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藝術家看齊!啟發孩子創造力53個練習
The Artist’s Way for Parents: Raising Creative Children
- 作者: 茱莉亞‧卡麥隆, 艾瑪‧萊弗利
- 原文作者:Julia Cameron,Emma Lively
- 譯者:孫昭業
- 出版社:大好書屋
回到創造的源頭
創造力是一種人人皆有的心靈物質;人出生在這世界的最大目的,就是創造。創造本來就是生命不可否定的自然法則。所以,不管我們能不能意會到,其實生命中每分每秒人都在創造他自己,這「從無生有」的創造事實一直都存在,包括「沒有創造力」,也是我們自己「創造」的結果。
創造力不是什麼神祕特殊的能力,那是天賦,像開車、游泳的能力一樣,人人都有。游泳是肢體的活動,創造是心靈的活動。它們都不是一個需要去另外追求取得的東西,無須去哪裡找,就在這裡,你只要打開它、鍛鍊它。
所以,人皆有創造力,但不是人人都能創造的原因,十分清楚明白。能與不能,就像游泳一樣,有些人不僅能游,而且游得又快又好,但有人連下水都不敢。關鍵在練習、在意志。練習是肢體的活動,意志是心靈;要成就一件事,除了身體,還要鍛鍊心靈。
在幾十年教學過程中我發現:沒有沒創造力的孩子,只有沒創造力的父母。但有創造力的孩子,大半逐漸演變成為沒有創造力的成年人。讓創造力從有變無,導因都在教育與環境。教育中的比較競爭,是讓人怯於實驗創新,失去創造勇氣的無情殺手;而唯一的救贖是,從幼年長期並且持續,從事任何一項身體與心靈的創造鍛鍊。
從一歲能開始握筆的塗鴉活動,是最無須費事的美好開端。幼兒早早就可以參與全家的藝術活動,並在成長階段自然形成創造習性。這些不起眼的日常心靈鍛鍊,日後在面對學校正規教育種種挫折壓力的同時,會爆發另一種力量,不管是喜樂自信、獨立自覺、或探索好奇等等的心靈力量。可惜這樣「好環境」的家庭並不多見。
好的創造教育環境必須來自家庭日常。成長過程中,如果有情緒穩定、擁有非凡創發能力的父母,能夠以身示現,撤除處罰責備,用有創意的方法解決教養中無數偶發的挑戰性對抗事件,這是最美最好的「創造力」身教。
有一個最大的的陷阱是,為人父母者對「自己」創造力的看法。所以《向藝術家看齊!啟發孩子創造力53個練習》一書作者提醒家長:一定要對自己的潛在信念有所覺察。如果沒有審慎的檢查自己的想法、信念,我們會從教養的出發點就步入歧途:
當我們對孩子表示自己沒有創造力時,孩子學到了「沒有創造力」這件事。可是,這完全違背事實。孩子一旦接收到錯誤的資訊,就容易一直錯下去。
說真的,我們並不那麼相信人人都有創造力這個事實,大多數人總以為要有天賦「異稟」才能享用這神祕的創造特權,「創造」不可解、不可知,彷彿也遙不及,殊不知這一切的神祕力量都不神祕,都是來自日常的「鍛鍊」。
創造是一趟必須親自實踐的旅程,它必須透過經驗來成就。人人都有創造力,但不見得人人都能創造,創造力是名詞,創造是動詞。名詞如何變動詞?很簡單,動起來去做練習鍛鍊,讓創造養成為一個習性習慣,就像開車一樣,成為本能的反應。
更精確說,你必須是一個創新且富啟發性的父母,才能教出能創造的孩子。父母所要做的,不只要先說服自己有創造力,而且要率先透過思維的改變,到行為的改變,激發自身本有的創造力:並且從自身驗證的成功,鼓勵和支持兒女親身體驗成功。
你我過去所受的教育,多半都是背離靈性的道路,談的觀念也是科學邏輯的操作方法, 但作者認為:培育孩子的創造力,也是在培養孩子的靈性。不管作者使用上帝、源頭、力量、宇宙、或道,她是把創造的起源指向了靈性。她形容啟發創造力是一項「心靈事業」,所以反覆強調提醒;若要獲得源源不絕的心靈補給,父母與孩子就必須學會與自己內在更高的力量連結,要回到創發的源頭。而這源頭這力量,不在外,它一直在自己的心靈內。
這本書非常特別,它提供家長從心靈建立觀念,從行為建立習性,對「開發心靈能量的源頭」這種非常抽象的心靈觀念,透過具有共通性、重複性的概念,提供極具體可用的方法,是啟迪孩子心靈、給予父母支持和方向的難得工具書,大不同於市面上其他以兒童發展科學為主題的書籍。
林千鈴/蘇荷兒童美術館館長
前言
懷抱新鮮感,陪孩子練習創造力
我在二十年前出版的《創作,是心靈療癒的旅程》(The Artist’s Way)一書中,主張創造力是一種人人皆有的心靈之物,引起許多讀者的共鳴。近四百萬人購買這本書,並使用隨附的工具。在授課現場,常見讀者帶著禮物來找我。
「我使用妳提供的方法創作出這件作品。」他們說道,並拿給我一本書、一片CD或DVD,然後通常伴隨一個請求:「我有小孩。妳能不能寫一本啟發孩子創造力的書?」
「不行,」我總是笑著說:「如果你希望孩子有創造力,自己得先練習當一個有創造力的人,孩子就會有樣學樣。」我常以堅定的眼神回應他們的失望。我深深相信,如果他們認真實踐「藝術家之路」課程,自然會發現創新且富啟發性的為人父母之道。
不過,或許我的回應太薄弱。年復一年,一次又一次,希望我為孩子的創造力書寫的呼聲從未間斷過。我抗拒的理由是,孩子原本就有創造力,父母隨時可以《創作,是心靈療癒的旅程》一書為師,解放自己的心靈,成為孩子的榜樣。然而,對於尚不熟悉這本書的父母們來說,他們可以參考些什麼呢?在教養子女的頭幾年,忙碌的父母不太可能集中全力地恢復自己的創造力。以自身與創意為伍的生活,以及我父母活潑、激勵人心的教育方式為依據,我對創造性的教養能提出哪些假設?或許,有些經驗可以、也應該被傳授。
◆傳承愛與創意
這本書被催生了二十年。那麼,為何選在此刻誕生呢?因為我的女兒正邁入為人妻與為人母的人生新階段。我開始重新思考自己的角色定位,想提供她在養育子女時一些實用的方法──希望將自己和我那創意十足的母親所使用過的方法傳承給下一代。
藝術家庭,鼓勵天賦
我出身於一個有七個小孩的家庭,每個孩子都得靠自己的才智謀生計。我的大姊康妮是作家,哥哥傑米是音樂家,二姊莉比是畫家;我的弟弟克里斯多福是音樂家,最小的兩個妹妹蘿苪和佩琪也是作家。
至於我的母親,她是一位熱愛母職的詩人。她設置了一個大布告欄,用來張貼我們的最新作品。每個假日都用一項藝術相關主題的計畫標示出來,例如萬聖節時製作妖精鬼怪的道具、聖誕節時製作雪花、情人節時製作卡片、復活節時製作彩蛋。全家人聚在大橡木餐桌旁,不分男女,一起動手完成這些作品。母親將我們努力的成果展示在沿樓梯而上的牆面上;她教我們繪製雪花圖案的技巧,然後將我們剪好的雪花貼在每一扇窗上。
非假日期間,母親仍然設法讓我們獲得藝術的滋養。記得,我畫了一匹縱身躍起的馬,父親將這幅畫裱框,並且掛在家裡。
兄弟姊妹之間沒有相互競爭這回事,我們被鼓勵欣賞其他人的天賦。在這方面,我的父母做了很好的身教,他們總是為我們的作品喝采。
不知為何,我的父母從未灌輸我們這個社會的普遍看法:藝術家很難餬口!或者藝術家稱不上是一份「真正」的工作。發揮創造力始終被視為值得奮力追求的目標。當我們告訴父母自己的夢想時,他們絕對不會說:「哦,寶貝,你不覺得應該找一個穩當的鐵飯碗嗎?」相反地,他們支持我們相信自己可以從事所愛,甚至能夠賴以維生。
創造力與生俱來
回顧以往,我認為我的父母支持孩子發揮創造力的堅定立場是罕見且激進的。他們無視於社會主流價值,理直氣壯地把培養正向創造力的價值觀深值於家庭中。是巧合,還是奇蹟?我們這群孩子長大後全都以各自的創作天賦維生。是不是他們的教養方式孕育了我在《創作,是心靈療癒的旅程》及而後三十多本著作中所闡述的理念?
我的專長不在於親職教養,而在於啟發創造力,以及將激發創意和想像力的方法運用在自己女兒的教育上。她的成長印證了我的信念──沒有其他東西像孩子的創造力一樣與生俱來且珍貴!
啟發創造力是一項心靈事業,教養亦然,我們受託照顧孩子的心靈和身體。本書不同於市面上其他以兒童發展科學為主題的書籍,這是一本啟迪孩子心靈、給予父母支持和方向的工具書。
◆探索創造力和天賦
在追求「更好」的社會文化之下,親子教養也不可免俗地受到影響。
給孩子足夠的歡樂
我們都是完美主義者,也期待孩子是完美的。因此,我們像直升機般在孩子們上方盤旋、監控著,竭盡所能提供所有機會、知識及環境,一心只在意行動的結果。我們憂心孩子的學校教育,惟恐自己不夠認真。但其實,我們認真過頭了,孩子需要足夠劑量的歡樂,以維持身心健康。讓我們鬆開完美主義的控制,以「精熟」的教養方法取而代之,容許自己探索教養的奧祕,並樂在其中。
這是一本激發孩子創造天賦,並提供父母支持、陪伴和架構的工具書。每個孩子,就像每個父母一樣,都是有創造力的。
培養靈性,喚醒內在能量
對一些人來說,發現孩子的創造力比發現自己的來得容易。當我們接納孩子無邊無際的想像力和可能性時,或許也會喚醒我們自己的潛能。發揮創造力是體現信仰的行動,將我們和宇宙更高的力量連結;而當我們願意探索自己的創意天賦時,也就是允許我們和孩子彼此交流,並且與這股神聖的力量相通。
我在本書中使用「上帝」一詞,請別讓遣詞用字阻礙你去嘗試書中的概念──我們都能夠與一種超越人類的慈悲體相通。不論你怎麼稱呼它——源頭、力量、宇宙或「道」(Tao)。不論你受過多少宗教的薰陶,我們都能夠找到一條許多人已經背離的靈性道路。培育孩子的創造力,也是在培養孩子的靈性。父母與孩子更高力量之間的關係,既各自獨立又直接相連,所以彼此總能得到源源不絕的心靈補給。本書將協助父母和孩子一起開發這股心靈能量的源頭。
以樂觀的心陪孩子成長
每個孩子在不同階段有不同的需求;然而,相同的「心靈工具」可一再地提供解決之道。本書將重點放在具有共通性、能夠反覆應用於孩子每個發展階段的概念上,並且溫柔地提醒大家:我們都是具有「創造」基因的靈性生命,再小的精神鼓勵,也能產生巨大的效果。
全書分為十二章,每章包含一個心靈主題及一項練習,訴求對象是家有○到十二歲孩童的父母。培養孩子的創造力永遠不嫌早,也不嫌晚。跟隨本書的步驟,不僅父母為自己的創造力備足存糧,孩子也一起受惠,獲得成長路上珍貴的方法。
教養是一場偉大的冒險。養育孩子的頭幾年,會是你人生中最有啟發性的篇章;你的心門將為之大開,擁抱過去不曾經驗過的愛與成長。趁著這幾年,開發你和孩子的創造力,親子一同在愛中成長。
喚醒孩子的好奇和驚喜,會幫你找回自己的;當你拾回好奇心,也幫你喚醒孩子的。一起分頭練習使用創造力,可以凝聚親子關係。帶著一顆樂觀的心,支持你的孩子走向開闊、精采的人生。
◆創造力的日常練習
本書使用三項基本方法:晨間隨筆、創造性探險及睡前分享。這些相輔相乘的工具,將協助你在進行探索時,找到方向感、行動力和寬容的心。許多正向的創造動力將因你和孩子而生,持續使用這些方法將為你扎下心靈的基礎,並帶給你源源不絕的安全感及方向感。
晨間隨筆──體驗書寫的效果
父母每天親筆書寫三頁筆記。這項恢復或發掘創造力的方法,我稱之為「晨間隨筆」。這些隨筆是你一早起床後所做的第一件事,將激發、淨化、撫慰、挑動你的心靈,在協助你安排、協調一整天行程表的同時,吸收你的負面能量。
‧不涉及隱私
雖說父母有時會覺得失去隱私,但晨間隨筆並不涉及隱私。「晨間隨筆」僅供父母獨「賞」,是渲洩情緒、沉思、計劃和做白日夢的安全地帶。「晨間隨筆」沒有標準格式,不要怕錯,放手去寫!是的,隨手書寫三張紙,寫下任何事情,然後停筆。
‧不與人分享
不要跟任何人分享你的「晨間隨筆」。我曾經要求學生把他們的「晨間隨筆」撕毀、燒掉、藏起來或上鎖。我常開玩笑說,我的遺囑應該會這樣寫:「先燒掉『晨間隨筆』,再處理我的遺體。」
教養是一種情緒經驗,容許你擁抱所有曾經體驗過的感受。「晨間隨筆」是父母的隨身打氣工具,你可以藉此來安心地處理這些感受,讓自己和孩子更能活在當下。
‧量力而為
「可是,茱莉亞,」有時我的學生抗議:「我來不及在孩子醒來之前起床寫完『晨間隨筆』。」我告訴他們能寫多少就寫多少,接著開始處理家務,並且盡量把「晨間隨筆」完成。
當然,最理想的情況是,我們有充裕的時間寫完「晨間隨筆」。不過,有寫總比什麼都沒寫好。重要的是,你有一個安全的地方可以處理混亂的情緒。
‧可攜帶的私密空間
維吉尼亞‧吳爾芙(編按:英國女作家,1882~1941年)說:「一個作家需要『自己的房間』。」我的解讀是,作家需要隱私和獨處。我認為這句話也可沿用在作家以外的每個人身上。以這個角度來看,「晨間隨筆」可被視為可攜帶的個人私密空間。起初你可能很想分享這些隨筆,不過書寫幾週之後,就會看出保持私密的重要性。
「晨間隨筆」源起於我的女兒剛學走路的時候。當時我的心力完全被她佔據。我開始在她醒來前起床,迅速將腦海中想到的東西捕捉在紙上。我跟許多新手媽媽一樣,都有一種「我不再了解自己了」的感覺──「晨間隨筆」幫助我重新認識自己。
‧傾聽內在聲音,注入活力
我常將「晨間隨筆」視為一種冥想的形式,特別適合過動的美國西部人。對大多數人來說,靜坐二十分鐘是極為困難的事。「晨間隨筆」給我們機會坐下來並做點兒事。我們會在隨筆中寫下:「這是我喜歡的,這是我不喜歡的……,我比較希望這樣,我比較不希望那樣……。」書寫「晨間隨筆」有如向宇宙發電報。
創造性探險──在生活中隨時尋找靈感
每週一次的外出活動,由父母和孩子共同規劃、期待及進行。
‧帶著新鮮感為心靈充電
「創造性探險」不必隆重盛大,但必須愉快歡樂,重點是能為心靈充電。為「創造性探險」尋找靈感時,思考要大膽、獨特和有趣。視孩子的年齡,他們或許可以一起決定目的地。
娜塔莎是一名家庭主婦,當她的孩子還在襁褓中便展開「創造性探險」。「我知道我需要走到戶外,新鮮空氣對我和女兒都有幫助。我將她放到娃娃車上,一起前往我喜歡的地點去探險──有時是博物館,有時是鞋店。我發現即使孩子年紀還太小、無法自己體驗這些地方,但她仍然對周遭的事物保持警覺,並且接收到影像刺激。我發現景色的變化會引起她的興趣、令她開心,就像我一樣。
當女兒長大一些,她和我共同決定地點。我帶她去動物園、玩具店、水族館和音樂會。就算這些地方已經去過了,對行程的重視、規劃及期待,讓每次探險都不同於以往。「創造性探險」促使我每週想出新的冒險活動;它已經成為我和女兒最愛一起做的事。」
‧讓孩子輪流決定探險地點
對於有好幾個孩子或孩子年紀較大的父母,籌劃「創造性探險」可以為家庭挹注神奇的力量。
米妮特是四個男孩的媽。她讓孩子們每週輪流決定去哪裡探險。
「我的老大康米克,現在十二歲,非常喜歡規劃『創造性探險』。」米妮特說,「他非常保護三個弟弟,而且頗以他的選擇都令大家滿意為傲。我認為教養帶給他的是好的經驗,真的。家中的孩子超過一個以上,考驗著父母維持和諧的本事。人人都可以參與這些探險活動,『創造性探險』一直是凝聚全家向心力的時刻。孩子年紀愈大,分擔的責任愈重,而他們也愈樂於承擔責任。」
‧親子共創精采生活
對父母和孩子而言,投入一件有趣的事,可能是一週生活的亮點,同時也是培養孩子堅持度與好奇心的重要一環。特別一提的是,別讓「創造性探險」淪為購物之旅。比起玩具店,參觀動物園或水族館是更好的選擇。
睡前分享──聊聊一天最精采的時刻
每天睡前的儀式是,父母和孩子各自分享一天中最精采的時刻。
許多爸媽在一天結束時渾身疲憊,甚至懷著滿肚子怨氣。雖說好不容易送孩子上床,準備迎接一天落幕,不過,睡前倒是可以進行一項回復元氣的儀式──第三項工具「睡前分享」,幫助我們用正向的言語為一天劃下句點。
父母說:「我覺得今天最棒的是,我去狗公園看小狗玩耍。你喜歡今天發生的哪件事?」
孩子可能這樣回答:「我喜歡盪鞦韆,」或說:「我也喜歡看狗狗玩耍,」接著繼續談論狗公園的種種。
「是啊,推你盪鞦韆很好玩。」或「真的,我覺得你很喜歡那些狗狗。」培養正面看事情的習慣,可將過日子變成玩遊戲。
多明妮卡和我每天晚上練習這項儀式。雖然現在我們住在不同的城市,卻依舊繼續這項每天例行的活動。透過快速回顧一天最難忘的時刻,我們不需長時間交談,就能了解彼此的生活近況。
回顧每天的精采時刻,是打造快樂回憶的好習慣。
懷抱新鮮感,陪孩子練習創造力
我在二十年前出版的《創作,是心靈療癒的旅程》(The Artist’s Way)一書中,主張創造力是一種人人皆有的心靈之物,引起許多讀者的共鳴。近四百萬人購買這本書,並使用隨附的工具。在授課現場,常見讀者帶著禮物來找我。
「我使用妳提供的方法創作出這件作品。」他們說道,並拿給我一本書、一片CD或DVD,然後通常伴隨一個請求:「我有小孩。妳能不能寫一本啟發孩子創造力的書?」
「不行,」我總是笑著說:「如果你希望孩子有創造力,自己得先練習當一個有創造力的人,孩子就會有樣學樣。」我常以堅定的眼神回應他們的失望。我深深相信,如果他們認真實踐「藝術家之路」課程,自然會發現創新且富啟發性的為人父母之道。
不過,或許我的回應太薄弱。年復一年,一次又一次,希望我為孩子的創造力書寫的呼聲從未間斷過。我抗拒的理由是,孩子原本就有創造力,父母隨時可以《創作,是心靈療癒的旅程》一書為師,解放自己的心靈,成為孩子的榜樣。然而,對於尚不熟悉這本書的父母們來說,他們可以參考些什麼呢?在教養子女的頭幾年,忙碌的父母不太可能集中全力地恢復自己的創造力。以自身與創意為伍的生活,以及我父母活潑、激勵人心的教育方式為依據,我對創造性的教養能提出哪些假設?或許,有些經驗可以、也應該被傳授。
◆傳承愛與創意
這本書被催生了二十年。那麼,為何選在此刻誕生呢?因為我的女兒正邁入為人妻與為人母的人生新階段。我開始重新思考自己的角色定位,想提供她在養育子女時一些實用的方法──希望將自己和我那創意十足的母親所使用過的方法傳承給下一代。
藝術家庭,鼓勵天賦
我出身於一個有七個小孩的家庭,每個孩子都得靠自己的才智謀生計。我的大姊康妮是作家,哥哥傑米是音樂家,二姊莉比是畫家;我的弟弟克里斯多福是音樂家,最小的兩個妹妹蘿苪和佩琪也是作家。
至於我的母親,她是一位熱愛母職的詩人。她設置了一個大布告欄,用來張貼我們的最新作品。每個假日都用一項藝術相關主題的計畫標示出來,例如萬聖節時製作妖精鬼怪的道具、聖誕節時製作雪花、情人節時製作卡片、復活節時製作彩蛋。全家人聚在大橡木餐桌旁,不分男女,一起動手完成這些作品。母親將我們努力的成果展示在沿樓梯而上的牆面上;她教我們繪製雪花圖案的技巧,然後將我們剪好的雪花貼在每一扇窗上。
非假日期間,母親仍然設法讓我們獲得藝術的滋養。記得,我畫了一匹縱身躍起的馬,父親將這幅畫裱框,並且掛在家裡。
兄弟姊妹之間沒有相互競爭這回事,我們被鼓勵欣賞其他人的天賦。在這方面,我的父母做了很好的身教,他們總是為我們的作品喝采。
不知為何,我的父母從未灌輸我們這個社會的普遍看法:藝術家很難餬口!或者藝術家稱不上是一份「真正」的工作。發揮創造力始終被視為值得奮力追求的目標。當我們告訴父母自己的夢想時,他們絕對不會說:「哦,寶貝,你不覺得應該找一個穩當的鐵飯碗嗎?」相反地,他們支持我們相信自己可以從事所愛,甚至能夠賴以維生。
創造力與生俱來
回顧以往,我認為我的父母支持孩子發揮創造力的堅定立場是罕見且激進的。他們無視於社會主流價值,理直氣壯地把培養正向創造力的價值觀深值於家庭中。是巧合,還是奇蹟?我們這群孩子長大後全都以各自的創作天賦維生。是不是他們的教養方式孕育了我在《創作,是心靈療癒的旅程》及而後三十多本著作中所闡述的理念?
我的專長不在於親職教養,而在於啟發創造力,以及將激發創意和想像力的方法運用在自己女兒的教育上。她的成長印證了我的信念──沒有其他東西像孩子的創造力一樣與生俱來且珍貴!
啟發創造力是一項心靈事業,教養亦然,我們受託照顧孩子的心靈和身體。本書不同於市面上其他以兒童發展科學為主題的書籍,這是一本啟迪孩子心靈、給予父母支持和方向的工具書。
◆探索創造力和天賦
在追求「更好」的社會文化之下,親子教養也不可免俗地受到影響。
給孩子足夠的歡樂
我們都是完美主義者,也期待孩子是完美的。因此,我們像直升機般在孩子們上方盤旋、監控著,竭盡所能提供所有機會、知識及環境,一心只在意行動的結果。我們憂心孩子的學校教育,惟恐自己不夠認真。但其實,我們認真過頭了,孩子需要足夠劑量的歡樂,以維持身心健康。讓我們鬆開完美主義的控制,以「精熟」的教養方法取而代之,容許自己探索教養的奧祕,並樂在其中。
這是一本激發孩子創造天賦,並提供父母支持、陪伴和架構的工具書。每個孩子,就像每個父母一樣,都是有創造力的。
培養靈性,喚醒內在能量
對一些人來說,發現孩子的創造力比發現自己的來得容易。當我們接納孩子無邊無際的想像力和可能性時,或許也會喚醒我們自己的潛能。發揮創造力是體現信仰的行動,將我們和宇宙更高的力量連結;而當我們願意探索自己的創意天賦時,也就是允許我們和孩子彼此交流,並且與這股神聖的力量相通。
我在本書中使用「上帝」一詞,請別讓遣詞用字阻礙你去嘗試書中的概念──我們都能夠與一種超越人類的慈悲體相通。不論你怎麼稱呼它——源頭、力量、宇宙或「道」(Tao)。不論你受過多少宗教的薰陶,我們都能夠找到一條許多人已經背離的靈性道路。培育孩子的創造力,也是在培養孩子的靈性。父母與孩子更高力量之間的關係,既各自獨立又直接相連,所以彼此總能得到源源不絕的心靈補給。本書將協助父母和孩子一起開發這股心靈能量的源頭。
以樂觀的心陪孩子成長
每個孩子在不同階段有不同的需求;然而,相同的「心靈工具」可一再地提供解決之道。本書將重點放在具有共通性、能夠反覆應用於孩子每個發展階段的概念上,並且溫柔地提醒大家:我們都是具有「創造」基因的靈性生命,再小的精神鼓勵,也能產生巨大的效果。
全書分為十二章,每章包含一個心靈主題及一項練習,訴求對象是家有○到十二歲孩童的父母。培養孩子的創造力永遠不嫌早,也不嫌晚。跟隨本書的步驟,不僅父母為自己的創造力備足存糧,孩子也一起受惠,獲得成長路上珍貴的方法。
教養是一場偉大的冒險。養育孩子的頭幾年,會是你人生中最有啟發性的篇章;你的心門將為之大開,擁抱過去不曾經驗過的愛與成長。趁著這幾年,開發你和孩子的創造力,親子一同在愛中成長。
喚醒孩子的好奇和驚喜,會幫你找回自己的;當你拾回好奇心,也幫你喚醒孩子的。一起分頭練習使用創造力,可以凝聚親子關係。帶著一顆樂觀的心,支持你的孩子走向開闊、精采的人生。
◆創造力的日常練習
本書使用三項基本方法:晨間隨筆、創造性探險及睡前分享。這些相輔相乘的工具,將協助你在進行探索時,找到方向感、行動力和寬容的心。許多正向的創造動力將因你和孩子而生,持續使用這些方法將為你扎下心靈的基礎,並帶給你源源不絕的安全感及方向感。
晨間隨筆──體驗書寫的效果
父母每天親筆書寫三頁筆記。這項恢復或發掘創造力的方法,我稱之為「晨間隨筆」。這些隨筆是你一早起床後所做的第一件事,將激發、淨化、撫慰、挑動你的心靈,在協助你安排、協調一整天行程表的同時,吸收你的負面能量。
‧不涉及隱私
雖說父母有時會覺得失去隱私,但晨間隨筆並不涉及隱私。「晨間隨筆」僅供父母獨「賞」,是渲洩情緒、沉思、計劃和做白日夢的安全地帶。「晨間隨筆」沒有標準格式,不要怕錯,放手去寫!是的,隨手書寫三張紙,寫下任何事情,然後停筆。
‧不與人分享
不要跟任何人分享你的「晨間隨筆」。我曾經要求學生把他們的「晨間隨筆」撕毀、燒掉、藏起來或上鎖。我常開玩笑說,我的遺囑應該會這樣寫:「先燒掉『晨間隨筆』,再處理我的遺體。」
教養是一種情緒經驗,容許你擁抱所有曾經體驗過的感受。「晨間隨筆」是父母的隨身打氣工具,你可以藉此來安心地處理這些感受,讓自己和孩子更能活在當下。
‧量力而為
「可是,茱莉亞,」有時我的學生抗議:「我來不及在孩子醒來之前起床寫完『晨間隨筆』。」我告訴他們能寫多少就寫多少,接著開始處理家務,並且盡量把「晨間隨筆」完成。
當然,最理想的情況是,我們有充裕的時間寫完「晨間隨筆」。不過,有寫總比什麼都沒寫好。重要的是,你有一個安全的地方可以處理混亂的情緒。
‧可攜帶的私密空間
維吉尼亞‧吳爾芙(編按:英國女作家,1882~1941年)說:「一個作家需要『自己的房間』。」我的解讀是,作家需要隱私和獨處。我認為這句話也可沿用在作家以外的每個人身上。以這個角度來看,「晨間隨筆」可被視為可攜帶的個人私密空間。起初你可能很想分享這些隨筆,不過書寫幾週之後,就會看出保持私密的重要性。
「晨間隨筆」源起於我的女兒剛學走路的時候。當時我的心力完全被她佔據。我開始在她醒來前起床,迅速將腦海中想到的東西捕捉在紙上。我跟許多新手媽媽一樣,都有一種「我不再了解自己了」的感覺──「晨間隨筆」幫助我重新認識自己。
‧傾聽內在聲音,注入活力
我常將「晨間隨筆」視為一種冥想的形式,特別適合過動的美國西部人。對大多數人來說,靜坐二十分鐘是極為困難的事。「晨間隨筆」給我們機會坐下來並做點兒事。我們會在隨筆中寫下:「這是我喜歡的,這是我不喜歡的……,我比較希望這樣,我比較不希望那樣……。」書寫「晨間隨筆」有如向宇宙發電報。
創造性探險──在生活中隨時尋找靈感
每週一次的外出活動,由父母和孩子共同規劃、期待及進行。
‧帶著新鮮感為心靈充電
「創造性探險」不必隆重盛大,但必須愉快歡樂,重點是能為心靈充電。為「創造性探險」尋找靈感時,思考要大膽、獨特和有趣。視孩子的年齡,他們或許可以一起決定目的地。
娜塔莎是一名家庭主婦,當她的孩子還在襁褓中便展開「創造性探險」。「我知道我需要走到戶外,新鮮空氣對我和女兒都有幫助。我將她放到娃娃車上,一起前往我喜歡的地點去探險──有時是博物館,有時是鞋店。我發現即使孩子年紀還太小、無法自己體驗這些地方,但她仍然對周遭的事物保持警覺,並且接收到影像刺激。我發現景色的變化會引起她的興趣、令她開心,就像我一樣。
當女兒長大一些,她和我共同決定地點。我帶她去動物園、玩具店、水族館和音樂會。就算這些地方已經去過了,對行程的重視、規劃及期待,讓每次探險都不同於以往。「創造性探險」促使我每週想出新的冒險活動;它已經成為我和女兒最愛一起做的事。」
‧讓孩子輪流決定探險地點
對於有好幾個孩子或孩子年紀較大的父母,籌劃「創造性探險」可以為家庭挹注神奇的力量。
米妮特是四個男孩的媽。她讓孩子們每週輪流決定去哪裡探險。
「我的老大康米克,現在十二歲,非常喜歡規劃『創造性探險』。」米妮特說,「他非常保護三個弟弟,而且頗以他的選擇都令大家滿意為傲。我認為教養帶給他的是好的經驗,真的。家中的孩子超過一個以上,考驗著父母維持和諧的本事。人人都可以參與這些探險活動,『創造性探險』一直是凝聚全家向心力的時刻。孩子年紀愈大,分擔的責任愈重,而他們也愈樂於承擔責任。」
‧親子共創精采生活
對父母和孩子而言,投入一件有趣的事,可能是一週生活的亮點,同時也是培養孩子堅持度與好奇心的重要一環。特別一提的是,別讓「創造性探險」淪為購物之旅。比起玩具店,參觀動物園或水族館是更好的選擇。
睡前分享──聊聊一天最精采的時刻
每天睡前的儀式是,父母和孩子各自分享一天中最精采的時刻。
許多爸媽在一天結束時渾身疲憊,甚至懷著滿肚子怨氣。雖說好不容易送孩子上床,準備迎接一天落幕,不過,睡前倒是可以進行一項回復元氣的儀式──第三項工具「睡前分享」,幫助我們用正向的言語為一天劃下句點。
父母說:「我覺得今天最棒的是,我去狗公園看小狗玩耍。你喜歡今天發生的哪件事?」
孩子可能這樣回答:「我喜歡盪鞦韆,」或說:「我也喜歡看狗狗玩耍,」接著繼續談論狗公園的種種。
「是啊,推你盪鞦韆很好玩。」或「真的,我覺得你很喜歡那些狗狗。」培養正面看事情的習慣,可將過日子變成玩遊戲。
多明妮卡和我每天晚上練習這項儀式。雖然現在我們住在不同的城市,卻依舊繼續這項每天例行的活動。透過快速回顧一天最難忘的時刻,我們不需長時間交談,就能了解彼此的生活近況。
回顧每天的精采時刻,是打造快樂回憶的好習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