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窩分類

2014年12月25日 星期四

改變世界的10本書



改變世界的10本書

世界を変えた10冊の本

  • 作者: 池上彰
  • 原文作者:Akira Ikegami
  • 譯者:游韻馨
  • 出版社:暖暖書屋

    第1章 安妮的日記
     
    初版一九四七年,荷蘭
     
    弱者是別人攻擊的目標。
    唯有強者才能存活下來,
    而且絕對不會輸!
    ──安妮.法蘭克,Anne Frank(1929-1945年)
     
    一名少女的日記撼動國際社會
     
    或許有讀者懷疑,這本書怎麼會「改變世界」?我的答案是,因為它改變了中東問題的發展方向。
     
    在介紹《安妮的日記》之前,我先花一點篇幅解釋中東問題的起因。一直以來,猶太人希望能建立自己的國家,於是向聯合國提出分治方案,將巴勒斯坦分成「猶太國家」與「阿拉伯國家」兩國。此議案經聯合國表決通過之後,一九四八年五月,由猶太人統治的以色列,便在有許多阿拉伯人定居的巴勒斯坦地區建國。
     
    多年來,以色列不斷與反對其建國的周邊阿拉伯國家開戰。猶太人也跨越了當初聯合國劃分的「猶太國家」領土,佔領整個巴勒斯坦。
     
    這個舉動引發阿拉伯國家反彈,也使中東問題陷入膠著。儘管如此,由於猶太人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被德國納粹屠殺了六百萬人左右,因此,阿拉伯國家以外的國際社會對以色列的舉動並未給予太大壓力。
     
    造成這個現象的代表性人物就是安妮.法蘭克,她留下的《安妮的日記》手稿,真實描繪了猶太人當時的處境。一名懷抱璀璨未來的少女只因為猶太人的身分被奪去了性命,讓許多《安妮的日記》的讀者紛紛為她感到悲傷。就連我看完《安妮的日記》後,也無法強烈譴責以色列違反聯合國決議的行為。
     
    以色列如今依舊是個獨立存在的國家,而且也在中東地區建立了穩固地位,我認為這都要歸功於《安妮的日記》。
     
    《安妮的日記》在阿拉伯國家默默無名
     
    幾年前,我曾經在埃及開羅大學與正在學習日文的學生們交談。別懷疑,我們當時是用日文溝通。
     
    那個時候我提到了《安妮的日記》,現場竟然沒有一位學生聽過這本書。
     
    《安妮的日記》在全世界被翻譯成七十多種語言,當然也有阿拉伯譯文版,但不要說是看過,學生們根本不知道這個世界上有這本書。
  • 或許是為了向建立以色列的猶太人表達抗議,但我到那一刻才知道,《安妮的日記》在阿拉伯國家受到抵制,很少人有機會接觸這本書。我跟他們說:「或許你們一直感到很疑惑,為什麼除了阿拉伯國家之外,國際社會都站在以色列那一邊?我可以告訴你們答案,就是因為《安妮的日記》的關係。」不知道書中內容的學生們一聽我這麼說,無不大感驚訝。

    《安妮的日記》自從一九四七年以荷蘭文出版之後,也翻譯成日文譯本。

    不過那本書經過安妮父親的改寫,內容變動很大。後來出版了根據安妮手稿編輯的書,那本書也翻譯成日文版。本書引用的內文,皆出自文春文庫出版、深町真理子翻譯的最新增訂版。

    亦為芥川獎得獎作品《少女的告密》的靈感來源

    二○一○年第一百四十三屆芥川獎得獎作品,是赤染晶子撰寫的《少女的告密》,貫穿全書的重要元素就是《安妮的日記》。

    《少女的告密》這本小說是以京都的外語大學為舞臺,劇情描寫女學生們在德籍教授的要求下,背誦《安妮的日記》某段章節,在這個過程中引發出一連串故事。

    小說裡的德籍教授作風特立獨行,上課時使用的教科書是《安妮的日記》,因此班上全部都是女同學。關於《安妮的日記》,作者如此形容:「這是少女最愛看的書。」

    主角「美佳子」原先以為「安妮是一位可憐的少女,充滿浪漫情懷的悲劇女主角」。但在重複背誦德籍教授指定的段落後,她發現安妮漸漸察覺自己的身分,開始產生猶太人的自覺,這一點與她過去認知中的安妮形象截然不同。

    《安妮的日記》創作歷程

    安妮.法蘭克出生於一九二九年六月十二日,從小生長在德國法蘭克福一個富裕的猶太家庭裡。父親名為奧圖(Otto Frank)、母親是艾迪斯(Edith Frank),在家排行老二。安妮還有一個大她三歲的姊姊瑪歌(Margot Frank)。

    一九三三年一月,領導納粹軍的希特勒(Adolf Hitler)就任德國首相。

    甫上任就對猶太人展開激烈屠殺,安妮一家為了避難,於同年八月逃到荷蘭的阿姆斯特丹。
  • 安妮的父親奧圖原本在法蘭克福經營銀行,逃難後被迫放棄銀行事業,便在阿姆斯特丹開設果膠工廠。果膠是製作果醬的原料。

    好景不常,荷蘭並不是他們可以安居樂業的地方。一九四○年五月,德國入侵荷蘭,不久便佔領荷蘭。荷蘭女王和政府官員紛紛逃亡英國,接受庇護。

    納粹屠殺猶太人的罪行也擴散至荷蘭境內。

    一九四二年,納粹開始對荷蘭境內的猶太人發出召集令。一旦猶太人出面自首,就會被直接送往集中營,再也沒有生還的機會。

    同年七月,安妮的姊姊瑪歌收到了召集令,由於這個緣故,安妮一家決定再次逃亡。父親經營的果膠工廠辦公大樓的三樓與四樓之間有一間密室,他們全家便隱居在密室裡。

    在辦公室工作的辦事員米普.吉斯(Miep Gies)協助藏匿安妮一家,幫忙採買食物等民生必需品。由於書櫃擋住了辦公室通往密室的祕密通道,有些辦公室員工根本不知道書櫃後方有間密室,安妮一家就這樣掩人耳目,過起了隱居生活。

    就在安妮一家隱居在密室裡一週後,安妮父親的朋友凡.貝茲(van Pels)一家三口也住進密室避難;四個月後,父親的另一位牙醫朋友菲佛(Fritz Pfeffer)跟著加入,總計八人的隱居生活就此展開。

    一九四二年六月十二日,安妮十三歲生日時父母送了她一本日記,於是她開始養成用荷蘭文寫日記的習慣。即使展開隱居生活,還是天天寫日記。

    一九四四年三月,位於倫敦的荷蘭流亡政府,在教育、美術與科學部長的推動下開設了廣播電台,向荷蘭境內的國民宣示,戰爭結束後他將會集結戰爭期間的日記與信件,出版成冊。

    聽到這個消息的安妮立刻決定重寫日記,以過去寫好的日記為基本資料,並以將來出版為前提重新編寫。甚至還決定好將來出版時,書籍名稱要命名為《密室》。之後出版時也實現了她的心願,使用了這個書名。

    《安妮的日記》原名是《密室》。這本日記共有兩個版本,一個是原本的日記;另一個則是為了出版而撰寫的版本。
  • 話說回來,安穩的隱居生活並沒有過多久。一九四四年八月四日,武裝親衛隊與祕密警察(蓋世太保)接獲密報,逮捕了安妮一家並送進集中營。

    安妮從十三歲寫到十五歲的日記就此中斷。

    安妮一家遭到逮捕帶走後,藏匿他們的米普.吉斯發現了安妮的日記。多虧安妮藏得很隱密,我們才得以看到這本日記。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