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跟我們任何人都一樣,出發時沒有地圖,也沒有保證成功的起點。但他們走了出去……
在本書創作之初,我們的目的是找出本書採訪的每個成功人物獨特之處──究竟是什麼具體特質或方法,讓他們成為各自領域的佼佼者?然而在幾個月研究與一百多個小時的採訪中,我們常很驚訝地發現:網球冠軍得主的想法與搖滾樂團有多相像、或者一名賽車手和外星生命探索者有多麼類似的人格特質。
這些受訪大師的職業、目標、哲學觀點與個性或許南轅北轍,但當他們對問題的回應逐漸累積之後,我們開始看出了一些模式。我們逐漸了解到這些傑出人物的非凡成就,來自於許多共同的核心原則和做法。
以下是我們所發現的十大重要策略。瞭解成功人士的共同點,可能會因而啟發你思考自己的工作習慣和作法──至少對我們而言就是如此。
⑴全心投入
一個在牙醫診所翻閱雜誌的法國年輕人,和一位在家裡地下室一邊看電視播出水門事件聽證會、一邊燙著家人衣服的非裔美人青少年有何共同之處?
當時的法國人和非裔美人,現在都長大了,他們跟我們描述當初如何浮現未來職業願景的經驗。波迪翻著雜誌時偶然看到一張尚未建造的世貿中心圖,當下他深受啟發,開始了六年的冒險之旅,打算在一百一十層樓高、雙塔之間的虛無空間行走鋼索。而萊斯,當時那位邊看水門事件聽證會、邊燙衣服的青少年,深深折服於黑人女國會議員喬丹(BarbaraJordan)對著參議院委員會和國家起身發言的宏亮聲音。當時萊斯不僅把父親的襯衫燒了一個洞,她還領悟到自己注定要做的事──伸張正義。
發現了自己的夢想以後,波迪和萊斯完全不知道他們需要怎麼準備。波迪橫跨雙塔的夢想和萊斯伸張正義的宏願,都沒有操作手冊可以參考。為了完成他們遠大的目標,他們必須克服恐懼、測試計畫現實中是否可行,並且保持不為所動、專注於願景所指示的未來自我。
其他我們採訪的人士,也有類似的夢想啟發經驗,只是接收的形式因人而異。他們接收隱藏在自然現象、重要社會事件、因緣際會、書籍、電影、內心聲音等有關未來自我的訊息──有一位甚至從一碗普通的湯得到了靈感。有些啟發是瞬間出現;有些是逐步發生或是一連串短暫的刺激,它們出現在人生不同階段──從童年到中年。
以願景的本質來說,它們非常善變與神秘,可能難以找到完美的定義。但我們好奇的是,當一個人受到「伸張正義」的感召,或得到「在一百一十層樓高空行走鋼索」的召喚時,他們會怎麼做?一旦你全心投入一個感召,其他事情還重要嗎?比方說:累積財富、物質或名聲?甚至過日常生活?與這些傑出人士的對談,讓我們明白成功並非來自他們一瞬間意外的發現,天分只是開始而已。他們的持續成功取決於許多因素──有些他們可以控制、有些不行──但這些大人物的首要步驟,都是先瞭解自我和評估自己必須做的事。然後,他們會全心奉獻、每天為了實現理想而奮鬥,進而逐步邁向目標。
然而,等到你真的閃過將來可能會做的事的念頭──只要你手邊有多餘的時間、多餘的金錢,或正處於合適的時間、合適的地點──你可以從接下來書中所提及的人物獲得勇氣。他們跟我們任何人都一樣,出發時沒有地圖,也沒有保證成功的起點。但他們走了出去,撿起了球或拿起了筆、吉他或菜刀;跨出了第一步,然後是下一步。
⑵擇善固執
在九○年代早期,一位熱愛音樂、美麗年輕的俄國女高音,在聖彼得堡音樂學院學習歌劇。她說,儘管她全心專注於訓練自己的聲音,她的老師還是認為她將來頂多只能加入某個合唱團的演出。
但這位女高音,並沒有讓不看好她的老師,阻止自己朝著目標前進。雖然對一位有抱負的歌劇明星來說,當一名兼職的清潔工,似乎不是很好的事業規劃,但她還是選擇進入俄國最偉大的歌劇團:聖彼得堡的基洛夫歌劇院負責拖地板的工作。她繼續在音樂學院認真學習,贏得歌劇院試鏡的機會,並獲得加入劇院合唱團的資格。在彩排期間,由於主唱病倒了,舞台總監問這位女高音,是否熟悉主唱的角色。
「我當然知道,」她告訴我們,「我熟知所有的角色。我已經準備好了。」她非常認真學習;她聰明地在合適的時間和合適的地點努力。而那次,她表現得很好。那位懷疑過她的老師,萬萬沒想到這位女高音,安娜聶翠柯會逐步變成歌劇界的超級巨星以及21 世紀的歌劇天后。
任何追求理想的人都可能面臨互相矛盾的建議,一邊說「堅持下去,並持之以恆」,另一邊說「永遠要做好換跑道的準備」。專業社群LinkedIn 總裁霍夫曼(Reid Hoffman)和其他人都討論過這類策略性的矛盾難題,他們建議成功的關鍵在於保持彈性和智慧──正如聶翠柯的例子──能夠執行這兩種建議;知道何時要轉換方向、重新思考計畫,但同時仍堅持使命。
受訓於紐約最好的廚房的張大衛也很有持續力。他為了實現開餐廳的夢想,不眠不休地工作,供應簡單餐點:湯麵,但是他用四星級的功夫準備,然而生意並沒有很好。在瀕臨歇業之際,他可以繼續在同樣事情上努力工作,但他選擇「轉換方向。」他與伙伴決定孤注一擲:以彷彿只剩幾天可活的精神,開始拚命地做菜──拋開一切所學,以及做為主廚曾經喜愛的東西,轉而創造他們自己想吃的菜色。於是美食評論家來了,顧客──也來了。現在,張大衛是屢獲獎項的餐飲界明星,在兩大洲擁有11家熱門的Momofuku 餐廳和烘焙坊。
我們都認識這種認真工作,但不聰明的頑固類型──職場上的威利狼(Wile E. Coyote)。事實上,威利(提醒從沒看過週六早晨卡通的人,這匹狼跟他永遠抓不到的嗶嗶鳥是對比角色)的行事作風完全遵守他的創造者──漫畫家瓊斯(Chuck Jones)所設定的一套「決定個人宇宙次序」的規則。理論上,這匹狼可以隨時停止追逐嗶嗶鳥這種徒勞無功的行為;只有他自己的無能(或是採用錯誤的策略)能傷害他,他永遠無法達到他的終極目標──抓到嗶嗶鳥。這例子很適合形容許多不加思考就一股腦堅持的人。
我們採訪的每個人都有絕對的堅持,但跟全世界的威利狼不同的是,他們是有智慧地堅持。換句話說,嗶嗶鳥抓不到,改去追刺蝟不就得了。
(……)
最佳女主角的表演Doing 學
蘿拉琳妮.Laura Linney
三次奧斯卡、東尼獎提名演員;三次艾美獎贏家;近期因影集《如果還有明天》(The Big C)榮獲金球獎最佳女主角
琳妮每接獲一個角色,就會讓自己完全沈浸於腳本中。她在過程中是位煉金術士,也是一名偵探;她不斷地挖掘文本、提出疑問,尋找、揭露隱藏在角色核心中的隱喻與妙語。她完全敞開自我讓故事進入心中。她的目標是徹底地將角色內化,等到站上舞台或拍攝場景的剎那,她能夠「將所有準備拋開,讓表演渾然天成。」這樣的練習讓琳妮將一般很平凡的角色演得很不平凡。
琳妮從很小的時候就夢想成為一名演員。她的父親是位百老匯劇作家,母親是護士,他們在琳妮六個月大時離異。母親很鼓勵她,要她相信自己的天賦。自小她就置身於劇院環境中──欣賞父親羅謬勒斯(Romulus Linney)編寫的戲劇、後台的工作與夏季劇院的演出──當時琳妮直覺:她非得努力於舞台上贏得一席之地不可。不過即使完成了正統表演訓練,琳妮仍不確定自己是「僥倖過關」,還是「驚險著陸。」
琳妮不僅建立了自己的事業,還被《紐約時報》形容為「具有絕佳情感透明度的女演員,能夠運用最少的媒介,傳達複雜的矛盾感受。」她選擇細緻入微的角色──如百老匯劇作《熔爐》(The Crucible)裡被指控使用巫術、內心充滿矛盾的妻子;電影《親情觸我心》(The Savages)忙碌的劇作家;以及由Showtime 製作的影集《如果還有明天》(The Big C)裡,被宣判罹癌死刑的中年婦女──能有這樣的表現,源自於她對於故事本身的信任。
「小孩子迷失於故事裡是很原始的本能。」她這麼說:「在我瞭解心理學與人類行為之後,故事就變得更加複雜與迷人,我站上舞台不是為了導演或製作人演戲,甚至也不是為了觀眾或自己表演,我是為故事演出。」
博客來連結
超級成就者的Doing學:從馴狗班長、球星捕手到普立茲攝影家等36個大師教你「專精一件事」
The Art of Doing How Superachievers Do What They Do and How They Do It So Well
- 作者: 卡蜜兒.史薇尼, 喬許.加菲爾德
- 原文作者:Camille Sweeney,Josh Gosfield
- 譯者:簡美娟
- 出版社:大寫出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