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中國式父母之愛
父母之愛曾經在中西方文化中,不論是以文學、詩歌或以音樂的形式,都是得到最廣泛讚頌、並且不會受到任何異議的主題。二次世界大戰後,隨著精神科學、臨床心理學的發展,西方世界開始衝破傳統文化與宗教的禁錮,對父母之愛做科學的研究和探討,以科學的眼光認識和理解父母之愛,找尋有利於孩子身心靈發育成熟的、健康的父母之愛。尤其是在過去三十年裡,發展認知神經學集合了心理學、生物學、神經科學和醫學的研究,更加清楚地認識到孩子早年如何從父母之愛的體驗中,形成日後的悲觀或者樂觀情感,對世界是威脅還是友善的反應,以及對自信心的概念;認識到父母給與孩子早年的愛,塑造了孩子未來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為了有能力使用新的知識給予孩子更好的愛,父母和將要成為父母的人,需要反思中國式父母之愛,是否為孩子的身心靈健康發育打下了一個堅實的基礎。
蘇格拉底有一句名言:「認識自己」。每一個做父母的,都希望知道怎樣愛孩子,都希望知道如何成為一個「稱職」、「合格」的父母,也竭盡全力希望給孩子世界上最好的父母之愛。好父母不是天生的,偉大的蘇格拉底原則在啟發父母:成熟的父母之愛不是父母在無知中進入愛孩子的誤區,而是父母願不願意、有沒有勇氣和能力評估做好父母自身的限制?
● 三個母親的對話
有一天,三個母親在一起聊天。母親甲說:我為孩子訂立的目標就是要考到國外的名校,拿到博士的學位,這樣才能在社會上有競爭力。母親乙說:學得好不如嫁得好,我的目標是把女兒培養成一個有魅力的女人,將來嫁給一個有錢的人家,不受貧窮之苦,過上人上人的生活。母親丙說:孩子盡力就行啦!
這三位母親對孩子的愛有三種不同的理解。而不同的理解會使母親對待孩子的養育方式不盡所同。當然,養育孩子的結果也不一樣。
也許我們覺得自己做得很成功,但這樣的感覺並不夠。假如孩子在父母的安排之下,勤學苦練英語,然後得以到國外的一流學校讀書;可是,當孩子來到名校,在一個完全陌生的語言、文化環境中,面對著眾多優秀的人才,和更富有的家庭,他學到了什麼?他會如何應對?也許,孩子最終讀出個功成名就,拿到名校的畢業證,找到一份高收入的工作,最後順利結婚生子。這個孩子算是成功了嗎?他可能永遠也不會真的成功。因為他的天賦可能不在他所學的專業上,反而有一種隱隱的缺憾留在心中。他難以辨別自己所在的領域,並在該領域裡有創造性的發展;更可悲的是,他不會享受他做的工作,對生活不會滿意。誰說他是成功的呢?也許,孩子有十分的天賦,但是因為父母的能力限制了他們健康地愛孩子,結果孩子的天賦並沒有得到完全的開發,或許僅僅得到一半的開發。不論是哪一種情況,都將給孩子一生留下缺憾,也給父母與子女的關係留下缺憾。兒女成「器」、成「材」固然很好,但是父母何不誠實地問問自己的心:在我決定送孩子到國外之前,我真的評估了孩子的能力、天賦和性格了嗎?我的孩子生活得幸福嗎?
美國心理學家,《情商》一書的作者丹尼爾‧戈爾曼(Daniel Goleman)博士寫到:「智商高跟情感生活沒有關係。最聰明的人可以發飆撒野,控制不住衝動。高智商的人可以是把握不住自己生活的人。」如果說,實施暴力犯罪,淪為殺人凶手是極端的例子,而且也不是每個罹患憂鬱症的人最後都以自取性命的方式,讓父母一輩子傷心痛苦,或者成為「剩女」、「啃老族」等讓父母為他們擔憂,但戈爾曼博士所講的,是許許多多無法進入和管理自己的親密關係,無法應對突如其來的壓力,或者不會處理自己的情感問題,或者無法解決生活問題的所謂「高智商、低情商」、生活缺乏品質的人。
為人父母需要對父母之愛進行反思。明白父母對待孩子的養育態度和方式究竟對孩子的成年生活有什麼影響:
• 父母希望把孩子養育成什麽樣的人?
• 父母如何知道他們給予孩子的愛是健康的?還是不利於孩子成長的?
• 父母有沒有能力和力量給與孩子健康成長所需要的愛?
• 父母對自己付給孩子的愛有何期望?
第一,反思父母之愛可以讓人們形成對父母之愛的見解,明白做父母不僅僅是一種體驗,在經歷了這種體驗之後,人們應當至少對父母之愛有一個定義。
第二,反思父母之愛意味著人們對父母親養育的回應態度。是負疚還是自由?是真愛還是忍受?是歡喜還是無奈?是孝順還是啃老?
第三,反思父母之愛能夠幫助人們理解與父母的關係,和其他生活關係的次序。
第四,反思父母之愛能夠使人認識到父母之愛的意義和實質,不在父母養育的過程中,而是在這個過程中的關係。
第五,反思父母之愛能夠幫助父母親認識到,父母之愛是創造、是藝術,需要懂得理論,需要很多很多的實驗。不論一個人的天賦如何高,要成為藝術家需要付出孜孜不倦的努力。
第六,反思父母之愛,是為了書寫更好的父母之愛。父母親相信自己愛孩子沒有用,把父母之愛理想化更沒有用。關鍵是父母有沒有能力愛孩子,該如何獲得真正愛孩子的能力?
第七,反思父母之愛,更是反思中華文化。因為影響父母之愛的很多因素來自文化。並非所有的傳統文化都是「精髓」和「營養」,有些方面已經無法回答現代人的需要,有些方面則是一直沒有被識別的「毒素」。而正是這些「毒素」,毀了中國的下一代。
哈佛大學兒童發展問題研究的報告中,指父母養育孩子的能力包括幾個方面:
(1)時間與承諾(包括與孩子在一起的時間品質是為了孩子好)。
(2)資源 包括財政(購買食品和服務的經濟能力),心理、情感和社會方面(身體、情感健康與養育方式)。
(3)技能與知識(透過教育、訓練、與育兒專業人員的互動、個人經驗)。
具備了這幾種能力的父母,才能夠給予孩子成熟的、健康的愛,才是真正地愛孩子,使孩子的身心靈都得到健康發展。探索和追求成熟的、健康的父母之愛,是每一個真正愛孩子的父母願意努力的方向。
反思父母之愛,就是朝向掌握成熟健康父母之愛的第一步。
慈祥與殘酷:透視中國式父母之愛
- 作者:楊虹
- 出版社:華滋出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