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朴雄賢
- 譯者:葉雨純
- 出版社:圓神
自尊
Self-esteem
「要教給孩子些什麼才能讓他們變得幸福呢?」
某天在聚餐場合上突然被問到這個問題,提問的是一位已為人母、育有一個五歲男孩的後輩。當下我沒什麼想法,酒杯放下後思考了一陣子,要教孩子什麼才能讓他們變幸福?影響幸福最重要的因素是什麼?散會前腦中突然浮現出答案:幸福生活的基礎正是「自尊」。於是我對她說:
「對於剛才的問題,如果只能選一個答案,那麼我的答案是『自尊』。重要的價值觀有很多,我認為自尊是其中最基本的,擁有一顆尊重自己的心,在任何狀況下便能夠變得幸福,不是嗎?」
自尊,即尊重自我,了解到自己的重要性。這份價值觀的有無,會造成非常大的差異,以下舉幾個例子來證明。
每當冷風開始凜冽之際,我就會懷念起舊家附近的烤餅店,一個五百韓圜、五個兩千韓圜,好吃得不得了。老闆很開朗,給人一種非常樂在工作的感覺,不管客人多還是少,喊出的「歡迎光臨」永遠充滿活力,我很喜歡老闆散發出來的感覺,因為在寒冬裡要保持如此活力在戶外工作是相當不容易的,他對現在的地位、正在做的事、現狀的滿足程度不言而喻。每當買烤餅時,我心裡都會想著:老闆一定是個很幸福的人。
談自尊怎麼會說到烤餅店的老闆呢?懂得自我尊重的人即使是賣烤餅也能感到幸福、沒有自尊的人賺了幾百億也可能會走上不歸路。這個比喻雖極端,但卻是不爭的事實。「Amor fati」意為熱愛命運,熱愛自己命運的人跟自怨自艾的人,生命的結局一定很不同。
Memento mori, Amor fati
Self-esteem
「要教給孩子些什麼才能讓他們變得幸福呢?」
某天在聚餐場合上突然被問到這個問題,提問的是一位已為人母、育有一個五歲男孩的後輩。當下我沒什麼想法,酒杯放下後思考了一陣子,要教孩子什麼才能讓他們變幸福?影響幸福最重要的因素是什麼?散會前腦中突然浮現出答案:幸福生活的基礎正是「自尊」。於是我對她說:
「對於剛才的問題,如果只能選一個答案,那麼我的答案是『自尊』。重要的價值觀有很多,我認為自尊是其中最基本的,擁有一顆尊重自己的心,在任何狀況下便能夠變得幸福,不是嗎?」
自尊,即尊重自我,了解到自己的重要性。這份價值觀的有無,會造成非常大的差異,以下舉幾個例子來證明。
每當冷風開始凜冽之際,我就會懷念起舊家附近的烤餅店,一個五百韓圜、五個兩千韓圜,好吃得不得了。老闆很開朗,給人一種非常樂在工作的感覺,不管客人多還是少,喊出的「歡迎光臨」永遠充滿活力,我很喜歡老闆散發出來的感覺,因為在寒冬裡要保持如此活力在戶外工作是相當不容易的,他對現在的地位、正在做的事、現狀的滿足程度不言而喻。每當買烤餅時,我心裡都會想著:老闆一定是個很幸福的人。
談自尊怎麼會說到烤餅店的老闆呢?懂得自我尊重的人即使是賣烤餅也能感到幸福、沒有自尊的人賺了幾百億也可能會走上不歸路。這個比喻雖極端,但卻是不爭的事實。「Amor fati」意為熱愛命運,熱愛自己命運的人跟自怨自艾的人,生命的結局一定很不同。
Memento mori, Amor fati
去年夏天曾到巴黎出差,工作結束時偷閒去了蒙帕納斯公墓。此地是許多法國文學界名人如:現實主義作家莫泊桑、詩人波特萊爾、作家兼思想家沙特等人的長眠之處,當時我特別去到沙特的墓前。沙特的伴侶是法國存在主義女性作家、思想家、社會運動家的西蒙.波娃(著有《他人的血》《第二性》等名作,被譽為女權運動先驅者。與沙特結婚後仍維持自由的戀愛關係,各自擁有情人),兩人同葬一墓。在墓前,可見到世界各地旅客的到訪痕跡,對於這些留下旅途車票與信箋的人來說,應該死而無憾了吧!
站在生存與死亡共存的景色前,我把寫著「Memento mori」的訊息附上沙特墓碑照片,傳給在《書是斧頭》書中提及的比我年輕的「小老師」李元亨。「Memento mori」是拉丁文,意為記住死亡,西洋畫中很常出現骸骨的畫面,大概就是在提醒我們,活著的同時不要忘記死亡吧。之後,小老師回傳給我這句話:「Amor fati」(熱愛命運)。
這種態度跟自尊很像,不管在什麼位置、身處何種命運,都必須要尊重自己。然而談論自尊的人很多,維持自尊過生活的人卻少之又少,擁有自尊真有這麼難嗎?
我的標準在哪?
我認為自尊的最大阻礙應是教育。韓國的教育並沒有針對孩子的特點設立不同的標準,必須遵循固有的框架,進入名校、以升學為目標、考上好大學、找份好工作、當個讓媽媽開心的好孩子⋯⋯這就是我們的教育。說白一點,標準不是「我自己」,而是要跟媽媽朋友的小孩相比。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魅力,一味的與別人相比,就無法展現出自己的特點,更遑論「熱愛命運」呢?
然而從小接受這種教育的我們,害怕「跟別人不同」,無法想像自己跟既定的標準不同,脫離隊伍就會感到不安。別人是怎麼過的?我能否跟別人一樣?明明是「自己」的人生,卻無法走自己的路。我們是不是早已習慣順從旁人的「眼光」,而忽略尋找「自尊」?
舉個例子,有位在美國出生長大的後輩第一次來韓國時覺得「很可怕」,因為路上的人都有著相似的容貌、頂著一樣的髮型、穿著同款的衣服,大部分女性都穿著當時最流行的靴子,好像出自同一個生產線。我也曾有過類似的經驗,所以完全理解這種感受。
有一次我開車到某大企業的停車場,突然覺得很恐怖。五十多名的主管級人員都配有相同的汽車,公司大概是知道同樣職級的員工若有差別待遇會引發爭議。因此那天我在停車場看到五十部以上的相同車款一字排開,至今仍相當難忘。
身處這樣的社會,真的能找到自尊嗎?在跟別人稍有不同就會感到莫名不安的環境下,想要帶著自尊生活必須要不斷地努力。倘若沒有自尊,就算考上第一志願的首爾大學、賺進百億,都不會感到幸福,重點不是學歷多高或賺了多少錢,而在於標準是來自別人抑或自己。
歷經兩年在紐約的求學生活,一九九八年回到韓國後,出版了《我嫉妒紐約》這本書,價格很實惠,也不會太厚,非常適合拿來墊熱湯(笑),搞不好現在就有幾個朋友這麼使用它。以下是這本書的部分內容。
女孩一定要有女孩樣嗎?
如果大腦裡有專門區分左右邊的區塊,我的那一塊一定不健全。開車時沒有特別用心的話,聽到右轉就會莫名其妙地左轉,反之亦然,所以我老婆都用「拿筷子的那邊」「不是拿筷子的那邊」來提醒我,但好像也起不了太大的作用。不只是左右,我也有過在地鐵站上上下下三、四次找不到出口的經驗,方向感真的很差。
美國的路很好找,號稱只要有地圖與住址就一定可以找到,但對於我這種人來說,找路就是一個「迷宮遊戲」,常要問兩、三次路才能順利找到,幸好被我問路的人都很親切,而且都能很明確地告訴我方向。說也奇怪,美國人就像是內建地圖在腦海裡似的,指路明確到不可思議,例如他們會說:「約一.五公里後在第二個十字路口左轉,經過三個停止標誌後右轉,遇到有紅綠燈的十字路口再左轉就可以看到了。」如果是在韓國的鍾路附近問人「市政廳怎麼去」,他大概會把手伸得很長,指著遠方跟你說:「往那邊走。」東西方人的腦部構造應該大不同吧。
某大學教授曾用異質文化與同質文化來說明美國人與韓國人的差異。美國人的前提是「你跟我想的不一樣」,因此盡可能給予客觀的情報;反之韓國人則認為「你跟我想得差不多」,所以當我說「往那邊走」的時候,是覺得對方當然也能夠馬上聽懂「喔,原來是那邊啊」。美國是民族大熔爐,而韓國是單一民族的國家,用這種觀點來看便不難理解上述的差異。
走在街上最能感受到美國的異質文化,街上的人有著不同的膚色、穿著不同的衣服、說著不同的語言,沒人會在意誰來自不同社會,大家都各有想法、各有各的生活方式。也因此在紐約街頭可以看到各式各樣不同種類的人,寒冷的冬天路上有穿著短袖的人,也有西裝筆挺且踩著直排輪鞋穿梭在車道的人、剃光半邊頭髮的人、戴著耳機自言自語的人、在嘴唇上打洞的人、化妝的男人、理男生頭的女人等等,街上充斥著在韓國一定會引來異樣眼光的各種人。
有位韓僑朋友在紐約完成學業後,進入韓國企業工作,在首爾生活三年,他的經驗跟我在美國的經驗完全相反。他形容:韓國針對性別與年齡有不同的箱子,屬於哪個性別、哪個年齡的人就要進入哪個箱子過生活。
例如,二十歲後半的女性,專屬的箱子上寫著「結婚」「要像個女孩子」;五十歲男性的箱子則寫著「具有一定程度的社會地位」「週末要打高爾夫」;三十歲後半的男性是「職位至少要課長級以上」「結婚並育有兩個孩子,最好是一男一女」,要是只有孩子或是結了婚沒小孩,都會引來周遭人好奇或擔心的異樣眼光。韓國人就像是按照既定框架在過活。
不可否認,這些框架都是符合該年齡與性別最普遍也最合適的標準,透過既定框架生活也確實可以得到幸福與安定。但是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不就代表沒有機會可以經歷框架外的世界嗎?有多少可能性就這麼無端被剝奪?是不是二十歲當上教授或是六十歲的大學生等勇於嘗試新想法的人都必須被埋沒呢?
「女孩子力氣怎麼會這麼大?」是韓國社會上經常出現的話,難道力氣大的女孩就該放棄這種天賦嗎?
偶爾也該丟掉框架好好思考一下,成功的人一定要坐在轎車後座嗎?大學生一定就是二十幾歲嗎?上位者一定要表現權威嗎?女孩一定要有女孩樣嗎?
現在的社會沒有箱子了嗎?不,我們還是活在各自的箱子中,二十歲的箱子、三十歲的箱子、四十歲的箱子,只要跳脫出箱子,過年過節就會遭受到拷問、周遭親朋好友的關心、被指責人生失敗。生活在這個無法接受不同標準的社會中,也難怪自尊的種子很難發芽。
聽聽在美國跟在韓國接受教育的經驗談吧!不久前我為了報紙的專欄,訪問了世界級裝置藝術家徐道獲,我詢問他關於美國跟韓國的不同,他這樣回答:
「我在羅德島設計學院上的第一堂課是『攝影1』,原本以為是基礎攝影的入門課程,沒想到一上課老師發給每個人一張紙和一支蠟筆,兩人一組不限定主題要我們互相溝通,條件是不能說話!我的同伴把紙丟在地上用腳踩,表現出生氣的樣貌,而我則是在紙上鑽一個洞,在後面那張紙上作畫,用洞裡的世界表達這堂攝影課顛覆了我對攝影課的想法。事後老師告訴我們,將來我們是透過視覺語言與世界溝通,所以透過這樣的方式來上課很新奇,也帶給我很大的衝擊。
「一堂課結束後大腦就像是被充分按摩過一樣,同樣的課程若是換到韓國的話,助教點完名後,老師通常會上台指著圖片說『這裡稍微淡一點、按壓一下、看來更生動點』,台下學生就回答『好』,大概只會用這樣的方式來上課。因此我認為造成美國跟韓國的差異就來自於教育。」(摘自《京鄉新聞》「『家中家』:為什麼賈伯斯會崛起」)。
他認為最大的差異是,美國教育讓學生挖掘「內心的想法是什麼」,韓國則是告訴學生「內心該放什麼想法」。也就是說,韓國的教育不像美式教育那樣設定好標準要你去達成,而是直接告訴你內心的想法應該是什麼。
我在紐約念書時也有同樣的感受,他們對我這個經過社會歷練、坐在課堂上第一次上設計課的三十六歲大叔讚美不已。老師也會把學生完成的作業貼在牆上,不斷說著這些作品有多優秀,好像不讚美就會很難受似的,當然也會詳細解釋作品為什麼好、好在哪裡,也因此學生總是很樂於做作業,甚至搶著坐前面的位置。
韓國的教育呢?是否有尊重學生內心的想法?似乎沒有,我們求學時總是被指責缺乏什麼、被要求應該要怎麼樣。稱讚可以培養人的自尊心,然而韓國的教育不會稱讚你特別擁有的才能,若大家都有、你卻沒有,則會遭受責備跟異樣眼光。我們太習慣把重點放在別人身上,看著別人的眼光過活;自尊則是把重點放在自己身上,跟著自己內心的想法走。
前陣子,一位準備跳槽到另一間公司擔任創意總監的後輩來找我,面試在即的他看起來非常緊張,於是我跟他說:「公司面試你的同時,你也在面試那間公司,你要考慮:這間公司可以為我做什麼、公司有我的位置嗎、公司會因為雇用我而獲利嗎。公司需要人、人也需要工作,雖然以雇傭角色來看,公司還是占上位,但是為了打贏這場仗,一定要想清楚『我的主張』是什麼。」
再舉另一個例子,我任職的廣告公司一年會舉辦兩次名為「儲備廣告人實務參與企畫」的活動,招募對象是對廣告有興趣的大學生,在業界算是相當有名氣的活動,每次都吸引眾多優秀人才報名,也因此進入門檻變得很高。某次演講後一位年輕人向我搭話,說他有報名這個活動,很直接地問我:「貴公司需要什麼樣的人?」我回他:「不要去管公司想要什麼樣的人,只要告訴我們你是多特別的人。」內在有什麼才是最重要的。
換做是我,我會把重心放在「如何展現自己才能夠受到矚目」,不會去看去年的考題是什麼,唯有這麼做才能一步步地挖掘自我。拋開外在標準,聆聽自己的內心,建立自尊吧!可能很多人會沒自信,不確定堅持自己的想法是否真能成為一個了不起的人,我也是如此,但是千萬記得,我們比自己所想像的更有力量。
把內心的點串連起來就是一顆閃亮的星
精神醫學專家鄭惠臣(音譯)博士曾說「所有人都是不完美的完美」。沒錯,世界上沒有完美的人,最強企業的首腦、名門學府的校長,甚至總統,沒有人是完美的,只是因為職責跟職位使他們看來完美,這些人只是展現出優點的放大,而大多數人則是顯現缺點的放大,差異僅此而已。每個人都有很多缺點,我也不例外,但沒有誰只有缺點沒優點,一定要認同自己的優點。我很喜歡「即使⋯⋯還是要」這個句型,即使我有很多缺點,還是要尊重自己,承認自己的缺點並不代表必須受這些缺點所支配。
不要認為自己沒前途,所有人都是不完美的完美,教授、父母也常有無法遵守的約定,大家都是「人」,難免都會下了決心又再度反悔。我能理解因為經常出錯所以認為自己不如人,但不要因為這樣就放棄,「頓悟」是了解某一事物的本質、「漸修」是漸次修正,人生會因此展開嶄新的一頁。
舉個實例,鄭惠允(音譯)在《旅行,或是像旅行一樣》書中提及的姜判權的經歷,就非常符合上述「自尊」的故事,下面簡單介紹書中的內容。
姜判權是撰寫《樹木列傳》的樹木博士,這本書用人文角度解析樹木,是本相當好的書,我也是透過這本書才知道《樹木列傳》與樹木博士的生平。
姜判權是名很成功的學者,生長在慶尚道某個落後村莊,當他還是個小學生時,跟其他同學一樣,放學後的工作就是砍柴,每天清晨公雞一啼就要走四公里路出門砍柴。大學就讀啟明大學史學系,並不是因為喜歡歷史,單純只是因為「科系名稱的字數少,填志願的時候貪方便才選了史學系」,也就是說他對念書根本一點興趣也沒有。
姜判權在大學時期曾沉迷於古典樂,在這之前他認知的音樂只有演歌,在農田裡工作時會把收音機掛在桿子上插在田裡,一邊聽歌一邊幹活。某天他大哥買了部留聲機回來,同時購買的唱片中有一片貝多芬的黑膠唱片,從此便沉迷於古典樂中無法自拔。愛音樂比愛讀書還多的他夢想成為記者,但出身於地區大學史學系的他卻總是不得其門而入。
雖下定決心要找其他工作,卻連要找什麼樣的工作都不知道,不得已之下(據他自己的說法,是除了死之外的最後一個選擇),他選擇繼續念研究所。剛開始研究所的論文題目設定為「洋務運動時李鴻章的外交政策」,但與外交政策相關的論文都是英文、法文、俄文等艱深的外交文書,不讀根本無法完成論文,於是他遭遇到了瓶頸。聽到這裡,是不是疑惑他的生活跟我們有什麼不一樣?差異在哪?
後來他決定更換論文題目,此時突然想到自己曾是農夫,如果改成寫農業相關的論文,應該可以順利一點吧!於是他把題目改為「中國的農業史」。
從這一刻起,他的人生開始變得很不一樣。更改論文題目後,他突然覺得念書很有趣,求學的十年期間總是帶兩個便當整天待在學校念書。他一九九五年更改題目,一九九九年八月完成論文,取得博士學位。之後他的人生就一帆風順了嗎?不,他在念書期間積欠了許多學費,想當大學教授還差很遠,國高中老師的空缺也寥寥無幾,結果取得博士後還是找不到工作,有整整一年,他甚至每天爬上八公山,思索著到底寫小說還是寫詩好。
某天他在書店偶然發現了《槲樹鬥爭記》這本書,雖然跟所學沒有任何關係,但看完後覺得很有趣,腦中浮現「就連樹木都如此,我怎能坐以待斃」的想法,從隔天起便開始研究啟明大學裡的樹木,拿著樹木圖鑑一一比較,遇到負責園藝的行政人員也認真詢問、增加知識,把大學裡的每棵樹都記錄下來,醉心於研究樹木的史學家開始執筆《樹木列傳》《孔子的樹、莊子的樹》等人文作品。
他並沒有忽視內心的想法,他回歸於初衷,找出自己最拿手的部分跟外在標準做呼應,將內心一個個小點連結成為一顆閃亮的星。他現在是啟明大學史學系的教授。
如果他念的是首爾市中心的高中、畢業於首爾大學,他會對農村感興趣嗎?他會這麼懂樹木嗎?想必很難吧!之所以能走出自己的路,正是因為他知道自己擁有什麼,他記得自己走過的每一條路。
不要忽略自己走過的路,這就是人生。在哪裡出生?生長在什麼環境中?每個人都有不同的人生,也會有不同的機會,「Amor fati」,熱愛自己的人生,人生沒有正統的教科書,認真過每一天就能發現某些優點正在生根,看似毫無意義的點也可能在某個瞬間成為一顆耀眼的星星。不要跟隨既定的光芒,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點與自己的星星。
姜判權就是最好的例子,不放棄自尊,充分了解自己所擁有的,因為不放棄,所以能夠成為耀眼的星星。能夠戰勝自己人生的力量就是自尊!勇於做自己想做的事,這就是答案。漫無目的跟從那些自己沒興趣也不拿手的事情,絕對不會有好結果的。
李舜臣將軍利用水位在閑山大捷中一舉獲勝(編按:李氏朝鮮時期名將李舜臣,於一五九二年時曾利用水位變化,在閑山島的海戰中成功擊退日軍),我們的人生是否也會出現助一臂之力的水勢呢?人生不會重來,也沒有「前車之鑑」,不管是什麼樣的人生都一定有機會,我們該做的就是跟這些人一樣好好把握以及好好準備。去思考希望別人怎麼看自己、跟別人有什麼不一樣、聽完樹木博士的故事有什麼啟發,找出自己擁有的武器,相信一定能會為你贏得人生的勝利。
Be Yourself!
Be Yourself,做自己,是我常跟女兒說的話。現在讀大學的女兒小時候害羞到不太敢跟別人說話,當時我每天都跟她說:「Be Yourself,你就是你。」不用想跟別人一樣,做自己就好。每個人都是一顆未爆彈,發現雷管的瞬間就會產生強大的爆發力,找尋自尊,尋找屬於自己的雷管吧!
野餐時總會覺得別人坐的那塊草皮更加翠綠茂密,自己選的這塊好像特別稀疏,其實別人也是這麼想的!從遠處看過來,自己選的這塊也是翠綠茂密。資優生沒有煩惱嗎?乖孩子真的如此完美嗎?從自己的角度來看才能知道答案。當個自己找答案的人,而不是聽別人答案的人!與眾不同不是錯。
「與眾不同」跟「錯誤」不一樣(譯註:韓國口語上常用「錯誤」這個單字來取代「不一樣」,用法上其實是錯的,但越來越多人使用漸漸演變成習慣用法。),想法相異並不代表其中一方的想法是錯的。話語是由思考支配的,習慣這麼說,你的想法可能從某個瞬間開始就會演變成「跟我不一樣是錯的」。26頁中介紹的廣告就是用這樣的概念去製作的,裡面涵蓋了這堂課想跟大家說的話:牢牢抓著自己的標準過人生。
全羅南道海南郡的大興寺從新羅時代就建立,寺中枕溪樓的柱子並未用一般技法修成下粗上細,而是以樹木原本的彎曲模樣直接拿來做成柱子,實地走訪真的很壯觀,看著歷經一千五百年歲月的柱子,我腦中閃過好多想法:多希望我們的社會和這根柱子一樣,多希望人們能不經削減整修呈現出相同面貌,而是能成為擁有各自面貌、不同生活的個體。
美國知名歌手小甜甜布蘭妮有一首歌叫〈What U See〉,其中傳達的意境跟大興寺的枕溪樓很像,節錄歌詞如下:
What you see is what you get(你看到的就是你所得到的)
This is me hey you(這就是我)
If you want me don't forget(你想要我的話就別忘記)
You should take me as I am(你應該接受我的樣子)
愛我就應該接受我原本的樣子,不要為了對方改變自己,Be yourself!希望大家都可以說出這樣的話:Take me as I am!
這堂課到此為止,下堂課再見了!有空就到附近公園走走吧,去看看草地,找一塊最綠最茂密的地方坐下,看看別處,其他的草地是不是看起來更好呢?然後換個位置再試試。別處看起來永遠更好,但其實都是一樣的。
坐著是不會有答案送上門的,答案藏在現在、這裡、自己的人生裡。希望各位都能夠成為過自己的人生、尊重自己的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