍大砲,就能與洋人對抗,口號是「船堅炮利」、「師夷之長以制夷」,因此有一些成績如:造船廠、兵工廠、北洋艦隊、詹天佑的鐵路建設。但是日本「明治維新」呢?君主立憲、議會政治、設置小學校、國民義務教育,注重的是思想、文化的變革,口號是「脫亞入歐」。
  • 結果,中日甲午戰爭,中國慘敗,一八九五年簽訂馬關條約,割讓台灣。這個故事當中,你學到什麼?如今,一百二十年過去了,中國人還是沒有在那一場戰爭歷史中學到教訓,那場改變台灣人命運的戰爭究竟告訴我們什麼呢?船堅炮利不足以挽救中國,更重要的是思想、文化、制度。

    改變台北從文化開始

    大家都稱蔣渭水「文化頭」,因為他重視「從文化救起」。事實上,一八九四年那場戰爭證明了若沒有改變思想、文化,運動不會成功;任何的政治運動也是,如果沒有在社會中產生思想、文化的改變,不會有效。蔣渭水的「台灣新文化運動」就是想辦法改變台灣的文化,為了推廣理念,他奔走全台,每天提著手提包到處去演講,像我現在這樣。

    沒有一個候選人像我這樣!一直很多人不懂,「怎麼一個台北市長參選人會跑到小琉球的里民大會演講?」傳統政治人物無法理解,「選舉將屆,柯文哲為什麼會跑到屏東大仁科技大學的畢業典禮演講?」我認為,如果這場選舉的組織戰是「搖旗吶喊又花錢」,寧可算了,我寧可到處去演講、傳播文化價值,或與社會上具影響力的人對談。所以現在形成一場蠻奇怪的參選模式,沒有宣傳車、沒有發旗子、沒有廣告、甚至參加電視政見發表會沒有穿西裝。

    台灣歷史上參與政治最大咖、以醫生身分投入的是蔣渭水,不是我。我在思想上、情感上都算是繼承蔣渭水,蔣渭水之於我,不算政治啟蒙但是思想繼承者。蔣渭水四十歲就英年早逝,留下「同胞須團結,團結真有力」,這幾個字對我來說,情感上就是繼承九十年前「蔣渭水新文化運動」來打選戰。

    所以才有選戰口號「改變台灣從首都開始,改變台北從文化開始。」這是一場以文化為主體的社會運動,當然選舉有輸贏,但是更重要的是同樣地,如果這場選舉沒有改變台灣人的思想與文化,這場選戰不算成功。

    我對文化的看法是這樣,先有「在地化」、「本土化」,才有「國際化」。先正視在地曾發生過的歷史、文化思想,守住文化根本,才能大步前進、邁向國際。而大稻埕就是蔣渭水一生奮鬥的故事發生地,走在這裡,我不斷回想起蔣渭水創立台灣文化協會,開啟台灣文化啟蒙運動的種種事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