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窩分類

2014年8月19日 星期二

【閱讀書摘】試試看用「想不想做」來決定

人生可以不必委屈!:拒絕無能為力的存在,以自我為優先的思考術

「やっぱり怖くて動けない」がなくなる本

  • 作者: 石原加受子
  • 原文作者:ISHIHARA KAZUKO
  • 譯者:邱香凝
  • 出版社:商周出版

有沒有以自我情感做基準?

●試試看用「想不想做」來決定

試著在你這台電腦上,輸入以自己的情感或心情為基準的「想做.不想做」來設定,看看會有什麼不同吧。

「我喜歡這個,所以想做。」

「我覺得做這個很開心,所以想做。」

當像這樣以自我情感或心情為中心,達成「因為我想做,所以做」的自我需求時,光是這樣就能獲得滿足。

再來看看,「因為我不想做,所以不做」又是如何吧。

「我想休息,所以不做。」

「我喜歡A,所以不做B。」

「我如果接受了這個會很難過,所以我拒絕。」

如果你能從「非做XX不可」的思考中解放的話,即使像這樣做出「不做XX」的選擇,心裡也不會感到難受吧!

●不管做出什麼選擇,都能獲得滿足

而「做了那個」之後,「因為是想做的事,所以持續下去」也能獲得滿足。

以自己的情感為基準輸入的設定愈是明確,則「因為已經不想做這個了,所以不做了」的念頭,就愈無法拿來當作自責的材料。

即使是在「因為已經不想做這個了,所以不做了」的狀況下:

.因為能接受自己「想放棄」的「心情」,所以值得高興。

.因為自己具有「能夠放棄」的「自我意志」,所以值得自豪。

.自己實際上採取了「放棄」的具體「行動」,所以真是太好了。

就像這樣,你將能夠肯定自己的選擇。

承上可知,分別以借來的思考當起點,和以自己的情感當起點時,兩者的不同,將導致對自己完全相反的評價。

還不只如此。當你拿借來的東西,當作自己人生的指標時,恐懼就會像孵化的蜘蛛卵一樣,迅速四散增生。

●這樣好像會和周遭的人起爭執,總覺得好害怕!?

看我這麼一寫,有人會認同地這麼想:

「原來如此啊。那我以後就以自我感情為中心吧!」

但也有人會這樣反駁:「可是,世上還是有很多非做不可的事吧?」

也有不少人會情緒激動,生氣地這麼說:「要是什麼都用自己的情感或心情去決定的話,全世界都會充滿任性妄為,想做什麼就做什麼的人,這樣到處都會爆發爭執吧!自私的人已經夠多了。」

如果你不屬於前者,而是後者這種情緒激動的人,不知道你是否發現,在自己那「變得激動」的意識之中,其實「存在著恐懼」呢。

為什麼,你會像這樣變得這麼激動呢?

其中一個原因,正是如你所自覺的,因為你心裡總想著「非忍耐不可」。儘管你的情感告訴自己「不想忍耐」,但思考還是會認定「非忍耐不可」。

另一個更重要的原因是,你之所以會立刻情緒化地說出「到處都會爆發爭執吧」這種話,是由於你早已有過許多次因無法忍耐而情緒爆發,導致與人爭執並受到傷害的經驗。

至少,你內心一定如此堅信,若以「自我為中心」,並把自我感情做為優先考量時,一定會「造成爭執」,並對此想法「感到恐懼」。

5  一旦忍耐,人際關係就會受挫

●忍耐到極限的人,從旁人眼中看來就會……

某次,在一個講座上,突然有一個人開口便這麼說:

「就算告訴我『可以不用忍耐』也是不可能的事啊!如果不壓抑自己的感情,就會產生爭執,人際關係不就因此被破壞了嗎!」

那個人說這番話時的神情,非常的激動。

她那惡狠狠的表情和憤怒的聲音,令整個空間裡的氣氛瞬間都為之凍結。

即使是討厭的對象或難以相處的對象,都必須和對方互相往來才行。在職場上再怎麼痛苦,也要壓抑自我忍耐才行。儘管生對方的氣,也不可以表現出來。如果不這麼做,就會盡是發生爭執。以上這些,完全都是從「以他人為中心」的出發點才有的思考。

從她的經驗看來,一定是這樣的吧。

可是,那僅僅是她個人的經驗罷了。

我並不具體知道在她身上發生了什麼事。

就算對方如她所說,真的是非常惡劣的人也罷。即使如此,她所經驗過的體驗,也是發生在「她和對方」的關係之下。從她的眼睛來看對方,或許會覺得事情都是對方引起的,但從對方眼中看來,事情或許是她引起的吧。

她眼中只看到別人,但這件事的發生,其實和她自己的言行舉止也脫不了關係。

這就是「關係性」。

●悲傷、憤怒、膽怯,戰鬥模式全開

當我問,「之前發生過什麼事呢?」

「咦?妳問什麼事,是什麼意思?」

她這麼回答,語氣還在生氣。

「因為光聽妳說這些,我並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事,這樣就沒辦法給妳建議了。能不能請妳具體告訴我發生過什麼事呢?」

為了回答我這個問題,她開始敘述「具體發生過的事」。但是,這時我看見的只是拚命訴說對方有多壞,怒氣更上一層樓的她。

其實這個時候,本來應該把她這時具有攻擊性的語氣和態度,當作主題來繼續討論下去才對,但我從她那因憤怒而顫抖的眼神深處,看見了悲傷與恐懼的神色,因此研判,這時不管說什麼,她應該都聽不進去了。

如果用這個主題討論下去,或許會讓她陷入被迫和自己內心的恐懼戰鬥的狀況。

●彼此都認為「是對方害的」而煩躁動怒

她因為相信「都是自己在忍耐」,所以一定絲毫未曾察覺,自己的言行舉止在對方眼中看來是什麼樣子的。

在很多受到「都是對方害的才會變成這樣」想法困住的人身上,經常出現這種傾向。一心認為「都是對方害的」,思考都拘泥在他人身上,「以他人為中心」的意識,蒙蔽了自己的雙眼。

自己招來了什麼樣的狀況,自己採取什麼樣的態度,自己露出什麼樣的表情,做出什麼樣的舉動。以上這些都會影響到對方,發生相互作用。這就是「關係性」。

如果一件事是在這樣的「關係性」之下成立時,只去改變對方也無法改變「關係性」。當然,只改變「我自己」,也無法改變「關係性」。

你和對方對彼此都這樣想:

「是你先擺出令人不愉快的態度,那我也只好用令人不愉快的態度回應了啊!」

如果這時要求、甚至強制對方改變的話,那才真的會如原本恐懼的一樣,陷入「害怕引起爭執」的狀況了啊!

既然如此,為了將自己「從這種恐懼中解放」,或是「為了保護、守護自己」,而站在「以自己為中心」的角度,轉而把精神都放在自己的成長,找出更值得努力的價值不是比較好嗎?你認為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