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窩分類

2014年8月17日 星期日

【閱讀書摘】只有不會賣,沒有賣不掉


  • 作者: 村山涼一
  • 譯者:奈勻
  • 繪者:高世傑
  • 出版社:寶鼎

暢銷法則03第一印象法則
 
只有一次機會。
想改變消費者的「第一印象」,是不可能的任務。
 
想要顛覆存在於人們心中的「第一印象」,確實相當困難。
 
「我原本以為○○先生/小姐個性陰沉,沒想到他其實是個開朗的人。」想聽到這句話可得花上不少時間。若是沒有太多實際碰面並交談的機會,想改變對方見到你的第一眼印象,遠比想像中「困難」。與其被誤會,不如讓人對你留下好印象。
 

「○○先生/小姐就如同初次見面給我的印象,是位個性開朗的人。」像這樣如何?一旦留有好印象,這個印象就會持續一段時間。不,正確來說,想要「強化」別人對你的「第一印象」很簡單,但是想要「逆轉」這個想法,倘若沒有什麼驚天動地的情況發生,那等於是「不可能的任務」。
 
對商品及企業來說尤其如此,想改變一旦被烙印的「形象」,那簡直難如登天。
 
單就這點而言,商品或公司上市之前,就得擬定策略,深思該如何進入消費者的心。
 
成功案例1:NTT DoCoMo
冠上「母公司名」,迅速獲得知名度
 
讓我們來講講「NTT DoCoMo」剛成立時的故事吧。(註:NTT為「日本電信電話股份公司(Nippon Telegraph and Telephone Corporation)」之縮寫,是日本最大的通訊企業,前身為國營事業,地位相當於台灣的中華電信。)當時筆者參與了相關企畫,因此很清楚其中的來龍去脈,當初還有另一個名稱也被列入考慮。
 
NTT DoCoMo的「Do‧Co‧Mo」是取自「Do Communications Over The Mobile Network(透過移動通訊網實現積極且豐富的溝通之意)」的英文字首,並考慮以「股份有限公司DoCoMo」之名上市。然而進行市場調查之後,卻得到以下的結果:「該名稱沒有手機業者的感覺,也感受不到作為NTT集團旗下公司的企業信任感。」

雖然經過各式各樣開會討論,到最後還是決定冠上母公司「NTT」的名稱,以「股份有限公司NTT DoCoMo」的名義出發。爾後的調查中發現,NTT DoCoMo設立才一個月時,身為「手機通訊公司」的知名度便急速拓展開來。
 
果然如此,「NTT=電話」的多年品牌形象相當強烈。NTT DoCoMo雖然是新成立的公司,但之所以能夠成功得在起跑點就一飛衝天,則有賴「NTT」這個品牌的高知名度。
 
「NTT DoCoMo→NTT相關企業→手機通訊公司」的「第一印象」,順理成章地達到了宣傳效果。
 
想快速獲得知名度與信任,利用既有的強勢品牌,也是「第一印象法則」的其中一種型態。
 
成功案例2:加盟事業
藉由「對品牌的信任感」展開連鎖
 
我們對於「品牌」的知名度有信任感。因此「加盟事業」也是一種應用「第一印象」的例子。
 
冠上連鎖事業的「品牌」後,消費者心中會認定,這代表著一定程度的服務及品質保證。
 
全球第一個展開加盟事業企業是「肯德基」,不過只要是外食連鎖店,就會帶給人全國各地的菜單幾乎一樣,味道也相同的安心感。
 
在日本大舉成功的案例,就屬清潔事業的「樂清(DUSKIN)」及便利商店「7-11」了吧。由於實際上的經營者是個人業者,各自只能算是不同企業的集合體,但利用品牌形象開店的「優勢」實在不小。
 
此外,也有不少人是因為連鎖企業的「技術知識(Know-how)」魅力才投入該行的。因為比起從零開始的生意,加盟在「難易度」及「風險」上都低許多的緣故啊。
 
然而,也有企業家是先投入連鎖事業,而後才獨立創業成功的。連鎖居酒屋「和民」的渡邊美樹社長就是一例。渡邊社長曾在「佐川急便」當司機賺取資金,之後為了學習管理經營而到某企業擔任經理一職,才買下經營不善的居酒屋「坪八(Tsubohachi)」。他以連鎖企業主的身分打理了幾家店舖後,才又獨自創業開了「和民」。如今,他自己則是將「連鎖企業」推至成功的其中一位。

成功案例3:LEXUS凌志汽車
擺脫豐田汽車企業形象,設立高級轎車品牌
 
也有商品的情況是:明明有名聲響亮的「品牌」,卻故意再成立「新品牌」的。
 
那就是豐田汽車旗下的高級轎車系列──凌志(LEXUS)汽車。
 
凌志汽車的理念打出「西德品質及日本的信賴度」一語,是為了開拓在北美高級轎車市場所創立的品牌。在北美市場中,豐田汽車故意捨棄「TOYOTA」的名號,而以「LEXUS」展開單打獨鬥的策略。這……是為什麼呢?
 
這是因為一講到豐田的汽車,大家就會浮現「低油耗及優異性能」的印象。
 
然而另一方面,這也代表著給人「中老年人開的大眾車」的強烈印象。根據消費者調查結果顯示,年輕族群其實不太喜歡豐田汽車。雖然業績扶搖直上,但當時的豐田汽車對此抱持著危機感。
 
「這樣下去豐田會失去未來,我們勢必得創造出針對年輕世代做宣傳的車款。」LEXUS就是為了返老還童及改變形象,才被開發出來的商品。
 
豐田汽車在大眾車及小型車的市場中雖已具備一定評價,但為了爭取新客戶,下定決心投入等級相當於「賓士」及「保時捷」的「高級轎車路線」。然而,若以「TOYOTA‧LEXUS」的品牌名稱推出的話,只會給人豐田汽車又多增設了一系列車款的感覺而已。
 
豐田汽車因為看重市場的「第一印象」,因此捨棄了「家徽品牌」,斬釘截鐵地設立了沒有先入為主包袱的「新品牌」,也就是建立「LEXUS=高級轎車」的形象。
 
一九八九年,豐田汽車整頓出另一個獨立銷售通路後,LEXUS以日本製新款高級轎車的鮮明形象強勢登場,由於受到富裕階層的青睞,在北美大大熱賣。二〇〇五年夏季,該品牌亦回推至日本市場,成長為獨立的大品牌。
 
「品牌策略」與「經營策略」是相等的,若無法幫商品深植好感度高的「第一印象」,那麼即使擁有再高超的技術、砸下再多的經費拍廣告,也會變得毫無意義。

成功案例4:新力α系列
直接保留「有價值的品牌名稱」
 
收購已經徹底滲透市場的「有價品牌」也是一種策略。
 
例如新力(SONY)欲進軍「數位單眼相機」市場時,居然收購了柯尼卡美達能(KONICA MINOLTA)旗下的品牌「α」。
 
「α」從類比時代開始,就是很優秀的單眼相機品牌,擁有高度評價及不少死忠的愛用者。為了買下它,新力可是砸下了巨資。在外人看來,新力本身就是一個顯赫的品牌,但為了進軍「數位單眼相機」這個毫無實際經驗的市場,新力相當慎重。
 
新力旗下其實已有名為「Cyber-shot」的「輕巧型數位相機」品牌,但當時的「數位單眼相機」市場幾乎是由「尼康」(Nikon)與「佳能」(Canon)這兩大品牌瓜分天下。身為在這戰況下加入的新生力軍,新力對「自家品牌」評價不過分自信,而是採取拿下「已有實際成績的品牌」為其策略,讓使用者的「第一印象」強烈且具衝擊性,以深植「高性能」的形象。
 
新力應該是認為,只要讓使用者記得擁有穩定好評的品牌「α」,那即使製造商從柯尼卡換成新力,商品也還是會暢銷的。而新力的猜測果然沒錯,二〇〇六年七月,新力的「α」系列熱賣到甚至奪下二十%的市占率。
 
其中數位單眼相機「新手族群」的反應特別好。
 
該公司所瞄準的,就是習慣用「輕巧型數位相機」,但卻感到些許不滿足的主婦族群,推銷「數位單眼相機」給她們。
 
「專業的好手就請移駕到尼康或佳能……可是呢……新力的產品中也有那個知名的『α』系列的數位單眼相機喔!」這就是新力的戰術。
 
新力善加利用「α」既有的品牌形象,擄獲「數位單眼相機新手」,才大獲成功。
這種行銷模式非常罕見,但是以重視商品「第一印象」的策略來說,絕對值得空出篇幅特別記述一番。

成功案例5:軟體銀行
從單一企業茁壯成大集團的名稱
 
近來「軟體銀行」的商標出現在眼前的情況愈來愈多。
 
正如前文所述,軟體銀行是以「電腦軟體的通路商」為出發的公司。因此對於創辦人孫正義來說,「公司名稱」應該是要正如其名的吧。因此筆者根據「第一印象法則」推論,當他進軍寬頻網路事業時,才會採用「Yahoo BB」等「品牌名稱」來發展,而非自家的「公司名稱」。
 
不過就在軟體銀行分別在二〇〇四年及二〇〇六年,將收購來的「日本TELECOM」和「沃達豐(Vodafone)」兩家合併成為「SoftBank Mobile」之後,便開始積極地宣示「軟體銀行」這四個字。
 
這又是為什麼呢?
 
‧日本TELECOM→第一類電信迴路事業……相當於NTT東日本/西日本
‧沃達豐→手機電話事業……相當於NTT DoCoMo
換句話說,「軟體銀行」已經壯大至可與「NTT」並駕齊驅的一大集團。以外人來看,該公司老早以前就沒有「軟體銀行=軟體通路商」的印象了,發展至此才首度想以「軟體銀行」這個品牌名稱以求統一。
 
這其實是「強化」原始品牌的一種模式。
 
筆者想孫正義今後進軍新事業的時候,八九不離十應該會以「SoftBank○○○」的公司名來推動吧。他之所以甚至買下日本職棒球團,就是因為「軟體銀行」這個品牌的「第一印象」,已經開始讓事業朝有利方向發展的緣故。
 
在日本,相同性質的例子還有「Recruit」這間公司。該公司雖然以人力銀行事業起家,但目前觸手已經擴大至不動產情報、出版事業等廣大領域,成為一個企業集團。
 
畢竟只要冠上「Recruit」這個名稱,就會給人優良品牌的印象啊。
 
「上市時的印象」大大影響著從此之後的結果,從一開始就該先思考該如何進入消費者的心,「第一印象」非常重要。
 
為什麼呢?這是因為一旦被記住,想改變「第一印象」幾乎是不可能的事。
 
千萬記住,「品牌」是可以傳遞明確形象給消費者的重量級武器,甚至足以成為一項財產。

● 總整理
➡機會只有一次,想改變消費者的第一印象,是近乎不可能的事。
➡品牌應視時、視地、視情況(TPO)分開採用。
➡四種模式:冠上母公司品牌、成立全新品牌、從外收購、強化老品牌。
 
● Action Point
該如何應用在目前的事業上?
Action 1 需急速滲透市場的時候,就用已有知名度的「母公司品牌」。
Action 2 想發展跟之前路線截然不同的事業時,就創立「全新品牌」。
Action 3 根據事業內容,亦可考慮收購品牌或再利用既有品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