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窩分類

2014年8月18日 星期一

【閱讀書摘】你喝得出礦泉水的味道嗎?

  • 作者: 保羅‧布倫
  • 原文作者:Paul Bloom
  • 譯者:陳淑娟
  • 出版社:商周出版

◎吃喝的快樂
你喝得出礦泉水的味道嗎?
 
作為北美地區沛綠雅(Perrier)礦泉水公司的創辦人和總裁,對布魯斯‧奈凡思(Bruce Nevins)來說,說服人們相信他的產品有多棒,是很重要的一件事。他有一天卻過得很不順,那是當他上一個電台直播節目,主持人要他從七杯水裡頭挑出自家生產的沛綠雅產品。結果他試了第五次才挑中。
 
他的味蕾沒有什麼問題。在不具名產品的味覺測試中,在水溫都相同的情況下,要分辨自來水與奢侈的瓶裝水之間的不同,幾乎是不可能的事。

不過,我肯定當奈凡思離開電台,回到他的生活後,他還是認為沛綠雅的味道很棒──電台的測試並不能證明它不好喝。如果是這樣,他就對了。也就是說,某人喜歡沛綠雅的味道勝過其他飲用水,卻無法在不具名產品的味覺測試中嚐出區別,並非因為他不誠實或是弄錯了。沛綠雅的確好喝。只是,要欣賞它的好味道,你必須知道它就是沛綠雅。
 
目前已經有好幾份研究結果顯示,你對食物或飲料有什麼樣的想法,影響著你對它們的判斷。這些研究的設計通常很簡單。你找兩組人來測試,給予他們同樣的食物或飲料,但是對兩組人用不同的方式呈現這些東西。接著你再問他們有多喜歡。研究發現例如:
 
•營養餅乾(protein bar)如果被描述成「大豆餅乾」的話,受試者就覺得很難吃。
•柳橙汁如果是快樂的柳橙,人們就覺得比較好喝。
•優格和冰淇淋如果被描述為全脂或高脂,就會比較有味道。
•兒童認為,如果牛奶和蘋果是從麥當勞袋子裡拿出來的,就比較好吃。
•當人喝的可樂是以有品牌標示的杯子盛裝時,它所得到的評價就比較高。
 
最後一項研究也有其他研究者以巧妙的花樣進行複製,把東西放在一個功能性核磁共振造影的掃描機裡。當進行不具名產品測試可口可樂和百事可樂時,研究者使用一個管子,讓液體以螺旋方式注入受試者口中,此時大腦回饋系統會亮燈。受試者被平均分為兩組。但是當他們喝的是具名的飲料時,一個不同的大腦活化模式就出現了:人們的偏好取向是以他們比較喜歡的品牌為依據。


香醇的紅酒比較貴,還是昂貴的紅酒比較香?
 
與酒有關的研究發現最引人爭議。你可以把同樣的酒以不同的方式貼上標籤,而這會影響人們包括專家對其的評價。在一項研究中,波爾多(Bordeaux)紅酒要不是被標為一級特等酒莊(grand cru classe)就是日常餐酒(vin du table)。而標示一級特等酒的味道「愜意的、木質味、多層次口感、圓潤和諧,」而日常餐酒則是「酒味弱、不夠醇厚、清淡、口感一般、有缺陷。」
 
還有更糟的。你可能認為,至少紅酒和白酒的差別會很明顯。可是結果或許不會。在宴客時拿些白酒,倒進一個黑色玻璃杯裡,問你的朋友,你給他們的紅酒味道如何。當佛德列克,伯契特(Frederic Brochette)這麼做的時候,許多品酒專家都認為喝起來是紅酒,而且描述酒的味道時還用一些術語諸如「果味十足(jamminess)」與「鮮榨莓果味(crushed red fruit)」。
 
味覺的迷思:期望影響經驗
 
心理學家李奧納多‧李(Leonard Lee)及同僚進行了一個聰明的實驗。他們在麻薩諸塞州(Massachusetts)劍橋當地的一間酒吧裡,請人品嚐「麻省理工學院鮮釀」(MIT brew)──用百威或山姆‧亞當斯啤酒,再加入幾滴義大利黑醋。
 
這個實驗主要是把研究對象均分為兩組來進行。一組人先被告知啤酒加了醋,然後再喝。另一組人先喝啤酒,然後才被告知酒裡加了醋。接著研究人員再分別詢問兩組對象,他們對麻省理工學院鮮釀的喜歡程度。

這個研究的邏輯是這樣的。假設弱理論(weak theory)是對的──你舌頭嚐了啤酒的味道,而且你知道是什麼影響你對該味道的看法。如果是這樣,那麼當你聽到啤酒加了醋,應該不會影響你的看法。如果你認為醋讓啤酒味道變差,那麼這個想法就應該會影響你對該啤酒味道的知覺。可是如果這個強選項(strong option)是對的,時間點就很重要。如果人們在喝之前先被告知啤酒加了醋,他們嚐起來的味道就應該比較差,因為這個知識影響了他們的經驗。可是如果他們是喝了之後才被告知,就太遲了,他們已經嚐過味道,也因此這個知識不會影響經驗本身。
 
強理論獲勝。如果你已經預期啤酒味道是差的,接著才喝,啤酒嚐起來味道就很差。可是如果你已經先喝了,那麼知道它的成分並不會有什麼差別。至少在啤酒上,期望影響著我們的經驗,而不是我們對經驗的事後建構。
 
我並不想過度強調預期心理的力量。如果味道完全只是信念的事,人們就不需要味蕾與嗅球(olfactory bulbs)。這些演化出來的感覺器官,在提供我們有關外在世界的資訊。我們可能對某個食物不太認識而咬一口看看是否喜歡。有時候我們的生理經驗會凌駕我們的信念:「我知道這是一瓶日常餐酒,它也沒有什麼獨特之處,可是這是我喝過最好的酒,」或是「我知道這塊肉帶有一位偉大武士的本質,可是,哎呀,還是令人作嘔。」

那麼,重點並不是感官能力對經驗沒有任何作用。毋寧說,感官能力通常是受我們的信念影響,包括我們對本質的信念。這一點能夠引起一種相互增強的循環。假定你認為沛綠雅比自來水還要純淨,在某方面品質較好。這個想法就強化了你的品嚐經驗:當你喝沛綠雅的時候,你就更加喜歡它。這一點又回過頭來增強你的信念,然後增強你嚐到的味道,以此類推。如果你相信基改食物的味道很怪,你在吃的時候就會覺得味道很怪,這個經驗將會支持你的假設,即,基改食物是不對勁的,這一點讓你將來再吃到這種食物時,會覺得它們更難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