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窩分類

2014年10月1日 星期三

【閱讀書摘】會念書,其實與IQ高不高是兩回事



學習就是要有計畫!:美國SAT榜首的考試、記憶、動機訓練法

  • 作者: 吳宗翰(John Wu)
  • 出版社:如何


◆給父母的話:動態的學習方式,可以全方位激發孩子的各種能力,提升EQ,從而成為自動自發、努力向上學習的關鍵。◆

會念書,其實與IQ高不高是兩回事。IQ是指頭腦的效率,類似電腦的中央處理器(CPU),是處理資料的速度和效能。念書增加的是知識,知識就像我們電腦裡的硬碟,認真念書、吸收知識,是擴增大腦硬碟空間的一種方法。如果硬碟很大,但中央處理器很小,運作得很慢,資料抓個老半天抓不出來,書念得再多也是徒勞。

老實說,學校裡上的課,通常一兩年之後就忘光了。學習的重點,不在於課堂上教的知識,那些東西查就有了;重點是,我們要怎麼去認知這些知識?怎麼建立觀點?怎麼分析?如何在很短的時間內快速的將之內化成自己的東西?IQ,就是達成這些目的的效率。



EQ帶領IQ
EQ則是處理自己的情緒、面對人和人之間的關係,並了解自己的能力,而且一定要在十二歲之前養成,不然到了中學,缺乏抗壓性的孩子可能就會因為承受不了各種挫折而崩潰、自暴自棄。孩子很難自己學會調節壓力,也不知道如何處理學校裡的人際關係,處理這些需要歷練和智慧,這種智慧就是EQ,此時,大人就必須擔任引導的角色。

一個人的個性、習慣、行為模式,都是在兒童時期養成的。學習的習慣與態度,在小學六年級之後就很難改變,而且青少年時期的孩子尋求的是同儕的認同與獨立感,漸漸會不太願意聽從父母的指導。因此,父母必須把握住這短短的十二年,在這個時限之前培養孩子各方面的基礎。一但養成好的習性,孩子就會往正面的方向發展,父母只需要適時的提點,即使之後面臨狂飆、反叛的青春期,父母也不用太擔心孩子會走偏。

父母在這個階段,必須致力於培養孩子的五種能力:創造力、意志力、自信心、領導力和自我管理。這五種能力就是孩子的「自主學習關鍵」,有的是與生俱來,只需要引導擴大;有的則需要父母特別培養、訓練。

動態學習讓孩子接觸真實世界
父母和孩子一起進行的活動,必須是「動態性」的。動態性的學習就是要有互動,讓孩子能夠全方位運用大腦和身體,透過「身體力行」去參與的學習方式。
與其看Discovery,不如走出戶外看世界
動態的相反就是靜態,太靜態的活動如看電視、看漫畫、打電動玩具、上網,都無法刺激腦部健全發育。讓電視擔任保姆的角色更是要不得的作法,我建議家裡最好不要裝電視。有人會說:「國家地理頻道、Discovery這類知識性的節目都不錯呀!」但與其讓孩子看Discovery,不如帶他們去天文館、博物館,讓孩子直接接觸那個世界,效果會比電視節目好太多了。學習不只是被動接受訊息而已,台灣的學校教育以靜態為主,就是老師在台上把內容講過一遍,學生在台下聽過,最多回家複習,這樣單向輸入的資訊並不會成為生活經驗的一部分,因此考完試沒多久就全部忘記也是理所當然。

大腦必須學會如何組織、理解這些知識,並實際派上「用」場。例如辯論和演講等方式,不同的領域會有不同的應用面,沒有真正被用到的知識,就不會被大腦牢牢儲存。美國的教育很重視創意啟發,強調「從做中學」,孩子不是坐在那兒等著被灌輸知識,必須在各種挑戰中不斷腦力激盪,找到自己的解決方法,並將之化為實際的成果,這就是動態的學習。

參加社團活動及營隊
我小時候,母親會讓我們參加很多活動,比方童子軍、學小提琴、話劇演出、玩科學玩具等。記得小學五年級的時候,母親讓我去參加了科學營,當時有一個「高空落蛋」的實驗,從二樓丟一顆蛋下去,要怎麼做蛋才不會破?一組兩三個人討論並實驗,把蛋包起來減低撞擊力?還是繫上降落傘?看看哪個方式行得通。對我來說,那種團隊合作解決問題的過程非常有趣,我很喜歡這種研究、探索、實驗和證明的過程。這類活動幫助我增加新的興趣和能力,也奠定了我後來做醫學研究、寫軟體的內在動機。

多讓孩子參加營隊,可以全面刺激思考力,培養孩子主動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如果沒辦法送孩子參加營隊,父母也可以自己擔任活動的主辦人,設計一些互動性的實驗遊戲,和孩子一起進行。比方飛機遊戲,如何做出可以飛得高又飛得遠的小飛機?千萬不要主動告訴孩子該怎麼做。或許父母會辛苦一點,但是自己要先進行創意思考,才能創造出讓孩子主動思考的環境。

多玩科學遊戲
此外,母親買給我的科學玩具也是需要我自己動手做的,我必須自己組裝出一個機器人,而不是直接得到一個現成的機器人。我還記得那些組件裡還有電源、線路,所以做出來的機器人是會動的。這種玩具可以讓孩子運用想像力和創造力,去推敲、歸納、理解,然後想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完成目標。
另外一個讓我印象深刻的科學教具是望遠鏡。小學六年級時,母親給了我一支望遠鏡,從此我就可以自己一面查資料,一面印證我的觀察結果,這樣比呆坐在電視機前看Discovery的天文奇景要直接太多了。這個過程讓我對持續探索天文相關的知識產生動能和熱情,也因此讀了很多科幻小說,奠定了良好的英文基礎。

除了從實驗、觀察等實作的方式進行動態學習,多角度的思考也是另外一條很重要的路徑,這在華人的教育中也相當缺乏。

以互動取代聽講的上課方式
記得我在念大學時,有位教授開設了一門非常受歡迎的「道德課」。在布朗大學,這門「道德課」是所有醫學院學生的必修課,因為醫生必須要有道德律。教授的教學方式很特別,是用問問題的方式來引導學生思考,除了讓學生發表自己的想法,也引導學生練習不斷轉換不同的立場來思考,透過很多矛盾的問題刺激學生互相辯論。

舉例來說,教授會問你:「有位父親為了救女兒的命,去銀行搶了十萬元,被判刑入獄二十年。你覺得這位父親做錯了嗎?為什麼?」此時會有兩種聲音,一種是認為這位父親情有可原,應當輕判;一種是認為這位父親犯了強盜罪,理當服刑。接著老師會以相同的情節、不同的立場切入,繼續問學生的想法。法律是絕對的嗎?還是人命更重要?藉由不斷轉換視角辯證是與非、對與錯,讓學生學會理解每件事情不能單從一個角度理所當然的去判斷,甚至陷入先入為主的成見中。這不只是一種動態的教學法,也是一種以多角度讓學生學習動腦、思考的方式,可以增加學生的創造力。

我高中的歷史老師也是這樣上課,這種教學法讓班上同學非常積極的投入這門課。比方一七七六年,美國為什麼要獨立?學生們會主動在上課前蒐集、研讀各種資料,一方面能在眾人面前發表自己獨到的見解,另一方面,如果被老師點到卻答不出來,就很丟臉,大家就會自動自發的努力準備,用自己的方式去思考和表達,這就是我所謂的「動態」學習。

這些動態的學習方式,可以全方位激發孩子的各種能力,提升孩子的EQ,進而成為孩子自動自發、努力向上的自主學習關鍵。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