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青春期的孩子不再接近父母?怎麼辦?
【偉文爸爸】
很多家長在親子互動中很挫折也很困惑,明明孩子小時候很貼心很可愛很黏父母,怎麼一轉眼就變得那麼「酷」,不甩大人?
看孩子跟朋友在電話中談得興高采烈,好不容易等到他們掛掉電話,家長小心翼翼地去搭訕:「剛才跟誰在聊天啊?有什麼有趣的事嗎?」結果卻只換來二個字:「沒事。」然後就轉身進房間,丟下一臉尷尬的父母。
父母必須接受一個事實──隨著孩子進入青春期,同儕的影響逐漸超過父母親。甚至有許多研究指出,孩子的社會化與價值形成主要來自於同儕團體,而不是父母親,因為孩子進入青春期之後會發現,父母長輩與他是不同「群」的人,孩子的認同感來源與被群體接納的本能需求對象,是跟他同年齡同世代的朋友。
這也是父母的夢魘,擔心孩子長大後交上壞朋友,染上了壞習慣,而毀了一輩子。
因此,如果還來得及的話,父母應該趁著孩子還在幼稚園或小學階段,他們還願意跟我們出門,也樂於由我們安排他們的生活細節時,想辦法利用周休假日的家庭旅遊、平常的居家生活或下課後的課外學習,邀約與孩子同年齡的孩子一起玩耍與學習,讓孩子擁有一群一起生活、一起成長的好朋友。
這是多年來我一直在提倡的共學團體,團體的成員大約四到七個人。我自己是從孩子念幼稚園起就幫她們建構二個共學團體,這些孩子的成員來自鄰居、親戚、同事或社團,只要家長的教養觀念與我們相同,以及孩子的本質不錯,我們都會想辦法將孩子們湊成堆。
當孩子有一群(或兩群)共學玩伴,不只學習的效果會很好,以後上了中學,其他的附帶好處才更加珍貴。
首先談到學習效果。孩子與好朋友們一起上山下海做課外探索絕對是人生最棒的回憶;至於課業的學習,大家可以一起請家教,一起學某種才藝,因為是好朋友,大家會互相切磋砥礪,也因為與好朋友在一起,整個學習過程會更加有趣,更加令人期待。
第二,孩子上了中學後,萬一與班上同學處得不好、被霸凌或排擠,這種情況對孩子內心的傷害非常大,但家長又往往無能為力。若是孩子平常在生活中就有一群好朋友,那麼他即便在班上與其他同學格格不入,都不會造成太大的心理傷害。而且往往因為孩子已經有好朋友,有相當多的人際互動經驗,在班上也會有相當的自信,自然能與同學處得不錯。
最重要的是,如果孩子的好朋友我們都認識,不就不必再擔心他被朋友給帶壞了嗎?而且我們許多想跟孩子交流的訊息、價值觀或影響力,也可以透過這群我們熟悉的共同團體婉轉擴散出去,不會給孩子太直接的壓力。
孩子學習的主動性、團隊合作力,都可以在良好的共同團體中養成,而且這群父母從小一起看到大的孩子們,有共同的回憶與經驗,這些都是父母與孩子生命成長中相當寶貴的資產啊!
【A寶】
申請大學的過程就像玩一場賭博遊戲,要先努力掙到入場門票,接著要算機率靠運氣,讀書、考試、考學測、等成績、申請、準備備審……,這一路上我們受到很多的鼓勵與協助。一申請上大學,就象徵著中學生活的結束,我們決定辦一場分享會,分享中學生活,希望透過這個方式,將我們接收到的許多關愛分享出去。
我們在臉書預告將與C寶一起分享,大家無不好奇C寶是誰,難不成我們有個神隱的三胞胎?C寶其實是從小和我們一起長大的玩伴,彼此的情誼一直延續到現在。我們常開玩笑說,我們不只有C寶這個無敵好友,也有D、E……G寶呢!我們很幸運能年紀輕輕就擁有「老友」,這些好友不僅與我們一起度過無數歡笑時光,也常在我們陷入困境時伸出援手。
這樣特別的緣分讓我深深體會到,建立一輩子的友誼絕不是一起喝喝下午茶、打屁聊天或一起讀書就能做到的,而是要有「一起去完成某件事情」的經驗。高一時,我們與CD寶參加崇友基金會舉辦的公益旅行,我們要自己設計企劃書、聯絡服務單位及規劃旅程。一路上,發生了無數麻煩事,迷路、掉錢,更慘的是不停吵架,但也因此更瞭解彼此,重新打造友誼的磐石。高二時,和班上同學一起寫小論文,我們針對議題討論觀點。因為要一起寫出論文,過程中不同的意見讓我們更瞭解彼此,也因此成為非常要好的朋友。
這些經驗使我深深體會到一同休閒玩樂可以成為好友,但只有一起經歷一些刻骨銘心的努力過程,才能成為生命中的摯友。
【B寶】
爸媽的朋友一籮筐,因此,我也超級幸運,從小到大常常被叔叔阿姨們團團圍住,或摟或抱或捏,受到源源不絕的關愛和照顧。他們更在我的成長過程中給予我許許多多的幫助,從小時候援助衣服棉被,到升學途中找老師找補習班,甚至是考大學前的方向指引,都有他們的溫馨相助。爸媽能活得很快樂,無疑是因為有一群摯友相伴,每次看他們聚會時笑得那麼瘋、那麼真誠,我也深刻體會到,「朋友」會是我們快不快樂的最重要原因。
現在交友實在是太容易了,在臉書隨便一鍵敲下去,就能加為好友。好友人數可以在短短幾秒內破百,感覺聲勢浩大,實際上能有一、二個真心真意的知己就算是幸福了。
過年時,爸媽總會特地親筆寫卡片給朋友,也一再提醒我們除了臉書要不定時更新動態,以免和朋友失聯了,最好定期寫信和朋友保持聯絡。真實卡片的重量、信紙的觸感遠遠比晃眼而過的訊息更令人感覺真誠!在生活中的點滴小事裡,爸媽常暗暗從旁叨念叮嚀,雖然科技讓生活更便利、看似更精彩,但是永遠別忘了很多事情是虛擬世界辦不到的,很多情感是需要真實接觸才能深刻的。
【教養,就趁現在】
1.父母必須接受孩子進入青春期後,會開始不把父母當成和自己同一群的人。
2.讓孩子有自己的共學玩伴,不只能提升學習效果,也能預防霸凌的傷害,並學習團隊合作;父母想讓孩子接受的觀念還可透過團體傳播,而不會給孩子太直接的壓力。
3.想建立一輩子的友誼,要有「一起努力去完成某件事情」的經驗。
4.想維持友誼,得時常交流近況,並靠寫信等真實接觸傳達關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