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窩分類

2014年11月27日 星期四

Discovery:全球最大紀錄片製播媒體,創業探索之旅!



Discovery:全球最大紀錄片製播媒體,創業探索之旅!

A Curious Discovery : An Entrepreneur’s Story

  • 作者: 約翰‧亨德瑞
  • 原文作者:John Hendricks
  • 譯者:洪慧芳
  • 出版社:高寶

一路順風

一九八五年六月十七日,週一。

中午時分,我們全聚在馬里蘭州蘭多佛那棟辦公室的一樓會議室裡。除了少數幾位同事留在傳輸衛星訊號的地方以外,《Discovery》頻道的全體十九名員工幾乎都擠進了那個房間,裡面有一台電視連接屋頂的衛星天線。

我們焦躁地等候美國東部時間下午三點的到來,那是W集團開始從康乃狄克州的史坦福,向赤道上空22236英里的西星五號,發出《Discovery》頻道第一道訊號的時間。

下午三點整,清晰的電視訊號,連同《Discovery》頻道的動畫商標,出現在電視的螢幕上。房間裡頓時響起熱烈的歡呼,我們總算美夢成真了。

接著,一件奇妙的事情發生了:沒人走得開那個房間。我們費盡千辛萬苦匯集的節目內容,深深吸引了每個人,大家都寸步不移。我們這群在蘭多佛小會議室裡的人,是當時美國唯一在收看新頻道開播的觀眾,但我們也不管那麼多了。我們告訴自己,不久就會有數百萬戶觀眾收看我們的節目。

我們放下手邊的工作,像個大家庭一樣安頓下來,收看《Discovery》頻道播出的第一個節目:《冰山胡同》(Iceberg Alley),那是安大略電視台拍攝的紀錄片,描述北大西洋的寒冷水域。

第一位觀眾

訊號開始傳輸後,才過沒幾分鐘,小休息室裡的電話就響個不停。我們面面相覷,這時才發現我們的總機小姐也跟我們一起站在會議室裡觀賞《冰山胡同》。她的目光與我相接,隨後馬上衝出房間去接電話。我猜那通電話要不是羅森茨威格打來的,就是迪克打電話來恭喜我們開播成功。

總機小姐回來時,我問:「誰打來的?」她回應:「堪薩斯州的一個老師,她想知道她能不能用錄影機錄下《冰山胡同》,在課堂上放給學生看。」

房間裡的每個人都露出了笑容,我們確實有觀眾。

我轉過身問海絲:「我們有這些節目的教育權嗎?」她笑著說:「沒有,但我以後會看看我們能不能取得那些權利。」
後來我們得知,一九八五年六月十七日美國東部時間下午三點,我們開始把訊號傳上衛星時,各地同時播放《Discovery》頻道的有線電視營運商,總共把節目傳給了約十五萬六千戶的觀眾。其中一家業者是在堪薩斯州,他們提前把我們開播的時間告知收視戶,所以有一位老師就在電視機旁邊等著開播。節目開播不到幾分鐘,她就打電話給有線電視營運商,詢問我們的電話號碼。她的積極行動讓我們那天欣喜若狂。

不久,《Discovery》頻道已經出現在美國各地的家庭中。一九八五年年底,有近五百萬戶家庭可以收看我們的節目。

然而,一九八五年八月,艾倫投資銀行很難找到願意給我們第二輪融資的投資人。但我們十一月就需要用到那筆錢,因為第一輪融資的五百萬美元到十一月就用完了。

這時我們每月的營運開支是八十萬美元,其中最大的開支是為了承租西星五號的轉發器,以及訊號上傳和主控服務,而付給W集團每月三十三萬六千萬美元的費用。我們早就不敢想募到兩千萬美元,讓公司撐到一九八八年達到損益兩平。現在我們把目標放低,只求第二輪融資可以募到六百萬美元。這筆錢能幫我們再撐七個月,直到一九八六年五月,再去找其他的融資。

所以,我才剛以為《Discovery》頻道終於順利開播了,沒想到又陷入最黑暗的日子。拼死拼活的絕望感,在此時更猛烈地回到我生活中。

▓第十五章  死去活來

一九八五年的整個秋天,我常跑紐約、洛杉磯,以及任何有潛在投資者的地方。在一場接一場的會面中,大家都很客氣,只不過都對我們不感興趣。

我很快就知道為什麼了。儘管《Discovery》頻道是很好的服務,口碑也優,接觸的訂戶數已突破四百萬戶,但大家似乎都聽到傳言說,基本有線頻道是很糟的投資標的。即使一九八七年一月開始,有線電視的收費管制將會鬆綁,但是有線電視網的長期發展依舊堪慮。
廣告客戶眼看新頻道的觀眾有限,當然不會熱中在新頻道上打廣告。而且對廣告代理商來說,在有線電視頻道上投放廣告也很麻煩。代理商通常只用打三通電話,就可以在ABC、CBS、NBC這三大無線電視網下一千萬美元的廣告,賺15%的代理佣金(亦即一百五十萬美元)。相反的,代理商需要花很多時間和心力,會見十五到二十家的有線電視網,才能投放同樣金額的廣告,賺到同樣多的佣金,而且還不保證有類似的收視率。如果是你,你會選擇把廣告投給誰?

降低融資目標

原本我希望只要出售20%的公司股份,就可以取得第二輪六百萬美元的融資,但是艾倫投資銀行認為,主張《Discovery》頻道的整體價值超過一千五百萬美元過於勉強。艾倫的看法是對的,所以一九八五年八月,我們降低目標,決定賣出40%的《Discovery》頻道的股權,以換取六百萬美元的資金(如今這些股權的價值已高達九十億美元)。

儘管公司的股權價格已經壓低了(也令人沮喪),卻還是沒有人願意承接。我的理念很好,大家也願意聆聽,但是他們就是不願意參與。多數人說,有線電視頻道不是他們的投資首選。艾倫投資銀行積極幫我安排和財力雄厚的投資者見面,但是他們都婉拒投資。到了一九八五年九月,我已經被可口可樂娛樂集團、環球影業、迪士尼等公司回絕了。這些公司婉拒投資的消息,也迅速傳到個別投資人的耳裡,於是他們也跟著一一婉拒。

到了十月,公司第一輪融資的資金已經降到極低的水準,僅剩六十萬美元。當我收到W集團的每月帳單時,我知道我不能把剩餘資金的一半拿去繳給他們。我比W集團更亟需這些錢,畢竟他們的母公司是財力雄厚的西屋集團。

我告訴自己,反正他們可以等我們籌到下一輪的融資,不管需要籌多久。我也不知道,他們多久才會注意到我們沒繳錢。

加州召喚

十一月底,我們的現金只剩最後的十萬美元,這時又再次發生出人意料的事。

迪克打電話來說:「你肯定不敢相信。」他大笑,「賀頓公司剛剛來電,說他們有一個客戶願意獨自湊足這一輪六百萬美元的融資。」
翌日,賀頓來了兩位年輕的投資銀行家,他們說他們是代表舊金山的紀事報集團(Chronicle Publishing Company)。我知道紀事報集團擁有西部通訊公司(Western Communications),那是一家有線電視營運商,在西部幾州和夏威夷經營有線電視系統。此外,集團旗下還有《舊金山紀事報》和KRONTV(NBC在當地長期合作的電視台)。

賀頓的銀行家解釋,他們這次是先來打個照面。會後,他們會安排我們和紀事報集團的財務長兼規劃長李奧・辛德里(Leo Hindery)見面。他們說辛德里相當看好《Discovery》頻道,並說服紀事報集團的管理高層買下大量的股份。

開會期間,我們都努力壓抑興奮之情,但實際上我們都想大叫、擊掌、翻跟斗。我們不僅得救了,而且還是真正相信我們事業的人出手相救。

不過,歡樂的時間很短暫。我們的現金已經完全用光了,即使紀事報集團已經承諾投資了,我們仍需要趕緊完成交易,非得在年底以前完成不可,不然債權人會追著我們跑。萬一頻道遭到業者停播,我們可能就再也無法復播了。

賀頓的律師詳盡地審查我們和有線電視營運商、廣告客戶、節目供應商的所有合約。在《Discovery》頻道,我們則是打電話給所有的供應商,其中有幾家已經被我們積欠費用好幾個月了,我們央求他們再耐心等候幾週,我們保證在十二月三十一日以前一定會付清欠款。

我特別擔心我們積欠BBC很久的五十萬美元。海絲和我一起打電話給他們,也聯絡其他大型的製作公司,跟他們解釋目前的狀況,BBC和其他的業者都答應等到年底。

訊息

總之,我們大難不死,撐過來了。一九八六年二月十八日上午,迪克從紐約過來,陪我們完成紀事報集團的投資案。

我們預定上午十一點在麥卡錫位於喬治城的律師事務所完成手續。我們當然都很焦慮,所以提早抵達現場,等候辛德里和賀頓的銀行家。他們的行程似乎耽誤了一下,所以我和迪克及麥卡錫到附近的四季飯店,一邊喝咖啡,一邊等待來電通知我們回辦公室。
可想而知,我們當時都很興奮。我們設法維持傳訊到衛星上,所以《Discovery》頻道的訊號仍然在全美各地的電視上播出。在馬里蘭州的辦公室裡,我們財務部的員工則是忙著處理所有銀行的電匯指示,以便隔天一早九點就把款項轉匯給債權人。

終於,飯店的工作人員走過來休息廳,手裡拿了寫著「克魯克斯先生」的指示牌,告知:「克魯克斯先生,有您的電話!」

「我猜他們到了。」迪克起身去接電話時,我對麥卡錫這麼說。

迪克回來時,我們正在收拾公事包,準備回到對面的律師事務所,但這時我們只看到迪克一臉慘白。

他幾乎說不出話來,「賀頓說,紀事報集團的董事會沒批准這個投資案,交易中止。」迪克跌坐到椅子上說:「沒人會來了。」

我們當下都愣住了,幾乎說不出話來,我感覺自己好像快死了。坦白講,快死了恐怕還沒那麼痛苦。

迪克和麥卡錫也沒碰到投資結案當天才取消交易的情況,這種事情前所未聞。在敲定結案日以前,交易就應該獲准了。迪克回神後說:「賀頓公司跟我們一樣震驚,他們擔心這個悲慘的轉折,可能會損及未來和艾倫投資銀行的關係。」

我們又坐了一會兒,反正也沒地方可去了,我們已經走投無路。

最後迪克起身離開時對我說:「亨德瑞,你要開始著手關閉公司及申請破產了。」

我當時恨不得馬上趕回馬里蘭州的安納波利斯,跟莫琳談談。儘管如此,我覺得我有責任先回蘭多佛的辦公室,告訴大家這個壞消息。我告訴員工,投資案已經取消了,不是延期。我不必說太多,他們都明白那是什麼意思。他們都知道,像這樣的大型融資,需要耗費好幾個月才能完成,現在已經沒有時間再搞一次這種融資了。

我拖著腳步踏進家門時,莫琳開心地問道:「結果如何?」

「我們得談談。」我說。

事後檢討

那天晚上,我們一直在分析事情為什麼會變成這樣。迪克從他和賀頓的短暫交談中推測,辛德里可能也被紀事報董事會突如其來的決定嚇到了。辛德里才加入集團不久,我和莫琳推測,他應該是誤判了公司的管理高層。
我們談了一整晚,但我們都知道,這樁災難的起因已經不重要了。重要的是,紀事報集團的投資已經告吹,我這時才突然意識到自己有多麼愚蠢,竟然沒利用這幾個月的時間,去尋找其他的潛在投資者。十一月和紀事報集團簽了保密協議以後,我就以為這筆交易已經大致抵定了,畢竟我們都握手談好了。

當晚我無法對莫琳提起的是,我們可能連抵押房子的貸款都無法償還,這棟房子可能會遭到銀行查封拍賣。

「你為此付出了那麼多。」莫琳一再重複這句話。是啊,我付出了很多,但我失敗了。

那是我們這輩子最黑暗的一天,從此以後莫琳都說那天是「黑色星期二」。

▓第二十二章  為全球製播節目

我們製作內容,那是我們的產品,也是我們的目的。所以,想要了解《Discovery》頻道,必須先明白我們做了哪些重要的決定和選擇,最終影響了電視螢幕上呈現的內容。

想要吸引和影響世界各地的觀眾,需要激發想像力和洞察力,那些能力難以駕馭與捉摸,更別說是預測了。我們的目標是,不分時間和地點,密切掌握那些「想像力的迸發」。有時候那很難做到,有時候則只需要到外地腦力激盪一番,就能幸運激發出點子。

我們公司成立以來最受歡迎、最長壽的節目《鯊魚週》(Shark Week)就是這樣腦力激盪出來的。

一九八七年的初春,我和奧特決定帶著我們的節自策劃和經理團隊,到華盛頓特區市中心的海亞當斯飯店(Hay-Adams Hotel)做為期兩天的腦力激盪。我們把高層團隊約十五人,安置在一個可俯瞰白宮的套房客廳裡開會。由於當時我們的總部是在十哩外蘭多佛的一個平凡工業區內,我們希望這次安排大家住在市區的知名飯店裡,可以為大家帶來靈感。

研討會的第二天,我們在房間裡四處走動,向大家徵求突破性的內容創意。我特別指出,任何點子都不賴,希望大家暢所欲言,天馬行空地發揮想像力。不久,我們開始討論把單集的紀錄片加以組合,包裝成主題式的選集。這時負責節目編排的史蒂夫・切斯金(Steve Cheskin)提出了一個點子。
他問道:「你們知不知道各地的獨立電視台如何製作以電影明星為主題的電影週,例如約翰・韋恩(John Wayne)、瑪麗蓮・夢露(Marilyn Monroe)、吉米・史都華(Jimmy Stewart)等等?」眾人紛紛點頭,我們都知道電影主題週讓觀眾可以天天看到某位大明星。對電視台來說,那也是向廣告客戶推銷的有力方案。

接著,切斯金突然脫口說出他的想法:「那我們來搞個《鯊魚週》如何?」

頓時大家哄堂大笑,那是突然發現創意點子的罕見笑聲。

接下來,我們都在討論如何完美地落實切斯金的創意點子,我們根本恨不得馬上就推出《鯊魚週》。

一九八七年七月十七日,《鯊魚週》首播,從此以後,那個節目變成《Discovery》頻道每年夏天的重頭戲,儼然成為一種文化現象,我們還會特地邀請知名的人物來擔任主持人,例如《深夜秀》(The Late Late Show)的克雷格・費格斯(Craig Ferguson),搞笑演員安迪・山伯格(Andy Samberg)。

每隔幾年,在《鯊魚週》的播出期間,我們會在銀泉市的公司總部外面,裝上巨大的鯊魚鰭、鯊魚頭和鯊魚尾的氣球,營造出一條大鯊魚遊過我們十一層總部的感覺。我們把那條鯊魚取名為「阿咬」(Chompie)。

《鯊魚週》一直提醒著我們,許多最棒的節目創意都是來自突如其來的點子,我們需要隨時注意那些靈光乍現的時候,把握那些火花,引爆熱情。

使命和損失

我必須坦承,我自己偏好主題宏大的紀錄片和系列影片,亦即《宇宙大探索》、《南北戰爭》、《人類的崛起》等影片所塑造的傳統。我的職業生涯中最令我滿意的一點是,Discovery傳播公司持續拓展電視的角色,為重要的議題講述宏大的故事。

過去,我們投資製作了講述恐龍、人類進化、遠古文明、太空旅行、現代社會衝突的系列影片。在公司內部,我們稱這些宏大的主題為「使命節目」,亦即為了傳達重大主題的細節與私密而製作的節目和系列影片。

可想而知,這些節目的成本都相當高昂,「深度」電視節目的製作極其不易,這也是為什麼絕大多數的電視節目都很膚淺。觀眾告訴我們,他們能欣賞我們在節目中用心呈現的差異。不過,坦白說,即使他們看不出來,我們還是會繼續做這些使命節目,有時你還是需要追隨心之所向。
除了這些不時出現的經典系列以外,我們也把許多每週固定播出的系列影片視為另一種「使命節目」。這些每週播出的系列影片幫助觀眾探索他們的世界,滿足好奇心,那正是我們品牌承諾的兩大要素。

多年來,鱷魚先生史帝夫・厄文(Steve Irwin)在《Discovery》頻道和動物星球頻道上,為觀眾帶來歡樂與知識。他充分體現了我們寓教於樂的使命,當他熱情地向觀眾介紹大自然時,他對野生動物的熱情和知識也從電視的螢幕中傾瀉而出。

厄文和他才華橫溢的妻子泰麗(Terry),還有他們可愛伶俐的女兒賓蒂(Bindi)後來成為《Discovery》頻道的大自然親善大使。他們幫助世界各地數百萬的觀眾,了解野生動物不為人知的細節,以及自然棲息地正受到的持續威脅。

我這輩子最難過的時刻之一,是發生在二○○六年九月四日的清晨,探索電視網當時的總裁比利・坎貝爾(Billy Campbell)來電叫醒了我。比利的聲音聽起來簡短而緊繃,似乎努力壓抑著情緒,他說:「史帝夫・厄文過世了。」

一開始我覺得難以置信,一個生命力如此強韌的人,怎麼會走得那麼突然。但接著,坎貝爾透露他僅知的一點資訊:厄文在水中拍片時,胸部遭到鱝魚的有毒刺鉤刺中。工作人員試圖救他,但是這起可怕的意外是發生在外海,即使世界一流的醫療人員救得了他,也來不及趕到現場,他在受傷幾秒內就喪命了。

我和坎貝爾(以及在澳洲出外景的製作人)除了為這樁慘劇震驚地說不出話來以外,也因為無法聯絡上泰麗而感到非常痛苦。泰麗當時正好帶著賓蒂及襁褓中的鮑伯去塔斯馬尼亞徒步旅行。後來,經過數個小時的搜尋,我們終於找到了她,並告知這個令人心痛的消息。不久,全世界都為這則消息哀悼。

如果說有哪一群人為此哀慟不已,那應該是Discovery傳播公司的全體同仁。那天,在澳洲外海,自然界失去了它最熱忱的代言人。這些年來,我們日益發現永遠沒有人能取代厄文,我們唯有加倍努力,才能把他的進業精神傳承下去。
做深度節目

二○○九年,我開始和扎斯拉夫及我們的節目團隊策劃一套新的系列影片,以進一步滿足觀眾的好奇心。那個系列將涵蓋多元的主題,包括醫學、太空旅行、奈米技術、意識、人類行為、古文明。這次我不想再輕描淡寫,而是要強調是什麼原因促使我們走到如今的境界,所以我把那個系列取名為《絕對好奇》(Curiosity)。

接著,我開始號召幾家知名大學的支援,包括普林斯頓、雪城、喬治城、馬里蘭、維吉尼亞、康乃爾等等,請他們幫我們找出與界定每一集要釐清的主題。英特爾、日產(Nissan)、鳳凰城大學則是那個節目的最初贊助商。

《紐約時報》在描述那個專案時,引用雪城大學的校長南西・坎托(Nancy Cantor)的話,說那項專案是「對我們所有高等教育界的人來說,是個耳目一新的發展」。那種說法令人相當欣慰,該篇報導的結尾也寫道:「亨德瑞先生指出,這種節目的寶貴價值是無法用收視衡量的,他說:『它們是從情感上確認了你在觀眾眼中的品牌價值。』」

對Discovery傳播公司來說,《絕對好奇》是終極的「深度」大作,註定成為長期播放的系列品牌,將會像《六○分鐘》定義CBS公司那樣,界定Discovery傳播公司的定位。

我希望《絕對好奇》未來的目標是,探索意識、人工智慧、奈米技術之類的複雜議題。我也希望偶爾做出轟動的節目。我撰寫本書之際,那個節目正在製作一集,探討飛機失事時民航機的結構完整性和安全系統。

在那集《絕對好奇》中,我們真的買下一架老舊的波音七二七,裡面裝上高畫質攝影機、碰撞測試的假人、敏感的重力衡量設備,讓它墜毀在墨西哥偏遠的荒漠中。對這次史無前例的墜機活動來說,準備工作本身就是新聞。那台實驗用的波音飛機是由飛行員從後方的追撃機跳傘後以遙控器掌控。至於飛機失事,那本身就是攸關飛行力學、結構工程、人類承受重力等知識的大師課程,是不容錯過的精彩節目。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