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許麗雯
- 出版社:華滋出版
華麗的巴洛克饗宴──巴洛克時期(1600~1750)
巴洛克「Baroque」的原意,本來是葡萄牙文「形狀不規則的珍珠」,這是當時保守派人士對新藝術風格的指稱,原本含有輕蔑、戲謔的含意。但久而久之,「巴洛克」成為十七世紀到十八世紀中葉歐洲藝術文化的代名詞。在美術與建築的領域上,巴洛克時期展現的是裝飾華麗、雕刻繁複、充滿對比性的效果;而在音樂史上,巴洛克代表作曲家們的作品特色也有相似之處,他們的作品規模宏大、情感表現沉穩,注重輝煌、華麗與對稱性的表現。
韋瓦第、巴哈與韓德爾可說是巴洛克時期的「三巨頭」,這三位作曲家的作品讓「巴洛克風格」延燒了整個歐洲,在不停的發展和演變中,確立了時代特徵:
1. 旋律:樂句簡短好唱,大多以四小節或八小節為一個樂句,編寫樂曲時常常應用了「對位」的方法,音符與音符彼此有規律的對應,曲調簡明但變化豐富。除此之外,強弱的鮮明對比也是一大特色。當時技巧純熟的音樂家也常以即興演奏來為樂曲做豐富的裝飾,在即興的應用上,曲調與主題都能有充滿驚喜的變化與表現,即興技巧是巴洛克時期音樂在音樂史上的一大特徵。
2. 和聲:對位法的技巧也應用於和聲上,而「數字低音」則是一種新和聲的觀念,經常應用在早期歌劇的朗誦和抒情調中。作曲者在低音部標寫數字符號,這個數字是一種和弦的代碼,由大提琴或大鍵琴來彈奏數字低音之和弦,使得主旋律與低音部組織起曲子的主要架構。
3. 節奏:節奏與速度變化簡明一致,全曲由一個單純容易辨識的節奏律動來引領全曲,產生穩定和諧的音樂特色。
4. 曲式:聲樂曲方面有歌劇、輕歌劇與神劇;器樂曲則有奏鳴曲、組曲和協奏曲;應用對位法的曲式則是賦格曲,賦格使用於各種樂器和合唱的作品中,各聲部的線條彼此獨立又融合交織,輪流擔任主旋律的表現。
巴洛克時期的協奏曲是由獨奏樂器與管弦樂合奏的奏鳴曲,獨奏樂器與管弦樂群彼此有競爭、對比的效果,能突顯出獨奏者的技巧表現。
巴洛克時期的音樂注重的是對位與和諧,音樂家們用華麗而恢弘的規模來表現音樂崇高的效果,在情緒的表達上也充滿了戲劇張力,以嚴謹工整的手法清楚的傳達音樂家們的內心世界。
韋瓦第流傳古今的四季風情、集巴洛克創作技巧之大成的巴哈、還有融合了古老歐洲作曲技巧與新英國風味的韓德爾,在這三位代表性作曲家的音樂中,我們可以欣賞巴洛克時期形式與內涵兼具的音樂饗宴。
明亮開闊的古典時期──古典樂派(1750~1820)
在巴洛克時期之後,古典樂派逐漸成形了,這個階段雖然延伸了巴洛克時期奠下的基礎,但人們不再刻意強調華麗複雜的設計風格,而改成推崇古希臘羅馬時代的審美觀。因此古典時期的音樂風格,特色就是強調客觀、平衡、理性與和諧。過去刻板保守的作曲方式已經落伍了,取而代之的是更多的個人思想與新的作曲型態。
古典主義追求的是以理性的觀點建立秩序井然的結構,表現在音樂上就是風格穩健、形式嚴謹、比例對稱的作品。最常見的曲式是交響樂、奏鳴曲及弦樂四重奏。
1. 旋律:古典樂派的音樂旋律比較緊湊,樂句工整而且具有主題性,前後一問一答的對答句讓人容易掌握,具有對稱以及平衡的性質。
2. 節奏:為了講求平衡的質感,古典樂派的節奏穩定端正、單純簡潔。
3. 和聲:古典樂派的音樂和聲比巴洛克時期簡單工整,基本三和弦的使用是最常見的,數字低音則已經被淘汰。
4. 結構:以主調音樂為主,樂曲以高音部作為主要旋律線,其他的聲部則作為伴奏角色,樂曲架構十分清晰。當時在鍵盤作品中,最受歡迎的伴奏典型是「阿貝提低音」,這是一種分解和弦的伴奏法。樂章與樂章之間的速度有明顯的快慢對比。賦格與對位法已經不再是主流,但仍偶爾會出現。
5. 絕對音樂:古典時期很少有描寫性的標題音樂,音樂就是節奏與旋律的呈現,並不是為了描述其他事物,或冠上幻想式的題目,這種稱做是「絕對音樂」作品的曲名,只是單純的以奏鳴曲、交響曲、四重奏等曲式作為他們的名稱。
古典時期音樂的重心在維也納,因此古典樂派也被稱作是「維也納古典樂派」。樂器作品仍然是貴族們在社交場所的必要娛樂,宮廷作曲家們寫了許多應景的舞曲、夜曲等,而一般民眾所能參與最主要的音樂活動,則是觀賞歌劇作品的演出。
古典時期代表作曲家有海頓、莫札特與貝多芬。海頓奠定了古典交響曲的曲式和樂器,他的室內樂作品如四重奏、嬉遊曲等也十分著名;莫札特可以說是任何一個世代中難得的音樂天才,他能夠把每一種形式的音樂都寫成經典作品;貝多芬使音樂脫離貴族的統治,發展出自由的獨立性,他同時擴展了奏鳴曲式的觀念,使它更加的有感染力,貝多芬的作品主要是交響曲、協奏曲、弦樂四重奏與鋼琴奏鳴曲。
自由隨性的浪漫新視野──浪漫樂派(1820~1900)
在古典時期,音樂的曲式已經被完整的建立了,而到了浪漫時期,音樂家反而走出曲式的束縛,從拘謹中解放,試圖以個人的音樂創意展現另一番新天地。
浪漫樂派的音樂具有隨性、展現自我的特質,無論是在曲式的創新、音色的實驗、音響效果的擴張等方面,都散發著自由新潮的氣息。音樂家們開始掙脫關於宗教、科學與道德的束縛,將創作的能量轉向自我的思考與感受,這股展現個人風格的潮流蔓延了將近一個世紀,並造就許多獨奏樂器的傑出演奏家。
1. 旋律:旋律充滿個人情感的表現,具有豐富的表情。樂句的結構與長度有很大的彈性,並且注重流暢度以及歌唱性。
2. 節奏與速度:為了製造高潮迭起的音樂效果,節奏豐富而多樣化;在速度方面,演奏者可以按照旋律的表情自行加快或減慢速度,這種手法稱為「彈性速度」。
3. 和聲:和聲是表現浪漫主義色彩的重要工具,作曲家們深入研究和聲理論,不協和的音響與複雜的半音階和聲,都被自由的應用。
4. 調性:因為半音階和聲與大量的轉調,樂曲的調性常常模糊難以辨識,這種情形也促使二十世紀另一種新調性的產生。
5. 力度:為了表現情感,樂曲中常常出現強與弱明顯的對比,作曲家們對表情細節十分重視,音響層次也非常豐富。
6. 曲式:古典時期建立的曲式雖然仍然被採用,但是有許多已經脫離了原有的結構,作曲家注重的是音樂內容與主觀的表現,因此段落更加自由多變化,有許多標題音樂在這時期出現了。
「浪漫」的特徵是主觀的、新奇的、重感情的,喜歡用抒情和描寫的手法,強烈的表達個人主義或民族性。這時期的音樂作品擁有旺盛的生命力,作曲家在音樂中展現個人的才華與創造力,他們不再依賴教會與貴族,獲得獨立的經濟與社會地位,提升了社會階層,成為傑出的藝術工作者。音樂活動深入百姓的生活中,因此音樂演出的需求量大為增加,也連帶造就許多高知名度的樂器演奏家。
浪漫派的音樂追求個人的自由幻想,對新世界有強烈的憧憬,因此歌曲與詩結合、歌劇也與文學及美術結合,作曲家們對於音樂以外的刺激都廣泛的接納,並進一步將這些新奇的事物納入樂曲中,開創一個全新的音樂視野。
聽音樂會的事前準備
音樂欣賞的基本概念
一首曲子最簡單的定義,就是由音和音所組合而成。如果要再仔細研究,會發現,曲子中還有三種要素,就是旋律、和聲及節奏:
(1) 旋律
利用兩種以上不同的高度的音,製造出高低起伏、抑揚頓挫的感覺,就會產生旋律,但要將它們組合成優美的旋律,卻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
(2) 和聲
使兩個以上的音同時發出聲音,這兩種音的共鳴就是和聲,或稱為和弦。和弦有諧和與不諧和,兩種和弦的優美標準沒有一定,端看個人的喜好。
(3) 節奏
節奏是一種一再重複的固定週期,例如四季、潮水或是心跳、脈搏。音樂的節奏便是使不同種的音各有一定的演奏週期,最原始的是二拍子和三拍子,再依此衍生出四拍子、六拍子等。
音樂會禮儀
音樂廳是個正式的公共場合,要去聽音樂會時,需要注意一些事情,例如服裝、鼓掌時間、喝采方式等。只要注意到這些事情,就不會怕失禮了。
(1) 預習
在音樂會之前,最好先了解一下自己將要聽的曲目,如果有先聽過這些曲目,會對音樂的風格有更深入的了解,也會更注重細節的部分。
一般在許多音樂會的場合中所印製的節目單上都會有一些短篇的文章,提供關於當場次的音樂和作曲者的背景資料。這類的文章都會對曲子作非常詳細的分析或是作曲者的介紹。當然,在開演前要先讀一下節目單所提供的資訊,但是盡量避免在樂曲演奏時低頭讀節目單,這樣不但會造成無法專注聆聽而使樂曲成為背景音樂的損失,也是一種對演奏者不禮貌的行為。
(2) 遲到
當你決定要去聽一場音樂會,並且拿到票券之後,請先把日期、座位、演出時間等資訊記在筆記本或行事曆上,盡可能不要遲到,提早到當然是最好的。票券上會有你的座位的資訊,建議你最好先記下自己的座位號碼,找位子的時候才不會太狼狽。
一般而言,演出都會訂於晚間八點開始,因此必須在這個時間之前坐定位,盡量是開演前十五分鐘,如果想去洗手間,也比較有充分的時間。
大多數的音樂廳有規定,遲到的人要等到節目表上的第一首樂曲演奏完才能入場。更嚴格的音樂廳,甚至會等到中場休息時間才讓遲到的人進去。
有的音樂廳會在正式樂曲開始前,安排一首序曲,當音樂會一開始,就關閉所有的出入口,等到序曲演奏完,才會再度開門,讓遲到的人進去就座。
(3) 飲食
音樂會前應該吃什麼?這也是一門大學問,吃得太油膩,怕會臨時肚子不舒服,造成大家要忍受你的進進出出,而你自己也會因出去洗手間後無法再進場,而聽不到樂曲的精采部分。
所以建議大家,在音樂會前,盡量吃得清淡,或是以自己平常會吃的食物為主,不要突然大魚大肉,也不要喝含有酒精的飲料,否則吃得太飽,血液集中到胃部,或受到酒精的影響,讓你昏昏欲睡,無法集中精神。
(4) 裝扮……
(5) 噪音干擾……
(6) 中場休息……
(7) 鼓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