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再給我一次機會!」
在工作上犯下重大過失時,最先閃過你腦海的是什麼念頭?
很少有人會積極的思考該如何回復原狀,大都是煩惱著要怎麼跟上司報告吧!
換句話說,人們真正擔憂的不是工作上的失敗,而是擔心如何跟上司「解釋」。實際上,要是捅了大婁子,隔天非向上司報告不可的話,會讓人憂愁得睡不著覺。
我一個熟人的兒子,曾因為這件事來我家和我商量。他名叫良雄(化名),年紀二十五歲上下,在電子器材出租公司當業務員,卻讓競爭對手把客戶給搶走了。
「我該怎麼跟課長報告才好呢……」
良雄告訴我這件事情時,表情好像是世界末日都快要來臨的樣子。
我在良雄還小的時候就認識他了,他屬於很聰明但器量狹小的人,以業務員來說,是有點靠不住的那種類型。
「做錯了就道歉,這不是天經地義的事嗎?」我說。
「是這樣沒錯啦……」
「你怕挨罵嗎?」
他點點頭。
「你錯了。」
「咦?」
「你不是為了會挨罵而煩惱,而是在煩惱想不出說詞,不曉得要怎麼巧辯過去,才能讓上司信服。」
良雄猛然抬起頭,等我繼續說下去。
「你應該去見上司,首先向他道歉,然後立刻請他再給你一次機會。只要這樣就夠了。就憑這樣的一句話,你不但不會挨罵,還可以把劣勢逆轉為優勢。」我這樣告訴良雄。
「失敗了就道歉」,這一點絕對是對的。然而,只顧著道歉,卻會火上加油。
「我讓客戶被人搶走了,對不起。」
「混帳,你到底在搞什麼!」
「對不起!」
「你要怎麼負責!」
「真的很對不起!」
「你以為道歉就能解決問題嗎?」
「真的非常抱歉!」
面對眼前低頭道歉如搗蒜的人,任誰都會想往他頭上敲下去,而且上司對這個人的評價也會因此暴跌。
──不過,要是這麼說呢?
「我讓客戶被人搶走了,對不起。」
「你說什麼!你之前到底在搞什麼?」
「請您再給我一次機會!」不回應上司的斥責,用充滿力量的眼神看著他。
屬下都這麼說了,上司大概不會敲屬下的頭,也不太可能大罵:「我哪可能再給你機會!」
情況正好相反。
「你辦得到嗎?」
「我會捲土重來給您看!」
「那好!」
事情多半會如此發展。
這是因為,上司的怒火多半不是針對失敗,而是針對下屬面對失敗的態度。
「我們並沒有完全輸掉,還有希望反敗為勝!」
如此毅然斷定的下屬,感覺就可靠許多。即使無法逆轉局勢,上司也會針對部下的奮鬥給予評價。
商場上不可能百戰百勝,毋寧說失敗還多過勝利。換言之,即使沒有勝算,「再給我一次機會」,這句話還是行得通的。
和良雄見面的隔天,他打了通電話給我。
「喂?我是良雄!」
光是聽到他亢奮的第一句話,就知道結果了。
「你得到機會了嗎?」
「是的!」
這也代表,他透過這次經驗成長了一大段吧!
出言鼓勵他之後,我便掛上了電話。
「後之先」的會話術
沒有什麼比沉默更令人尷尬的了。
例如,幾個陌生人一起搭電梯的時候,幾乎所有人都會抬頭看著電梯的樓層顯示燈。這當然是為了確認目前所在的樓層,但另一個原因是,乘客們總覺得這股沉默令人喘不過氣,又不曉得眼睛該看哪裡,只好盯著樓層顯示燈了。
正如上述所說,就連自己不須開口的對象,都會令人感到窒息了,更何況是必須對話的雙方在一陣靜默的時候──要渡過那陣尷尬真的是很痛苦。
所以,人們會在對話快要中斷時感到焦慮,開始說些沒有意義的話題,這樣談話當然熱烈不起來了。
不過,人們很容易在這裡忽略的一點是,害怕沉默的人並不是只有自己。
位高者大概會著急的想:「得由我來主導對話」,而位低者則為「該說些什麼才好」而驚慌失措。
尤其是雙方互相寒暄完,剛坐下來的時候最不妙,一瞬間的沉默總會在這時降臨。我方很著急,對方也一樣心焦的想著不講話不行。
懂得這樣的心理,沉默便不足為懼。寒暄過後的沉默,頂多是三、四秒,忍過這段長約兩次呼吸的時間,對方應該就會像是受到這陣尷尬所催促而開始說話:
「天氣放晴了呢!」
然後,我方不要多說,但要用友好的態度來回話。
「是啊!」
簡短的加以附和,等對方開口。
「這麼說來,新聞報導今年會比較早進入梅雨季耶!」
「似乎是這樣沒錯。」
「梅雨季每年都來,真令人煩悶啊!」對方會自己把話接下去。
這個時候,對方看似主導了對話,但其實是被迫開口說話。也就是說,耐不住沉默而發言的那一方,其精神力在交涉或商討時是處於劣勢的。
先前我曾舉武術為例來解說「先之先」的招式,這是一種瞄準對手的空隙一口氣進攻,以己方步調讓交涉往更有利方向進行的技術。
但是,另一方面卻也有完全相反的戰術,也就是在對話中一點一點的塞進空白,在精神上把對方逼入絕境,趁對方迫不得已出招時,用一記反擊確實打倒他。
在忍耐沉默這方面,談話中的「後之先」確實是個不訴諸言語的「開場白」,也是個不用多說話就能主導對話的秘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