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孩子的心:兒童精神科醫師媽媽培育孩子堅強心靈,解決情緒問題Q&A
児童精神科医ママの子どもの心を育てるコツBOOK -子どもも親も笑顔が増える!
- 作者: 白尾直子
- 譯者:Natsumi Cheng
- 繪者:Morinaomi
- 出版社:大好書屋
培育孩子的內心
Q1「培育內心」是什麼意思?
「心」到底是什麼?雖然在醫學上難以定義,但或許可把「大腦」這個器官的所有功能、表現集合起來,稱之為「心」吧。大腦能思考事物、感受情緒,形成每個人的特質;除此之外,解決各種問題、運用語言、感受視覺‧聽覺、協調身體進行各種動作,也跟心跳、呼吸、調節賀爾蒙等生命維持有關。以上所有作用,都是「內心」的一部分。也就是說,所謂的「培育內心」,就是讓大腦的運作更加發達。
就跟身體一樣,孩子的腦(內心)在爸媽沒有特別意識之下,也每天一點一點持續不斷地成長。雖然大腦基本的神經網絡,在孩子出生時就已經大致定型,但幼兒期的經驗,卻對網絡的細微調整有很大的影響。這是因為大腦在處理人、物、環境等「周遭情報」,與感覺、心情等「內部情報」時,愈累積處理經驗,神經網絡就會愈發達。
譬如說,視力尚未發達、還不會自行翻身的嬰兒,只能獲得少量的「周遭情報」,對「內部情部」的了解也還不足。但只要爸媽好好地照顧他,確實回應他的每一次發聲或笑容,他能得到的「周遭情報」便大為增加;同時,「內部情報」也因為與他人的互動而逐漸增加。相反地,爸媽與幼兒的交流不良(不夠)時,也會阻礙孩子日後的語言發展、人格形成與建立社會性等機能。
總而言之,雖然孩子的內心會自然成長,但為他打造一個能累積更多經驗的環境是父母的責任。而與孩子最親近的爸媽,在培育孩子內心時也扮演了最重要的角色。
A為孩子打造能累積更多美好經驗的環境,能幫助孩子的大腦發育。
Q2具體來說,該如何「培育孩子的內心」呢?
「培育內心」,最基本的就是「回應」孩子的行為與動作。所謂「回應」,就是接收對方的訊息並回饋反應,其中包含了回答孩子的問題(或幼兒發出的聲音)、與孩子相視而笑、支持孩子想自己挑戰新事物的心情、察覺孩子生病的跡象並照顧他……
- 根據文獻,「回應」可分為以下三個步驟。
步驟1觀察:養育者觀察孩子所發出的訊息
(如觀察孩子的動作、聲音、情緒等)
步驟2解釋‧翻譯:養育者正確地解讀孩子所發出的訊息
(如判斷孩子的焦躁是因為疲累?還是生病的跡象?)
步驟3行動:養育者盡快採取有效且具一致性的行動,滿足孩子的需求
(如發現孩子累了,就讓他休息)
對孩子來說,自己所發出的訊息能被接收、理解,並得到「回應」(需求得到滿足),會讓他覺得「自己是受重視的」;如此一來,孩子與父母間就會產生「基本的信賴感」,孩子內心也會萌發「自己是有存在價值的」這種「自我肯定感」(自尊感情),才能安心地走上自立的路。而這種基本的信賴感與自我肯定感,是孩子能走過漫長人生路最重要的元素。在此,我要舉出三種最基本、父母不能忽略的「回應」。
1:回應孩子想撒嬌的心情
接受孩子「想撒嬌」、「想消除不安」的心情(依附行為),建構親子間的依附關係。舉例來說,孩子來對你撒嬌,或是哭泣時,就溫柔地問他「怎麼了呀?」並摸摸他的頭。擁抱孩子之類的肌膚接觸也很重要,最近的研究指出,大腦的「腦島」同時掌管了生理所感受的溫暖及心理感受到的「溫暖」、「信賴」。因此,讓幼兒經常感受父母的體溫,對培育孩子內心也有助益。
隨著孩子成長,對父母撒嬌以消除不安的行為也會減少,但「當我不安時爸媽會守護我」的這種信賴感,在孩子往後的人生中意義非凡。在與他人、外在世界建立關係時也有很大的幫助。
2:回應孩子想自立的心情
孩子「想要自己做」的心情,是他邁向自立的第一步。所以除了危險的事情之外,希望爸媽能盡量讓孩子自己挑戰。剛開始孩子會因為無法得心應手而感到挫折、沮喪,也可能因為失敗而哭泣;他可能會因為不安而說「我不要做了」,也可能不停地重來直到自己滿意為止……對忙碌的父母而言,或許會覺得孩子「明明就還做不到」而感到焦躁,然而,在時間允許的情況下,還是請尊重孩子的步調,因為讓他自己挑戰是很重要的。通過某個新挑戰的「成功體驗」能培養出孩子的自信,並提高孩子的自我肯定感。
- 3:回應孩子想說的心情
孩子說話時,要仔細聆聽。適時以「這樣啊!」回應,能讓孩子感受到來自爸媽的共鳴,或詢問孩子「你是說○○嗎?」來展現對他的關心,也能加深親子間的信賴感。最重要的是,不要打斷孩子的話,然後單方面地開始說話,或硬要孩子接受自己的建議。就算孩子沒辦法說得很流暢,也要盡可能地等待他說出下一句話,並適當運用「然後呢?」來誘導孩子繼續說下去。如果孩子無法順利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情緒,不妨以「你覺得很難過喔!」之類的話,代替孩子說出他的心情。對孩子來說,把自己的心情或想法用言語表達出來,是一個相當大的挑戰;就這層面來看,讓孩子有「我能確實傳達意思」的成就感是非常重要的。
其實,從孩子出生起,就要開始培育他的內心。培育的方法雖然會隨著年齡增長而有所不同,但建立依附關係與基本信賴關係、提升孩子的自我肯定感,不管到孩子幾歲都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因為某些狀況,而無法在幼兒期建立起依附關係或基本信賴關係也不必太緊張;畢竟,不管到幾歲,孩子都渴望著爸媽的關愛。
A以「回應」建立依附關係與基本的信賴關係,培養孩子的自我肯定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