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位病人來看診,說他腸胃不舒服,容易便秘,但又控制不住口腹之欲;另外,又因為很會花錢,所以工作上和財務上都有很大的壓力。
我問他和父母的關係怎麼樣,他說父親是大陸來的退伍軍人,對小孩很嚴格。病人讀國中的時候,有一回跟父親起了衝突,大吵之後很想離開家,只是苦於自己還小沒有能力出走,心裡想著有一天一定要離開這個家。母親因為很嘮叨,所以病人和母親也處得不好。
一個人如果和父母關係不好,甚至不相往來,生命能量會空掉一大塊,所以容易出現不同的上癮行為,藉以填補這個空缺,例如:對食物或網路上癮、愛亂買東西,甚至可能沉迷於菸、酒、毒品、賭博。除了容易沉溺於某些癮頭,這些與父母關係不好的人,很難發自內心感到自信,常常自認無法勝任被賦予的工作,對己對人都缺乏安全感,與同儕相處也容易產生摩擦。
而父母之中,母親對個人的人際關係影響甚大。母親是孩子人生的第一個人際關係,每個人打從娘胎就與母親繫在一起,母親是人生的根本與基礎,也是生命中愛的來源。如果無法與滋養我們的母親關係融洽,那麼生命中愛的流動就會卡住,和其他人之間的關係就會缺乏愛的動力。所以必須與母親維持和諧的關係,才能有良好的人際關係。
母親對兒女的擔憂是一輩子的事,即使孩子六十歲了,八十歲的老母親還是會煩心。特別是母親成長的年代裡常常有戰亂、貧窮、饑荒等經驗,經歷過那樣生活的人,經常處於恐懼不安中,不自覺就會把不安投射到孩子身上,所以特別會叨念自己的孩子。母親念你的時候,如果用反抗、叛逆、不從、厭惡的方式回應,那只會讓母親更加不安,於是嘮叨得更厲害。下回母親開始叨念時,試著帶著感恩的心告訴媽媽:「媽媽,謝謝妳的關心,我知道妳希望我……我會好好……請媽媽祝福我,不要擔心我。」一旦母親瞭解我們有把她的話聽進去,自然就會比較安心,不會一直嘮叨。
我告訴病人,其實他很幸福,因為媽媽還活著,而且可以大聲嘮叨,就表示她體力不錯,意識清楚。我們很難讓媽媽完全不擔心,因為這是她對自己生命的投射,所以孩子愈抗拒不從,母親就愈不安、愈嘮叨。其實當孩子不抗拒,就不會感到厭煩,只要能感恩媽媽的關愛,自然就能夠喜悅地接受。
病人說每當母親嘮叨時,他除了覺得煩,也覺得生氣。媽媽常常念他在外面亂吃、亂花錢,病人總是氣得叫媽媽不要再念了。我告訴病人,他之所以生氣,是因為自己也認同媽媽的話,氣自己亂吃東西、亂花錢,實際上是自己在批判自己。這不是媽媽的問題,而是自己要去面對自我內在的課題。只有當我們認同別人的評價,心底也如此討厭排斥那樣的自己時,才會感到生氣。
至於父親對病人的期許以及嚴格的要求,背後其實是一份愛,希望病人過得好,不要承受他一生顛沛流離所受的苦,母親也是如此。我建議病人去父母面前跪下懺悔,感謝他們生養的恩情,讓自己與父母連結圓滿,這樣才能發自內心地愛自己,個人的能力才會順利地發展。
這位病人隔天發了訊息給我,說他問診完當天晚上就和老婆一起回爸媽家,陪父母看完連續劇後,突然下跪和爸媽懺悔過去自己的種種不對。起初父母有些受到驚嚇,連說病人沒有什麼不好,但在病人說明下跪懺悔的原因後,雖然父母好像還是似懂非懂,但是第一次全家人能敞開心房,在親密的氣氛中,對彼此說了許多話。很多聽到這個故事的人,都禁不住感動地流下眼淚。
父母是生命的泉源,每個人生命的能量都來自父母,當一個人討厭、懷恨或否定父母時,不可能認同自己和愛自己。否定父母就像在否定自己,懷恨父母就不免懷恨自己。
對父母感到不滿時,試著察覺是不是自己對自己感到不滿,想想自己有什麼地方做錯,然後去看看父母對我們的愛與付出。無論父母是用什麼方式表達,都是對孩子的愛。我們可以用同樣的方式和伴侶、孩子、朋友相處,能夠做到的話,人際關係自然會改善。生命的一切都是環環相扣,而對父母的愛和感恩心正是一切的源頭,當我們能夠全然地接納父母、愛父母的時候,我們才能夠全然地接納和愛自己。
- 作者: 許瑞云
- 出版社:平安文化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