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子大嬸的肚子,脹得跟南山差不多一樣高。由於胰臟癌末期擴散到十二指腸,因而造成了腸子嚴重堵塞,當她從首爾某家醫院轉到我們醫院時,就已經因為腸子堵塞而引起了嚴重的疼痛感。
她身邊有老公和三個女兒,其中尤以未婚的二女兒對媽媽有著較深的情感。春子大嬸住進安寧療護醫院後,疼痛感終於得到舒緩,腫脹的肚子也消了下去,她和她的家人們也才總算鬆了一口氣。
過去幾年為了想要徹底根治癌症而導致意志消沉的他們,到了此刻,才有了一起歡笑一起流淚的閒情餘裕。他們真的很快樂。
「所以,到底是發生了什麼事?」
入院十天左右後的一個大清早,我從護士那裡接到通知,說春子大嬸想要出院。
了解事情原委之後才發現,原來是因為二女兒在大邱的某家醫院有認識的外科醫生,因此想要請他替媽媽開刀。但對於胰臟癌末期的病人來說,手術其實只是徒勞無功。
雖然從我到大嬸的老公,所有人都勸阻二女兒這麼做,仍然拗不過她的堅持。聽說二女兒在高中時曾經離家出走,是一個讓大嬸很傷腦筋的女兒,所以,背負著不孝之名的她,如今想要以這個舉動,多少為媽媽盡點孝心,也是情有可原,但做為主治醫師的我,看著這個情況只有無限感慨,因為她越是這樣,就越要花更多的心力去照顧媽媽所剩不多的人生啊……。
雖然大女兒和小女兒拜託我幫忙,兩週之後再度把春子大嬸帶了過來,然而再帶來時,大嬸已經到了彌留之際。
她們說,大嬸轉去那家醫院之後,根本開不成刀,她就只是不斷地被疼痛折磨,然後就變成如今這種情況。更別說留下什麼遺言了,臨終前的她一直處於意識不清的狀態,因此迷迷糊糊之中就閉上了雙眼。
慌忙地送走春子大嬸之後,我去了一趟書店,見到一本叫做《死神放長假》的書,立刻毫不猶豫地將它買了下來。這本書是之前寫了《盲目》(Ensaio sobre a cegueira)的作者若澤•薩拉馬戈的新長篇小說。在二○一○年,以八十七歲的年紀辭世的這位葡萄牙老人,他用他那非凡的想像力,穿梭在現實與幻想之間,寫下了多部對人性反思及苦惱的作品。
不知是不是因為主題偏硬的關係,他的小說對我來說其實一直都很難讀懂,不過從我每次都會二話不說就買下來的行為來看,他的作品應該是有著能讓我不辭辛勞也要精讀的魅力。
尤其是《死神放長假》的這個書名,緊緊抓住了我的目光。因為每當有年輕的病人或是有著悲慘故事的病人停止了呼吸,而讓我不得不做出死亡宣告時,內心總是會殷切地希望,要是「死神放長假」的話,那該有多好!被書名吸引而翻開書的我,在看完第一句之後,又更加激發了我的好奇心。
「隔天,誰也沒死。」
在某個國度裡,死亡消失了。大家在高臺上掛著一面旗子寫著「死神放長假」。仍會有臥病在床的人,有試圖自殺的人,也有人出車禍,但是死神卻不會找上任何人。
當然,人也還是持續在老化,但是卻不會死去。不是不老,而是不滅的人生。於是,人們開始被「應該要死而沒死」的這些人搞得一個頭兩個大,社會則陷入一片混亂。有人渴望死亡,有人則想要逃到有死亡存在的國家。
接著,小說用以下的句子做了結尾:「隔天,誰也沒死。」
一模一樣的第一句和最後一句,沒做任何更改,但是對於前後看了這兩句話的讀者來說,心情卻是截然不同。如果看到第一句的時候感到很開心,那麼看到最後一句時,則會覺得非常絕望。
曾有一項問卷調查結果顯示,有百分之四十三點三的人認為「人類的平均壽命延長到一百歲不是一種福報」。究竟為什麼這些人並不樂見擁有長壽的人生呢?這是否反映出,其實大多數的老人家都在過著不開心的老年生活呢?
在這個人們還是如常老去,但是死亡時間卻越來越往後延長的時代,我們得過著漫長的老年生活,也許,我們就正在經歷著小說中所描述的那種混亂困境。而我身處在人生最後的旅館──安寧療護病房,也經常可以見到動過肺癌手術的六十幾歲兒子,帶著食道癌末期的九十歲老父親前來的情況。
不過安寧療護醫院裡的情形還算是好的,因為那些癌症末期的病人直到臨終前,至少都能保持神智清晰的狀態;在癡呆症患者所居住的療養院,則是充滿著大聲喊叫、大小便失禁,甚至是連子女都無法認得的病患。他們不記得過去的事,也對所剩不多的未來沒有想法,過去和未來兩邊的出口都被封死,而徘徊於漆黑迷途。對這些人來說,長壽仍會是神賜的福報嗎?
我想,若澤•薩拉馬戈在《死神放長假》中想要闡述的,也許正是關於死亡的正面涵義吧!然而,在我能夠理解關於死亡的正面涵義的同時,我依然會擔心要面對家人和病人的死亡。
有時候,面對某些病人的垂死時間較長,代理人又嘆氣地說著:「與其這樣折磨他,倒不如讓他早點走,會不會更灑脫些呢?」碰到這種情況時,我無法積極,也無法消極,不對,應該是說不可以積極或消極。在此,我必須坦白說,無論面對垂死時間多長的病人,我也從來沒有動過一絲一毫的念頭希望他們早點離開人世。
雖然有些人可能會認為,那是因為患者並非我的家屬,但假如你很清楚知道「關於垂死和死亡的真實面貌」的話,就絕對不會產生讓他們早點離開的想法。
為了領悟垂死和死亡的真實面貌,我們可以透過各種方式接觸死亡。如果只用臨床醫學來解釋的話,每個人從臨終階段到真正死去的時間長短都不一樣,但是,大部分的人在臨終前幾天開始,就會變得食慾不振,睡眠時間則會變長,甚至,有些人會睡上個三、四天時間,中間短暫醒來看看家人的臉,接著又再度陷入深沉的睡眠。
身體會開始出現脫水現象,並停止分泌活動,無法再進行大、小便,肺部的黏液也會開始減少。除此之外,腹部的疼痛感會減輕,不會再有嘔吐感,也不再咳嗽。這時候的身體會變得舒坦許多。雖然有些患者在末期會出現精神錯亂的現象,但通常醫院會適當地替病人開藥。
大致上,臨走的病人看起來都會像是在安穩沉睡一般,而如果家屬悲傷地痛哭哀號,也會看見病人在最後一刻流下眼淚等反應。
家屬們會緊抓著病人的手,讓病人知道他不是自己孤單一個人,或是會放一些宗教的音樂給病人聽,像是聖經或是一些宗教經典。有時,到了最後一刻,還會出現所謂肺部囉音的呼吸聲。
隨著臨終時間的逼近,呼吸節奏會變得不穩定,身體和臉部肌肉會出現不自覺的動彈與收縮,身體開始停止大、小便,瞳孔則會放大。一旦肌肉弛緩,心跳停止,生命就會宣告終結。臨床醫學上所指的「垂死和死亡」,其實並非大家想像中的那麼困難。
每當我要對家屬說明這一連串的過程時,我不會用醫學的角度來解釋,反而會用「生命,就像是星星的亮度減弱一樣,有時候會突然消失,有時候則是會慢慢地熄滅。」來做比喻。因為比起用冰冷理性的方式說明,不如用這種帶有一點撫慰心靈的方式,希望多少能給予家屬一些安慰。
當最後一刻來臨時,病人和家屬們會一起到臨終室,雖然這時候病人已喪失任何體力,說不出任何話也沒有力氣睜開眼,但是他們仍舊能透過僅存的情感和觸覺,感受家人的愛和溫暖。
當那些摯愛對病人給出最後的道別時,病人會用滑落臉龐的眼淚作為最後的回應。無論人生經歷過多少不幸、受過多少傷,唯有在這一瞬間,會全部逆轉成美好,接著在家人的陪伴下,闔上雙眼。
過去無論被癌症病魔折磨得多麼不成人形,但,最後的模樣卻是如此無比安詳。雖然我沒有想要美化死亡的意思,但是對於癌症病人來說,在生命結束的那一瞬間,看起來似乎是最平靜的。
我是在送走過八百多位病人之後,才終於體悟到原來死亡和垂死的真實面貌,並不是從醫學角度的說明就能理解的。在年僅七歲、罹患小兒癌的病童身上,我透過他所寫的童詩〈直到電池用盡為止〉,找到了解答。
「我們應該努力活到生命的電池用盡為止。」
就像這位充滿勇氣的小朋友,如此形容自己的短暫人生旅行一樣,我們也應在生命的電池完全消耗殆盡之前,努力地活下去。
真正的解脫,絕非學會坦然面對死亡,而是懂得幫助別人、接受別人幫助,並且好好地活著。
在如今這即便死神沒有放長假,生命卻像橡皮筋一樣不斷延長的時代,我們更要帶著勇氣往前邁進,直到漫長的生命染上人間的繽紛色彩,或許「長壽」才會變成是一種福報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