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的習慣 The Creative Habit
為何沒創意?受制於習慣性想法
讓我們用一個比較現代、網路時代的例子,來解釋習慣如何箝制創意。以前,但不是太久以前,人們以為網際網路就像一個大型、虛擬的百科全書。當你要在百科全書找資料的時候,你必須先查看索引。因此很自然地,有些人就覺得網路需要的就是一個索引,也就是把網路內容分類列出。結果有大量的金錢與時間就花費在建立這些索引,因為他們認為人們可以透過尋找一層一層的資料,就可以找到他們想要的找的東西。
時至今日,雖然人們還在使用索引,但是它已經瀕臨絕種,這是因為網際網路根本不像一本書;它是一個很新、很不同的東西。「搜尋」的崛起,以及掌控「搜尋」的公司如「谷歌(Google)」,變得好像本來就應該存在,因為它已經成為我們非常熟悉的工具。「搜尋」是一種快速、簡單,以及有效的尋找資訊方式,因此像「雅虎(Yahoo!)」還只是一個品牌名稱,而「谷歌」已經晉升到下一個階段:它已經變成了搜尋的動詞。
讓「雅虎」(以及其他公司)停滯不前的不是因為它們缺乏知識——從以前到現在,這些公司都是人才濟濟,其癥結在於它們對書本的理解。就跟參加「兩條繩子的問題」實驗的民眾一樣,它們都受制於習慣性想法。類似的原則也可以應用在其他的創意領域:電影導演會一直重複製作類似的電影(大體上來說)、作家會出版類似的書、攝影師會拍攝類似的照片、作曲家會寫出類似的作品等等。他們會這麼做的原因是因為他們差別不大的作品會暢銷,以及差別不大的作品比較容易生產,因為他們已經習慣這種創作模式。
其實,約束更能激發創意力
在一個新企畫案開始的時候,大部分的人都體驗過不管怎麼努力,我們的腦中還是一片空白。以此類推,作家常常談到面對空白紙張、或是空白螢幕上閃爍游標時的恐怖。那是因為當所有事情都有可能、所有事情都可以被做到的時候,有時候會變成什麼事都不可能、什麼事都做不成的情況。把這種狀態與你手上有一張確定、詳實工作事項的時候比較一下。在後者的情況中,一旦你完成了工作,你就可以在晚上的時候放鬆一下,回想那些做得非常成功的案子。問題就是那些需要創意的企畫案,很少有明確或詳實的計畫可以遵循,相反地,它們差不多就跟要抓取天上的彩虹一樣困難。
因為我們都認為創造力就是毫不受制的思維,於是我們就讓思想自由流動,結果它很快地就飄走、打盹去了。不同於我們的直覺想法,心理學家發現在正確的狀況下,如果用約束的方法,想像力反而可以提
升。在一項早期的研究中,參加實驗者被分成三組,每一組要從一套原料中想出一個發明。第一組的組員收到了一張清單,上面列出了不同種類的東西如「車輛」、「玩具」、「器具」,而第二組的組員則是收到明確的零件如環、輪胎,以及管子的清單。第三組的組員則是可以用前面兩組的零件以及種類的清單。結果就是這個選項最多的第三組,反而最沒有創造力。「約束」似乎可以在創意過程中提供幫助,而且更嚴格的限制可以讓我們變得更有創意。
我們比較不會去注意到底有多少創意的工作,是在「約束」的條件下受益,其原因是因為「約束」早已存在,但是我們對它視而不見。比方說,幾乎所有的流行音樂都是4/4拍,每小節有四拍,而且重音通常落在第一拍。另外每一首樂曲的長度約是三分鐘到四分鐘,而每首曲子會出現合唱等等元素。這些還只是眾多約束的幾個項目,但是請看看它們可以創造出多少的變化。許多歌曲破壞了這些規則,但是這些歌曲能達到預期效果的原因,是因為它們在一開始時就有規則可破。畫家、作家、藝術家等等都多多少少會受到以前風格的影響,而就是這些過往的風格提供了約束的力量。我們為自己設下的限制,可能會成為創造出最佳作品的種子。
反面的力量如何激發創意?
反面的力量有點神奇。亞伯特˙羅森柏格(Albert Rothenberg)是第一位證明「創意」與「產生反義字彙能力」有關的心理學家。在一九八○年代,他請二十二位諾貝爾科學獎得主做了「相關字」的測驗。相較於一群對照組的學生,這些諾貝爾獎得主比他們創造出更多的反義字如「黑暗與光明」、「勇敢與怯懦」。同樣地,在學生族群裡,那些被認為有高度創意的學生,也比被認為較沒創意的學生創造出較多的反義字。羅森柏格認為這個結果顯示了創意的重要事實,且能繼續深入的探索。
羅森柏格用超過兩千五百個小時的時間,訪問了三百七十五位在科學、文學、及藝術界的創意人士,希望能發現創意過程的關鍵。當他在一九九六年發表他的調查結果時,羅森柏格將他主要的發現命名為「雅努斯(Janus)」——古羅馬的兩面神。「雅努斯」的半身像及外型很容易辨識,因為他常常以後腦相貼、面向相反方向的兩張臉孔出現。如果有「好的創意習慣」這回事,那麼「雅努斯」就是它最好的代言人。
雅努斯式思考有助創意
就像面對兩個不同方向的「雅努斯」半身像一樣,「雅努斯式思考」談到的就是在腦中想到相反觀點的能力。而「雅努斯式思考」,就讓亞伯特˙愛因斯坦發現了他聞名的廣義相對論。在一次的思考實驗中,愛因斯坦想像一個人從一棟房子中摔下來,但在同時,有一個小石子從他的口袋中掉出來。他了解到那個人掉下來的時候,小石子在相較之下是屬於靜止的狀態。當那個人瞪著那顆小石子看、思緒完全將急速接近的人行道,以及在耳邊呼嘯而過的風聲完全摒除於外時(這畢竟只是一個思考實驗),在理論上來講,此時他可以自認處於靜止不動的狀態。但是這是一個荒謬的矛盾之談:怎麼可能有人可以在移動的同時又可以靜止不動?不管怎麼說,就是這個矛盾的影像,讓愛因斯坦在現代物理學得到了最重要的突破:他發現地心引力如何作用。
羅森柏格發現這個創意習慣,一次又一次地出現在各種需要創意的領域。為了達到突破,創新者很典型地會經過四個階段。在一開始時,他們會出現很強烈的創造意願:如果沒有這個意願的話,就算有新的意見也很難被完成。接下來,想要解除慣有思維,必須要有「矛盾意見」、或「相反意見」的概念,而這種概念就像是磁鐵的兩極一樣。第三、必須了解兩極化的意見是可以被整合的。第四、創新意見的整體建構。
以小孩子的心態思考,讓你更有創意
最具想像、令人發噱、創新的想法莫過於小孩子想到的點子。如果你注意看過小孩子玩耍,你會發現他們可以隨便拿件物品、就可以把它想像成另外一種東西。盒子可以變成屋子、坑道、或樹,紅蘿蔔可以變成太空船,而你最喜愛的鞋子會變成花盆。他們還沒有發展出會限制想像力的思考習慣,所以所有的東西都不屬於任何特定種類。這種情況的結果是孩子們可以不受限於大人常常碰到的約束與擔憂,而且他們天生就有「與現實相反」、「假設……會變得怎麼樣呢?」的情境應對能力。因此毫不意外地,在根本不了解所謂「創意」的情況下,孩子們可以表現出令人讚嘆的創造力。
那麼如果人們想要有創意的解決問題,我們是否應該鼓勵他們以七歲小孩的思路思考?按照這個邏輯,有些研究學者在給予創意測驗之前,就先激發半數參與實驗者以七歲小孩的思緒思考。「激發」是心理學家喜愛使用的一個技巧,其用意是想在人們不知不覺的狀態下,讓他們產生完全不同的心態。比方說,當我們聞到剛出爐的麵包,我們的思維就會自動想到中飯。但是在這個研究中,參與實驗者被要求寫下如果他們可以放一天假,他們最想做什麼。但是只有半數的參與實驗者被要求以七歲小孩的心態書寫。實驗結果顯示,那些被激發以七歲小孩心態思考的成人,在創意測驗中所得的分數,要比那些沒有以這種心態思考的成人高。這個研究告訴我們簡單如想像自己以小孩的心態思考,就有力量可以增加我們對任何經驗持有開放的玩心,以此類推,這也可以增強我們的創造力。
博客來連結
其實,你一直受習慣擺布:為什麼只是改變習慣步驟,就能更有創意、成功塑身、工作有效率?
Making Habits, Breaking Habits:Why We Do Things,Why We Don’t, and How to Make Any Change Stick
- 作者:傑若米.丁恩
台灣幼熙外送茶賴:yoxi852 主頁看照 台北/台中/新竹/高雄/彰化 出差 旅遊 各大汽車旅館 必備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