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可以不必委屈!:拒絕無能為力的存在,以自我為優先的思考術
「やっぱり怖くて動けない」がなくなる本
- 作者: 石原加受子
- 原文作者:ISHIHARA KAZUKO
- 譯者:邱香凝
- 出版社:商周出版
我的人生,不該是這樣的
●或許該是更幸福的
對目前的生活,並不是完全不滿意,只是覺得「也稱不上心靈獲得滿足。很羨慕那些過著充實人生,閃閃發光的人。看到別人過著想說什麼就說、想做什麼就做的人生,會覺得很火大,但同時也有點嫉妒和嚮往。」
──你內心是否也有這樣的心情?
「要求太多就沒完沒了了。人生嘛,不就是這麼回事!」
──你是不是也曾這樣告訴自己。
「可是,又無法徹底放棄。」
──有時還是會這麼想,無論如何都無法接受現在的自己。每當模糊地想著「這樣下去好嗎?」時,就會覺得坐立不安。於是你心想:
「明明不是自己想這樣的,為什麼人生卻變成這樣了呢?」
一邊這麼唸唸有詞地回首過去。
●要是當時做了XX,現在……
「要是那時選擇的不是這個,而是那個的話……」
無論是誰,一定都曾有過這種念頭吧!
「要是當時再多考慮一下,不要急著做出結論的話,事情或許能朝更好的方向發展。」
「要是那時,不顧家人反對,堅持採取行動的話,結果一定就不是現在這樣了。」
「為什麼那時候要分手呢?如果就那樣繼續交往下去,現在就不會這麼後悔了……」
「如果那時,我選擇的不是B公司而是A公司,現在一定能在工作上發揮得很好吧!」
一定有不少人,都曾有過類似以上這些經驗吧!一邊後悔著過去的決定,一邊責備自己,甚至責備對手或第三者;時而對眼前的環境感到不甘心,時而怨恨命運的捉弄。
●即使如此還是會後悔
但是這樣有什麼意義呢?
假設你能搭上時光機,回到你自認為是人生岔路口的「如果那時……」,也假設你能再次做出不同的選擇好了。
即使如此,你依然會像「現在的你」一樣說著「如果那時……」,而對過去的決定感到懊惱、悔恨,這是毋庸置疑的。
就算能夠回到過去,不管你重新選擇的是A還是B,甚至是C,結果和現在幾乎不會有什麼不同。
為什麼會這樣呢?原因就是,你現在之所以會後悔,問題絕對不是出在你「過去做錯了選擇」。
●或許該是更幸福的
對目前的生活,並不是完全不滿意,只是覺得「也稱不上心靈獲得滿足。很羨慕那些過著充實人生,閃閃發光的人。看到別人過著想說什麼就說、想做什麼就做的人生,會覺得很火大,但同時也有點嫉妒和嚮往。」
──你內心是否也有這樣的心情?
「要求太多就沒完沒了了。人生嘛,不就是這麼回事!」
──你是不是也曾這樣告訴自己。
「可是,又無法徹底放棄。」
──有時還是會這麼想,無論如何都無法接受現在的自己。每當模糊地想著「這樣下去好嗎?」時,就會覺得坐立不安。於是你心想:
「明明不是自己想這樣的,為什麼人生卻變成這樣了呢?」
一邊這麼唸唸有詞地回首過去。
●要是當時做了XX,現在……
「要是那時選擇的不是這個,而是那個的話……」
無論是誰,一定都曾有過這種念頭吧!
「要是當時再多考慮一下,不要急著做出結論的話,事情或許能朝更好的方向發展。」
「要是那時,不顧家人反對,堅持採取行動的話,結果一定就不是現在這樣了。」
「為什麼那時候要分手呢?如果就那樣繼續交往下去,現在就不會這麼後悔了……」
「如果那時,我選擇的不是B公司而是A公司,現在一定能在工作上發揮得很好吧!」
一定有不少人,都曾有過類似以上這些經驗吧!一邊後悔著過去的決定,一邊責備自己,甚至責備對手或第三者;時而對眼前的環境感到不甘心,時而怨恨命運的捉弄。
●即使如此還是會後悔
但是這樣有什麼意義呢?
假設你能搭上時光機,回到你自認為是人生岔路口的「如果那時……」,也假設你能再次做出不同的選擇好了。
即使如此,你依然會像「現在的你」一樣說著「如果那時……」,而對過去的決定感到懊惱、悔恨,這是毋庸置疑的。
就算能夠回到過去,不管你重新選擇的是A還是B,甚至是C,結果和現在幾乎不會有什麼不同。
為什麼會這樣呢?原因就是,你現在之所以會後悔,問題絕對不是出在你「過去做錯了選擇」。
「問題不是出在做錯了選擇?這是什麼意思?」
簡單來說,當時就算做了別的選擇,結果還是一樣會後悔。
「咦?可是如果當初做了不一樣的選擇,現在不就能擁有不一樣的人生了嗎?」
比方說,在你面前同時有蘋果和橘子。
這時你選擇了蘋果。然而,就在你做完選擇之後,你又想:
「這蘋果好酸啊,說不定橘子比較甜!」
那麼,假設你選的是橘子吧。即使如此,你還是會說:
「這橘子好酸啊,說不定蘋果比較甜!」
就像這樣,你只會舉出自己所選的東西有什麼缺點,羨慕著「沒選的那一方」。結果,無論選擇的是哪一邊,你總是在「後悔」。
●就算想接受也無法接受
「那麼,只要對自己選擇的東西說,『選了它真是太好了!』就行了嗎?」
不,光是這樣是不行的。比方說,你能毫不猶豫地說出以下這些話嗎?
「我選擇了這工作,真是太好了。」
「選擇了這個人,我非常幸福。」
「我選擇了這個,覺得很滿足。」
還是,儘管已經告訴自己後悔也不是辦法,你依然覺得:
「我就是討厭再這樣下去。」
「我已經不想再忍耐著活下去了。」
「我絕對無法接受自己就這樣結束一生。」
「到底要抱著這種心情,活到什麼時候為止才行。」
「人家都能稱心如意地擁有一切,偏偏我卻……」
你是否像這樣,對如今的家庭環境、生活環境、職場環境、社會環境中所有過去發生過的事,一邊感到後悔,內心卻又無法放棄呢?
如果你曾經對過去感到強烈的後悔,或是對現在自己身處的環境及狀況感到悔恨不甘,內心又充滿難以放棄的心情,你一定要知道,原因並不是出在你過去「做了錯誤的選擇」。
為什麼我會這麼說呢?因為之所以做出某種選擇,正是因為你當時「有做出那種選擇的理由」。無論過去做了什麼樣的選擇,現在你還是會陷入相同的狀況。
可以說,無論你處於什麼狀況,都非做出那個選擇不可;又或者說,不管你做出什麼選擇,結果面對的都是類似的狀況。而會這樣的原因是很明確的。
2 心懷不滿是有原因的
●做出那個選擇時,是不是先從思考開始的?
你認為,那個原因會是什麼呢?
簡單來說,當時就算做了別的選擇,結果還是一樣會後悔。
「咦?可是如果當初做了不一樣的選擇,現在不就能擁有不一樣的人生了嗎?」
比方說,在你面前同時有蘋果和橘子。
這時你選擇了蘋果。然而,就在你做完選擇之後,你又想:
「這蘋果好酸啊,說不定橘子比較甜!」
那麼,假設你選的是橘子吧。即使如此,你還是會說:
「這橘子好酸啊,說不定蘋果比較甜!」
就像這樣,你只會舉出自己所選的東西有什麼缺點,羨慕著「沒選的那一方」。結果,無論選擇的是哪一邊,你總是在「後悔」。
●就算想接受也無法接受
「那麼,只要對自己選擇的東西說,『選了它真是太好了!』就行了嗎?」
不,光是這樣是不行的。比方說,你能毫不猶豫地說出以下這些話嗎?
「我選擇了這工作,真是太好了。」
「選擇了這個人,我非常幸福。」
「我選擇了這個,覺得很滿足。」
還是,儘管已經告訴自己後悔也不是辦法,你依然覺得:
「我就是討厭再這樣下去。」
「我已經不想再忍耐著活下去了。」
「我絕對無法接受自己就這樣結束一生。」
「到底要抱著這種心情,活到什麼時候為止才行。」
「人家都能稱心如意地擁有一切,偏偏我卻……」
你是否像這樣,對如今的家庭環境、生活環境、職場環境、社會環境中所有過去發生過的事,一邊感到後悔,內心卻又無法放棄呢?
如果你曾經對過去感到強烈的後悔,或是對現在自己身處的環境及狀況感到悔恨不甘,內心又充滿難以放棄的心情,你一定要知道,原因並不是出在你過去「做了錯誤的選擇」。
為什麼我會這麼說呢?因為之所以做出某種選擇,正是因為你當時「有做出那種選擇的理由」。無論過去做了什麼樣的選擇,現在你還是會陷入相同的狀況。
可以說,無論你處於什麼狀況,都非做出那個選擇不可;又或者說,不管你做出什麼選擇,結果面對的都是類似的狀況。而會這樣的原因是很明確的。
2 心懷不滿是有原因的
●做出那個選擇時,是不是先從思考開始的?
你認為,那個原因會是什麼呢?
我想,有些人在過往的人生中,已經隱約察覺到「應該是這樣吧」。
那最大的原因,就是「恐懼」。潛藏在你內心的「恐懼」,最後引導出類似的狀況或結果。
以下舉一些古早時代的例子:
「男兒有淚不輕彈。」
「結了婚,就必須要相守到最後。」
「女人結婚之後,一定要把婆家的父母當作親生父母一樣,盡心侍奉才行。」
過去的時代,作父母的都會這樣告訴子女。
你一定會這樣想:「怎麼會有這麼陳腐的想法。」但確實如此。
仔細想想,你是不是也把這些規範強加在自己身上了?
只因為那是由來以久的習俗,「不做不行」的禁止意識或「非做不可」的義務強制意識,到現在還是和過去沒什麼不同吧。
倒不如說,我們這個重視情報、言語和思考的左腦社會,現在反而更強調這些了。儘管被這些思考束縛而痛苦著,說不定你自己根本就沒發現。
●「非做XX不可」的思考
「出社會之後,非工作不可。」你是否也有這樣根深蒂固的觀念。如果不工作,就會認為「自己不行」,給自己貼上「沒用」的標籤。
「不能好逸惡勞,非得認真工作不可。」
「不可以偷懶,不可以怠惰,不可以休息。」
你是否也有這樣的想法?或是和別人比較的心理:「那個人做得到,我卻做不到」,因而責備自己?
這一切都是由「恐懼中誕生」的思考。
下面這些也是:
「那個人和大家相處融洽,似乎和每個人都很熟稔。相形之下我卻沒有半個親近的對象……」
「每個朋友都成家立業,也有小孩了,只有我連自己該做什麼才好,都還不知道……」
你之所以會像這樣和周遭的人相比,而陷入悲慘的情緒,都是來自你的那種「思考」。
當你就這樣鑽牛角尖,逼得自己痛苦不堪,讓問題變得更嚴重時,那種思考就會「不由自主」導出一個決定性的根本觀念。
那就是「非做XX不可」的觀念。
●「做XX比較好」的思考
「做XX比較好」其實也是一樣。
「因為對工作有利,所以最好學個語文。」
「為了將來著想,考取個什麼證照比較好。」
那最大的原因,就是「恐懼」。潛藏在你內心的「恐懼」,最後引導出類似的狀況或結果。
以下舉一些古早時代的例子:
「男兒有淚不輕彈。」
「結了婚,就必須要相守到最後。」
「女人結婚之後,一定要把婆家的父母當作親生父母一樣,盡心侍奉才行。」
過去的時代,作父母的都會這樣告訴子女。
你一定會這樣想:「怎麼會有這麼陳腐的想法。」但確實如此。
仔細想想,你是不是也把這些規範強加在自己身上了?
只因為那是由來以久的習俗,「不做不行」的禁止意識或「非做不可」的義務強制意識,到現在還是和過去沒什麼不同吧。
倒不如說,我們這個重視情報、言語和思考的左腦社會,現在反而更強調這些了。儘管被這些思考束縛而痛苦著,說不定你自己根本就沒發現。
●「非做XX不可」的思考
「出社會之後,非工作不可。」你是否也有這樣根深蒂固的觀念。如果不工作,就會認為「自己不行」,給自己貼上「沒用」的標籤。
「不能好逸惡勞,非得認真工作不可。」
「不可以偷懶,不可以怠惰,不可以休息。」
你是否也有這樣的想法?或是和別人比較的心理:「那個人做得到,我卻做不到」,因而責備自己?
這一切都是由「恐懼中誕生」的思考。
下面這些也是:
「那個人和大家相處融洽,似乎和每個人都很熟稔。相形之下我卻沒有半個親近的對象……」
「每個朋友都成家立業,也有小孩了,只有我連自己該做什麼才好,都還不知道……」
你之所以會像這樣和周遭的人相比,而陷入悲慘的情緒,都是來自你的那種「思考」。
當你就這樣鑽牛角尖,逼得自己痛苦不堪,讓問題變得更嚴重時,那種思考就會「不由自主」導出一個決定性的根本觀念。
那就是「非做XX不可」的觀念。
●「做XX比較好」的思考
「做XX比較好」其實也是一樣。
「因為對工作有利,所以最好學個語文。」
「為了將來著想,考取個什麼證照比較好。」
以這種「做XX比較好」的觀念思考時,腦中就會開始出現下面這樣的想法:
「對自己來說,該怎麼做才比較好呢?」
「為了將來著想,選哪一邊比較合適呢?」
「做哪一種選擇,自己才比較能夠發揮呢?」
以上這些想法,都是以「該做什麼才比較好」為起點的思考。
「非做XX不可」和「做XX比較好」,都是使恐懼產生的思考。
●自己的感情、意志,一切都被阻絕
「確實是很容易產生這樣的思考。可是,為什麼這樣就會產生恐懼呢?」
或許你也有這樣的疑問吧。不過,你可曾想過,當你受限於那些思考時,將自己的心情與感情置於何地了呢?
受限於思考時,你會對「想做還是不想做」、或「喜歡還是討厭」等自己的心情及情感視若無睹。甚至有些人可能連對自己的情感視若無睹,都沒有發現。
其實,這種對自我情感的視若無睹,就是產生恐懼的最大原因。
3 愈來愈害怕行動
●學語文或其他才藝,一旦開始就要「學到最後」?
還有一種想法會讓「恐懼」擴大。那就是:
「一旦決定要學,就得學到最後才行。」
學茶道、插花、日本舞等傳統技藝;參加瑜伽、跳舞、做冥想、學游泳、柔道、劍道、拳擊、太極拳等學習課程;學英語、法語、韓文、中文等語文;上電腦教室、社區大學,或是報名專門職技訓練課程。一旦開始了,你總是告訴自己:
「一定要學到最後才行。」
要是你學到一半就不學了,那時你會對自己說什麼?
「唉,又放棄了。」
「又半途而廢了。」
「明明下定『這次一定要堅持到底』的決心,為什麼就是持續不久?」
你是不是也對自己說過這些話?
最後,你是否也會這麼責備自己?
「唉,我真是沒用。」
「不管做什麼,都無法持續下去。」
●話說回來,要學到什麼程度才算OK?
那麼,你所認為的「非學到最後不可」,具體來說期間是多久?又要學到什麼地步才算高明呢?
比方說,學插花該學到什麼地步才算「學到最後」呢?學英文又該學到什麼時候才算學到最後呢?
「對自己來說,該怎麼做才比較好呢?」
「為了將來著想,選哪一邊比較合適呢?」
「做哪一種選擇,自己才比較能夠發揮呢?」
以上這些想法,都是以「該做什麼才比較好」為起點的思考。
「非做XX不可」和「做XX比較好」,都是使恐懼產生的思考。
●自己的感情、意志,一切都被阻絕
「確實是很容易產生這樣的思考。可是,為什麼這樣就會產生恐懼呢?」
或許你也有這樣的疑問吧。不過,你可曾想過,當你受限於那些思考時,將自己的心情與感情置於何地了呢?
受限於思考時,你會對「想做還是不想做」、或「喜歡還是討厭」等自己的心情及情感視若無睹。甚至有些人可能連對自己的情感視若無睹,都沒有發現。
其實,這種對自我情感的視若無睹,就是產生恐懼的最大原因。
3 愈來愈害怕行動
●學語文或其他才藝,一旦開始就要「學到最後」?
還有一種想法會讓「恐懼」擴大。那就是:
「一旦決定要學,就得學到最後才行。」
學茶道、插花、日本舞等傳統技藝;參加瑜伽、跳舞、做冥想、學游泳、柔道、劍道、拳擊、太極拳等學習課程;學英語、法語、韓文、中文等語文;上電腦教室、社區大學,或是報名專門職技訓練課程。一旦開始了,你總是告訴自己:
「一定要學到最後才行。」
要是你學到一半就不學了,那時你會對自己說什麼?
「唉,又放棄了。」
「又半途而廢了。」
「明明下定『這次一定要堅持到底』的決心,為什麼就是持續不久?」
你是不是也對自己說過這些話?
最後,你是否也會這麼責備自己?
「唉,我真是沒用。」
「不管做什麼,都無法持續下去。」
●話說回來,要學到什麼程度才算OK?
那麼,你所認為的「非學到最後不可」,具體來說期間是多久?又要學到什麼地步才算高明呢?
比方說,學插花該學到什麼地步才算「學到最後」呢?學英文又該學到什麼時候才算學到最後呢?
對於該學到什麼地步才算學到最後,如果自己內心不先定出明確的程度,只知一個勁兒地想著「非學到最後不可」,那麼不管學到什麼地步,停下來時都會感到挫折。
當然,如果你學的東西是有教程的,學完一整個教程或許就可算是「學到最後」。若目標只是學完整套教程後畢業,那麼用這個目標來鼓勵自己,並不是一件壞事。
不過,我也想請你想想,用是否學完一套教程,來當作「是否學到最後」的基準,又代表了什麼。
或許,你從來沒對這個問題抱持過疑問,可是當這樣追根究底問下去時,你心中應該也隱約有所感覺吧。
但,這和恐懼有什麼關係呢?
讓我們再深入一步,試問大家一個問題:
你是基於什麼樣的動機,選擇學習那些事物的呢?
「為了今後在公司內能接觸到更多國際化的工作,所以必須學英文。」
是這樣的動機嗎?
「因為大家都在學,我也至少該學到某種程度吧!」
「總覺得不學點什麼,好像就輸人一截了。」
也有些人可能這麼說:
「為了青春不留白,必須挑戰點什麼新事物才行。」
或者是:
「約會的時候,一定要準備好貼心的行程才行。」
就像這樣,有些人到最後,甚至連青春留不留白或約會行程,都「非得按照說明書進行不可」了。
●失敗是一定會的,害怕也是理所當然
你應該已經發現了吧!
「非做XX不可。」
「該做XX才對。」
「最好做XX。」
這一切都是我說的「思考」。而且這些思考絕非基於你的內在情感,而是來自自身以外的思考,基準也是「借來的」。
假設你把這種借來的思考,輸入並設定在你的意識電腦之中。
接著,你又將「只要決定做什麼,就要做到最後才行」的觀念也輸入進去。
要是,進行到一半時,你無法按照設定執行了……這時,你這台電腦會出現什麼文字呢?我想那恐怕會是:
「我真沒用,能力不足。」
「挑戰了好幾件事,沒有一次能貫徹到底。」
想必從你口中,還是會不由自主吐出「沒毅力、沒耐力、沒有持續性」等責備自己的話。
這未免太不合理了吧!
當然,如果你學的東西是有教程的,學完一整個教程或許就可算是「學到最後」。若目標只是學完整套教程後畢業,那麼用這個目標來鼓勵自己,並不是一件壞事。
不過,我也想請你想想,用是否學完一套教程,來當作「是否學到最後」的基準,又代表了什麼。
或許,你從來沒對這個問題抱持過疑問,可是當這樣追根究底問下去時,你心中應該也隱約有所感覺吧。
但,這和恐懼有什麼關係呢?
讓我們再深入一步,試問大家一個問題:
你是基於什麼樣的動機,選擇學習那些事物的呢?
「為了今後在公司內能接觸到更多國際化的工作,所以必須學英文。」
是這樣的動機嗎?
「因為大家都在學,我也至少該學到某種程度吧!」
「總覺得不學點什麼,好像就輸人一截了。」
也有些人可能這麼說:
「為了青春不留白,必須挑戰點什麼新事物才行。」
或者是:
「約會的時候,一定要準備好貼心的行程才行。」
就像這樣,有些人到最後,甚至連青春留不留白或約會行程,都「非得按照說明書進行不可」了。
●失敗是一定會的,害怕也是理所當然
你應該已經發現了吧!
「非做XX不可。」
「該做XX才對。」
「最好做XX。」
這一切都是我說的「思考」。而且這些思考絕非基於你的內在情感,而是來自自身以外的思考,基準也是「借來的」。
假設你把這種借來的思考,輸入並設定在你的意識電腦之中。
接著,你又將「只要決定做什麼,就要做到最後才行」的觀念也輸入進去。
要是,進行到一半時,你無法按照設定執行了……這時,你這台電腦會出現什麼文字呢?我想那恐怕會是:
「我真沒用,能力不足。」
「挑戰了好幾件事,沒有一次能貫徹到底。」
想必從你口中,還是會不由自主吐出「沒毅力、沒耐力、沒有持續性」等責備自己的話。
這未免太不合理了吧!
如果用「非成功即失敗」的說法來看,在這裡唯有做到最後才算成功,其他都算失敗了嗎?
再說,所謂「做到最後」到底是什麼?本來就沒有所謂的終點,卻要求自己除了到達那虛幻的終點之外,都不算成功、都是「失敗」,這樣合理嗎?
要是你的人生也設定在這種「思考」之下的話,你對積極面對各種事,一定會感到恐懼。
這是因為,每當你想行動時,都會不由自主產生「萬一失敗怎麼辦」的思考。
我再次強調,這種「自動產生的思考」,就是恐懼的來源。
再說,所謂「做到最後」到底是什麼?本來就沒有所謂的終點,卻要求自己除了到達那虛幻的終點之外,都不算成功、都是「失敗」,這樣合理嗎?
要是你的人生也設定在這種「思考」之下的話,你對積極面對各種事,一定會感到恐懼。
這是因為,每當你想行動時,都會不由自主產生「萬一失敗怎麼辦」的思考。
我再次強調,這種「自動產生的思考」,就是恐懼的來源。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